论“微时代”媒介批评特征

时间:2022-07-07 06:51:34

论“微时代”媒介批评特征

媒介批评,即批评媒介,它是一种对媒体在发展过程中种种失范行为进行制约的机制。20世纪90年代,国内大众传媒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以及庸俗新闻等不良现象,引发社会反思,媒介批评的概念就在这一时期被引入中国。多年来国内学者对媒介批评的理解及概念定义并未达成共识,但普遍认为媒介批评非常重要。笔者以为,微博时代的到来,导致媒介批评发生重要转折,中国的媒介批评,自新媒体始爆发强大能量。

一、“微时代”前无真正现实意义的媒介批评

有学者认为,中国最早的媒介批评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如方汉奇教授认为当时部分奏折就体现了媒介批评;也有人认为,媒介批评伴随着媒介的诞生而产生,有媒介,必然有新闻,新闻必会有关注,关注即可产生批评,既有对新闻文本的关注,也必然有对生产新闻文本工具的关注。

笔者以为,这些观点都有其积极意义,如何理解,关键在于对“媒介”及“批评”定义的把握。广义上来讲,出版、广播、影视、网络等大众媒体,甚至从邸报到烽火结绳,都可以称为“媒介”;至于“批评”,主体可以是君主领袖、政府官员、媒体从业者、专家学者和普通大众。若以广义推论,则媒介批评自古有之,但新闻传播学的一个特征是其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媒介批评概念的引入,首先在于国内媒体出现了一些现实的问题,需要纠偏。那么媒介批评,必须具备制约这种纠偏的能力或可能,否则就超越了研究价值本身。

首先,领袖人物对媒介的批评算不算媒介批评?中国共产党有政治家办报的传统,从、、刘少奇、邓小平到之后的历届党内高层领导都对报纸、广播、电视等传媒做出过重要批示甚至批评。比如时期对《解放日报》的批评、20世纪50年代对《人民日报》“死人办报”的批评,但这些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媒介批评。“批评”当然也包括上级对下级的问责,但学术意义上的“批评”不是一种强制权,更多是基于一种平等的态度,其作用于批评主体应是一种表面浅而影响深的弱相互作用,所谓“批评无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而领袖人物对媒介的批评更多是自上而下的命令。同样的道理,各级政府官员对媒体的批评也不应等同于媒介批评。

其次,媒体从业者及专家学者对媒体的批评算不算媒介批评?媒体从业者及专家学者由于浸染其中,对传媒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都较为深刻,他们关于媒体的批评是有一定见地的。但是,他们的媒介批评大都发表在报纸和专业期刊里,曲高和寡。这种理论意义上或自律方向上的批评对媒体的约束和制约力量有限,这可以算作媒介批评,但只是其中一个较小分支。

伴随着技术进步和财富增多,受众所能接触到的媒介越来越丰富,不同媒体之间,同质媒体之间的竞争都日趋激烈,受众的喜恶和选择可以说直接决定着媒体的发展甚至生死,而微博在这一阶段横空出世,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拥有法律许可内的意见自由表达权,媒介批评才开始真正发挥其功效,被批评主体对这些通过微博反映的公众意见越来越重视,微博媒介批评甚至影响着传统媒介的风格和内容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有效、有影响的媒介批评是伴随着新媒体的成长而产生的。

二、“微时代”媒介批评的特征

(一) 微博属于“趋空控制”媒体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而400年前,英国人弗朗西斯・培根提出,信息就是权力。因为权力就是一种控制,笔者认为也可以说“媒介即控制”。控制包括在时间范围上和在空间范围上,传播的时空偏向由英国学者英尼斯首先提出,他认为,任何媒介都具有时间或空间上的倾向性,即:传播媒介或具有易于长期保存但却难以运输的倾向性,或具有易于远距离运送但长久保存性差的倾向性。前者便于对时间跨度的控制,称为“偏向时间的媒介”;后者便于对空间跨度的控制,称为“偏向空间的媒介”。文明早期的集权社会,媒介的控制主要体现在时间范围内,如甲骨文、钟鼎文,封建君王篆刻碑文将文治武功昭告天地,这种“趋时控制”更多体现了集权主义。而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的出现将媒介的控制更多地转移到空间上来。微博属于网络媒体的范畴,理论上讲,网络媒体拥有足够的存储空间,易于长期保存,实际上微博信息可以即写即删,碎片化、海量化特征导致其容易被冗余信息埋没,而微博的时效性、互动性、便于传播性,更足以表明它属于“趋空控制”媒体。

(二)微博媒介批评能有效推动传媒发展

“趋空控制”媒体对社会的控制更多属于一种软作用,人类早期社会,集权者控制媒体以控制权力,当媒体发展壮大后,反过来以传播科学与民主的功能对集权进行约束和监督。微博媒介批评的“趋空控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参与度扩大,即时性和互动性强,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广;话语权集中,受“意见领袖”影响大,批评猛烈而短暂;批评成本极小,门槛低,沟通学界和业界、贯通媒介批评理论研究与实践,同时推动公众作为批评主体。

“微时代”把媒介批评从政界、学者等从“象牙塔”领域推向社会大众,根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分析预测,到2013年年底中国互联网实际不重复微博独立用户数将达到2.5亿,其所拥有的开放性、易嵌性、多元化、分众化等优势说明,微博的“趋空控制”能力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由此微博媒介批评受批评主体前所未有的重视,有效推动传媒积极发展。

(三)微博媒介批评的缺陷

受文本篇幅限制,微博批评往往只能提出意见或强化观点,很少有相应论证,批评容易碎片化、情绪化;发表意见几乎无门槛限制,批评主体总体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导致批评深度不足,多为浅层表达;意见易受网络舆论领袖牵引,也容易被海量更新的网络信息淹没。

三、传统媒介如何应对“微时代”媒介批评

执政力量、媒介自身、专家学者、社会公众是媒介批评的四大构成主体,而其中尤以社会公众批评最为重要。“微时代”之前,对传统媒介的批评主要来自执政力量、媒介自身和专家学者,公众批评几乎缺失,都市类报纸的兴起,使公众批评有了一席之地,但影响不大。“微时代”的兴起让社会公众对媒介批评的舞台顿时广阔起来,由于微博用户与传统媒体受众或者社会公众有惊人的重叠性,受众即上帝,微博媒介批评受到传统媒介高度重视。

“微时代”媒介批评的内容与执政力量、媒介自身、专家学者对媒体的批评有何不同?很难量化区分,笔者以为,这其中固然有因身份不同而导致的批评角度差异,但其批评内容基本是同构的,区别主要在于微博强大的弱相互作用社会影响力。微博媒介批评本质与其他主体媒介批评一致,但起到了放大镜和显微镜的社会功效,作为传统媒体,仍应该从如下方面来改进:一是增强把关人能力,保证传播内容的真实性;二是增强法律意识,保证传播内容的合法性,力避新闻侵权或“二次伤害”;三是改进传播方式,增强有效传播,减少无效传播,力求“短、时、新”、“三贴近”;四是媒介融合,实现立体式传播效果;五是增强精英舆论影响机制,对微博媒介批评中存在的弊端进行有效引导。

“微时代”之前,媒介批评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是割裂的,缺乏实践监督功能的媒介批评同时也就缺乏了现实意义,“微时代”媒介批评打通了过往对媒介批评理论与实践的断层,对媒体发展的偏差行为必将产生强大的制约机制和纠偏能力。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社新闻评论部)

上一篇:浅谈语文探索教学方式 下一篇:拉美:“盛装浓抹”也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