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转型升级工作意见

时间:2022-07-07 02:08:54

农业转型升级工作意见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农业产业化"671"转型倍增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粮食产业化跨越工程的意见》(皖政办〔2011〕57号)和《市"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现就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农业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为主攻方向,加快科技创新,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推动我市农业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目标。重点围绕产业技术升级、产品结构优化、产业布局调整、质量和效益提升、发展方式转型、营销业态升级等方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到2015年,全市建设10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力争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800亿元以上,培育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60个,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200元,着力把农产品加工业打造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二、突出工作重点

(一)培育龙头企业。坚持政策扶持、机制创新、资源整合、多元投入的方法,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资金支持,加大扶持政策落实力度,突出扶持粮食、中药材、畜牧等产业重点龙头企业,促进龙头企业迅速扩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份额。积极支持有比较优势的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盘活资本,整合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打造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和行业"航母"。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一批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以品牌提升我市农产品整体形象,增强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到2015年,力争培育出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省级60家,重点培育"济人"、"华佗"、"良夫"、"瑞福祥"、"正宇"、"占元"、"五洲"、"东升"、"恒盛"、"浩翔"、"华鲁"、"吉利牧业"等企业品牌,争创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60个。

(二)发展产业集群。重点围绕粮食、中药材、白酒、畜牧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主导产业布局调整力度,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主导产业发展规划,鼓励和推进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优势区域和加工园区集中,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着力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化发展,努力形成"一个主导产业、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一批骨干龙头企业、一批名牌产品、一批加工园区"的主导产业发展体系,大幅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和农业整体效益。到2015年,力争形成年加工产值310亿元中药材、150亿元粮油、170亿元白酒、50亿元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

(三)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以产业集聚为支撑,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努力打造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功能配套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充分利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各县区省级经济开发区扩容的契机,加快农产品(食品)加工园区规划建设,积极推进园中园、共建园、特色园等新型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主动承接农产品加工业转移。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配套服务,加速资源要素向园区配置,产业向园区集聚,不断提高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的吸纳力和承载力,促进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的聚集,带动仓储、运输、服务等三产的发展,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物流相配套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重点抓好谯城区现代中药产业园、大杨粮食产业园,涡阳义门农产品加工区,蒙城农产品(食品)工业园、蒙城雨润食品工业园,利辛农产品加工园区、恒盛食品工业园等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创建。到2015年,创建10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争创4个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2个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按照"做大总量、提升加工、集群发展、跨越赶超"的要求,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为突破口,以争创名牌产品、驰名商标为重点,全面提升粮食、中药材、畜牧、蔬菜、林业、棉纺和白酒等产业加工水平。做大做强粮食加工业。重点发展面粉加工及传统面制主食品生产,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开发生产特色保健挂面、调理快餐面、方便食品、饼干等多品种、多档次的面制食品。着力提升小麦谷朊粉、食用酒精及其生物转化制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加快小麦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提升麦胚、麸皮等小麦加工副产品开发利用率。大力发展玉米、大豆加工业。突出发展饲料加工。加快大豆加工产品开发力度,重点发展大豆分离蛋白和豆制食品生产,提升大豆加工转化率。强力推进现代中药制造。加快中药工业结构调整,发展精制饮片、中药保健品、中药提取和中成药制造、中药日化产品生产,引导中药产业向精深加工、高科技、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打造亳药知名品牌。突出发展肉食深加工。加强冷鲜分割肉、调理肉制品、熟肉制品、功能性肉制品等产品精深加工,增加肉制品加工品种,提高肉制品加工能力;加强对畜禽血液、骨组织、畜禽脏器、皮毛绒等的利用,延长加工产业链。发展特色蔬菜加工业。重点发展苔干、桔梗、朝天椒、大蒜、食用菌、山药等精深加工,扶持发展蔬菜保鲜冷藏、速冻加工和常规菜脱水加工,努力推进农产品进出口。大力提升特色林产品附加值和资源利用率。重点加快特色林木高附加值产品开发,突出发展中高密度板和高档家具制造。扩大棉纺生产和服装制造能力,积极承接沿海地区棉花产业链转移,发展棉花加工产业集群,构建棉花纺织、印染、服装加工一体化产业链,加快对棉花加工副产品棉籽、棉杆等开发利用,提高棉产品利用率。做大做强白酒加工业,大力发展农作物秸秆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到2015年,力争培育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0家,其中超100亿元加工企业1家、超50亿元3家、超20亿元的8家、超10亿元的10家,力争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1以上。

(五)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科技创新能力。围绕重点产业发展,紧紧抓住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和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优惠扶持政策,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改造和新品种、新技术研发,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应用和重点农产品加工制造关键技术装备的应用,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制造技术重组和更新换代,加快产品升级和品种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重点扶持1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研发能力的科技创新型龙头企业,提高科技对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力培育科技人才队伍,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组建自己的研发中心,重点扶持10家左右骨干龙头企业建立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落实全民创业决定,继续放宽搞活科技政策,鼓励科技人员、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技术承包、技术服务或兴办各类生产经营实体,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到2015年,力争培育农产品加工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以上、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6家。

(六)加快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按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要求,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在优势农产品集中区兴建生产基地。鼓励加工企业通过订立产销合同、开展经济合作等方式,直接参与加工专用原料生产,按照国家标准建设加工专用原料基地。探索龙头企业基地建设与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区)、高产创建示范片、健康养殖小区、标准化园艺基地建设等项目的有效对接方式和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包装标识上市,指导农户开展生产记录,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国家标准采标力度,加快建立HACCP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建立农产品质量档案和可追溯制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设施农业和原料基地建设,培育形成满足不同层次加工需要的农产品生产集中区和优势产业带。到2015年,力争建成500万亩优质小麦、20万亩中药材、40万亩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规模化养殖场(户)发展到2。5万家,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0%以上。

(七)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坚持政府规划引导、企业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围绕重点产业发展,结合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创建,以大杨粮食产业园、利辛良夫粮食科技园、正宇集团、金冠集团、占元集团(蒙城)分公司、瑞福祥公司等为龙头,重点建设6个现代粮食物流园区,形成以重点龙头企业和各级粮食储备库为核心,以发展散粮运输为重点的粮食仓储物流网络体系;以蔬菜批发市场和康美国际中药城为龙头,建设一批规模大、功能全、带动力强的专业化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电子商务平台。加快鲜活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冷链配送设施建设,支持大型涉农企业投资建设物流设施,建立区域性物流中心,为企业提品储藏和直销配送服务,形成高效、便捷、快速的农业现代物流体系。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市对接",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减少流通环节,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生产认证,健全农产品产地质量监管、市场准入和质量追溯制度。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引导龙头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加大对农产品商标和地理商标运用、管理与保护工作的指导力度,每年选定一批龙头企业争创中国知名品牌、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支持和帮助龙头企业开拓市场,重点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北京、上海、合肥三大农交会,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八)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按照"加快培育一批、积极改造一批、迅速规范一批、努力提升一批"的工作思路,多主体培育以农户为基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重把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初级加工水平,作为"十二五"期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点内容,重点抓好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建设,力争具备农产品初级加工水平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比例达到50%以上。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结成利益共同体,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和吸收基地农户以土地经营权、产品、劳力、资金参股等形式,将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润适当反哺农民,提高农民收益,实现农企"双赢"。

(九)强力推进招商引资。要制定更加优惠的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政策,充分利用我市主导产业的优势和影响,抢抓沿海及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机遇,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树立大招商、招大商的观念,重点面向"长三角"、"珠三角"及山东、河南、江苏等周边地区的国家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知名药业企业,实行敲门招商,开展点对点的招商推介活动,主动承接国内外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产业转移,着力引进一批大集团、大企业入驻我市。要打造硬环境,改善软环境,营造浓厚的招商引资氛围,形成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要实行招商项目专人负责,及时跟踪项目进展,严格兑现奖惩,严格执行招商引资"一票肯定制",确保农业招商引资取得较大突破。

三、落实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作为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科学规划,统筹协调,狠抓落实,合力推进。市农业产业化工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要进一步加强综合协调,组织做好转型升级工程实施的督促检查,定期开展实施情况评估,确保目标和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各产业牵头部门要制定各产业的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各县、区政府要结合实际,突出主导产业,发挥比较优势,科学制定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工程实施具体方案,推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各有关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密切协调配合。经委要充分发挥工业经济主管部门作用,制定和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把农产品加工企业员工培训纳入阳光工程、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计划,落实培训补贴资金。统计部门要加强对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统计分析工作。商务部门要做好对农产品流通、服务行业规划建设和监测服务工作。发展改革、财政、科技、国土、工商、税务、环保、质监等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努力形成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加大支持力度。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已出台的扶持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相关税收、用电、用水等优惠政策,确保政策落实到位。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从2012年起,市财政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300万元,重点用于龙头企业贷款贴息补助、"三品一标"认证补助和工作奖励。对新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在兑现现有奖励政策的基础上,再奖励企业5万元。各县区财政也要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重点用于龙头企业贷款贴息、农产品展示展销补助,农业"三品一标"认证、省级以上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的企业奖励。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对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创建、农产品(食品)加工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技术服务和仓储物流建设等予以一定资金补贴扶持。三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县域的新增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完善信用评级和授信制度,提高对重点企业的授信额度,增加银行信贷。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大力发展订单、保单、仓单等质押贷款,推广林权、商标权、知识产权、股权等抵(质)押贷款,开展出口退税凭证质押贷款试点。创新融资方式,积极联合市内外有实力的资本管理公司、投资公司,加快设立现代农业产业基金,重点支持和培育龙头企业上市融资。扶持与帮助一批重点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十二五"期间,力争2-3家龙头企业成功上市。积极举办银企对接会和网上金融超市等活动,开展多形式、多层面的银企对接,建立融资协商长效机制。四是加大用地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农业产业化的重大项目用地,农村土地整治中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龙头企业发展。

(三)强化督查考核。从2011年起,市政府将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工程纳入各县、区政府年度考核内容,组织人员对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增长率、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及增长率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查考核,对完成任务较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对没能完成目标任务的予以通报批评。

上一篇:市委项目谋划指导意见 下一篇:全市商标战略发展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