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皮炎治疗重在控制病情,而非“治愈”

时间:2022-07-07 12:48:07

特应性皮炎治疗重在控制病情,而非“治愈”

特应性皮炎(AD)瘙痒剧烈且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儿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其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是皮肤科专业门诊的常见病,本病在社区医疗机构的全科门诊亦不少见。

因特应性皮炎病因不十分明确,发病机制复杂,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而目前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极不规范,治疗不足及治疗过度的现象并存。鉴于特应性皮炎的复发性及其对患者及其家庭生活质量的严重影响,如何对特应性皮炎患者进行科学、合理、规范的管理以达到病情缓解,是包括社区医生在内的临床医生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药物治疗总则

系统化与个体化相结合 目前我国的诊疗指南提出,特应性皮炎的治疗原则以恢复皮肤正常屏障功能、寻找并祛除诱发和(或)加重因素、减轻或缓解症状为主要目的。特应性皮炎患儿发病既有共性,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在临床中选择治疗方案时需将系统化及个体化相结合,从而为特应性皮炎患者制定科学并规范的长期管理方案。

根据病情,可采用阶梯治疗模式根据特应性皮炎症状严重程度,欧美专家制定了阶梯式治疗模式,适合指导特应性皮炎的临床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外用保湿润肤剂为特应性皮炎的治疗基础,贯穿其治疗始终。

当特应性皮炎患者仅有皮肤干燥时,在外用润肤剂的同时需要避免刺激及诱发因素。

轻-中度特应性皮炎患者,需要根据皮损严重程度合理选择弱、中效糖皮质激素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2岁)。

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则适用中、强效糖皮质激素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2岁)。

对于顽固、严重特应性皮炎患者,在外用中、强效糖皮质激素效果不佳时,可系统应用免疫抑制剂或光疗。

特应性皮炎阶梯式治疗模式,见图1。

非药物治疗措施

健康教育:正确认识是规范治疗的前提虽然近30年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特应性皮炎患儿家长对特应性皮炎的认知却相对缺乏。临床接诊医生需在治疗疾病本身的同时向患儿及其家庭成员详细地介绍有关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刺激因素及如何选择正确且规范的治疗方法;告知家长特应性皮炎为慢性、反复性疾病,需要长期在医生指导下规范化治疗管理以达到临床缓解,医患配合对于获得良好疗效非常重要;特应性皮炎治疗目标是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而非“治愈”。

寻找和祛除致病因子:防止复发的重要因素 特应性皮炎是在一定遗传背景下,体内外众多复杂因素参与的慢性复发性炎性反应,明确其致病因子和刺激因素十分困难,故不应盲目地针对所有可疑因素,应对不同个体、同一个体的不同发病时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儿童及成人特应性皮炎的诱发及加重因素不同,儿童主要以食人性及吸入性过敏原为主,而成人期变应原的作用明显减低,以微生物、物理刺激及精神压力为主。分析特应性皮炎患者可能的发病诱因及加重因素,并指导其在生活中避免,是防止特应性皮炎复发的重要措施。常见的刺激因素,见表1。

润肤剂的应用:有助于恢复皮肤屏障功能 特应性皮炎患儿存在皮肤屏障功能障碍,是特应性皮炎发病的基础。研究已证实,特应性皮炎患儿皮肤皮脂含量减低,天然保湿因子减少,水合能力降低,经表皮水分丢失量增加。润肤剂(保湿剂)的应用可以减少经皮水分丢失、增加皮肤皮脂含量,有助于修复皮肤屏障功能。现有研究显示,长期应用润肤剂可减少50%左右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的用量,是特应性皮炎治疗的基础。

药物治疗方案

局部用药

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一线用药 目前滥用激素和激素恐惧症并存,合理应用很重要。

选择合适类型、强度,掌握用药时间:应根据患儿的年龄、皮损部位及病情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类型和强度的糖皮质激素。在急性期或亚急性期,选用足够强的激素1~2次/日,根据皮损恢复情况,连续应用最短不少于2周,最长不多于6周;然后再根据皮损的好转情况进一步调整激素的强度、浓度及用量。通常将激素用药频率调整为每周应用2天维持治疗,最长可维持疗程16周。在维持过程中,如病情出现反复,可恢复为每日用药。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应根据皮损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类型和强度的糖皮质激素。临床医生需掌握外用糖皮质激素的强度分类方法,四级分类法较常用(详见表2)。

选择合适的剂型:软膏封包作用强,滋润性好,适合肥厚脱屑性皮损,特别是掌跖部位;霜剂用于慢性、亚急性皮损;洗剂及溶液具有使皮损干燥的特性,可用于急性渗出性皮损。

提示 目前许多患儿家长对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存在认识误区:首先,认为激素有依赖性,尽可能地不给患儿应用。因此,应向患儿家长强调糖皮质激素治疗是特应性皮炎的一线治疗药物。其次,当皮肤炎症得到控制后,家长往往选择立即停用糖皮质激素,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外观看似正常的皮肤,其组织学实际处于亚临床炎症状态,停药过快往往使病情反复。故建议采取连续应用激素控制炎症后,继续每周2次外用激素维持治疗的方案,同时辅以润肤剂恢复皮肤屏障,使皮损长期处于缓解状态后再予停用。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二线用药 此类药物是非激素类药物,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不引起皮肤萎缩等激素治疗的不良反应,其最常见不良反应主要为用药后局部暂时性的烧灼感和刺激感。可长期应用于面颈及皮肤皱褶部位,是局部临床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二线药物。目前已批准0.03%他克莫司软膏、0.1%吡美莫司乳膏用于>2岁的儿童,0.1%他克莫司软膏推荐用于>12岁的青少年及成人。他克莫司适用于中、重度特应性皮炎,吡美莫司适用于轻、中度特应性皮炎。

提示 2岁的特应性皮炎患者通常在急性期应用外用糖皮质激素控制症状后,在病情缓解期应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药物进行维持治疗;>2岁的特应性皮炎患儿出现面、颈部亚急性期或慢性皮损者可直接应用钙调磷酸酶抑制荆药物治疗。

其他 可视病情和皮损表现,适当选用冷敷、收敛制剂等。

系统治疗

抗组胺药 “瘙痒-搔抓-瘙痒”循环是特应性皮炎的诱发及加重环节之一,抗组胺药物是打破该恶性循环、减轻瘙痒的最常使用的药物,因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具有催眠作用,故在夜间控制瘙痒较第二代抗组胺药有优势。

抗感染药物 特应性皮炎患者存在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同时伴有免疫功能异常,易继发细菌感染,如临床上有皮肤感染证据,需系统或外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特应性皮炎患儿皮肤电容易继发病毒感染(如传染性软疣、Kaposi水痘样疹)和真菌感染,需要给予相应抗病毒及抗真菌治疗,必要时至专科医院进一步诊治。

其他 可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但需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短期应用;光疗亦是特应性皮炎治疗手段之一。

中医中药治疗时,应正确辨证分型,辨证施治。

上一篇:芪苈强心胶囊联合西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 下一篇:公布“失信者黑名单”的三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