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有余而实效不足例谈

时间:2022-07-06 08:12:17

笔者在最近深入小学听课过程中,发现不少老师对新课程的精髓还没有真正理解,由此产生了认识上的模糊和困惑、矛盾与冲突,继而引发了教学实践行为上的偏差,有不少“新课堂”与新课程的理念“形似神异”,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和浮躁,总感觉很多课堂热闹有余而实效不足,亟需引起我们大家的思考。课改的春风已吹遍大江南北,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抑或教学手段也把课改推向一个个高潮,课改之花更是异彩纷呈、璀璨夺目。但,也真切地让我们看到了一些“不该”、一些教学上的误区:或策略运用上、或起点定位上、或资源开发上的、或媒体运用上……

一、 放收策略不当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尊重、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其成为课堂的真主体。教学例题“9+4”时,教师不忙着具体分析,而是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学生思维得到了解放,众说纷纭:“我是摆小棒看出来的”,“我是一个个数的”,“把9放在心里,往后数4个,得13”,“我妈妈说过的”……“9+1=10,10+3=13,说得真好,我们一起看看……”,在学生“叽叽喳喳”后,教师迫不及待“言归正传”,将“凑十法”板书于黑板中央,当学生发表完所有的意见后,教师问:“你觉得这里面哪种方法最好?”这时,学生一致同意书上的那种方法最好。教师面露喜色,并及时总结:这就是我们书上介绍的好的解答方法。

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他们对数学知识有着不同的理解,对数学方法有着不同的喜好,课堂也因此而五彩缤纷,所以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的个性张扬,算法多样化的提倡就是其明证。上述课例中教师解放学生的“嘴”,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经验说出了多种算法,在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之路迈进了一大步。但继而在“凑十法”上处理不当,把全体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个方法上,而不是让学生在教学进程中体验其优越性,无形中“否定”了其它方法的“存活”,等于使“凑十法”失去了比较、参照的对象。教师因为后面“收”得紧而狭,导致前面“放”得失效和苍白,在培养学生个性发展这条路上无疑又退回了一大步,是画蛇添足,而非画龙点睛。

二、 放低教学起点

奥苏贝尔说过:“教育心理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知道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数学课堂教学的起点应该由“应该状态”向“现实状态”转变,“应该状态”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是静止的;“现实状态”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具有的知识基础,是动态、开放的。由于社会发展的日渐信息化和学习化,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教师事先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反应来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从而趁势而入,跟着学生走,不必再硬要按照预设轨道退回来“回首往事”,例如学习了《9加几》后学习《8、7加几》,在“9加几”的练习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用“凑十法”计算简单又方便,当教师出示“8+7=?”时,有的学生已经会把“凑十法”迁移到新学知识中,计算出结果。而教师硬把学生拉回来:观察主题图并列式,通过摆小棒计算“8加几”……从具体到抽象,循循善诱,学生的“进”与教师的“退”之间产生不协调,也使课堂产生了不协调:死板的套路、沉闷的气氛、压抑的心境,学生木纳的表情,教师大汗淋漓课堂却一潭死水。教师若在学生“已进”的状态下顺其“进”明明可以事半功倍,却杞人忧天在学生“已进”的状态下硬要他们“退”,怎可能不事倍功半呢?

三、 错失教学资源

《有趣的拼搭》教材提供了很好的设计思路,某教师遵循着课本精神,改变学习方式遵照“十二字方针”(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交流),让学生组内拼搭体会长方体、正方体、球等特征,课堂好一派“研究”的欣欣向荣气象。遗憾的是课堂上噪音此起彼伏,“嘭嘭”的乒乓球落地声,“啪啪”的木板倒地声,一年级学生是哪里有声就往哪里看,特别是乒乓球的清脆声不断地弹起、落地、再弹起、再落地倍受关注。可这位教师仍安然自得地按照自己设定的教学环节,一步一步地往下教,从没理睬过此起彼伏的干扰声。我想,这位教师为什么采取回避态度来对待意外声音,理由大概在于,他认为这声音不是本节课所必须处理的事,上课就得抓紧时间完成教材所安排的教学任务,孰不知连绵不断的“异音”不仅破坏了安静的上课环境影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他已让本应该可以成为的宝贵教育资源付诸东流,一次大好的教育良机错失!我想至少可以就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和体现知识价值角度提二个问题:其一,抓住落地的球问,我们在放置时,应该注意什么?其二,抓住倒地的薄木板反问,方的物体虽然稳定性比较好,而小木板也是方的,为什么也会发出“啪啪”的声音。这二个问题,既根据球易滚的特点,让学生学会放球的方法,又渗透了辨证观点,即方的物体虽然不易滚,但在特定条件下也可能具有不稳定性,这正是教材的内涵所在。

另一节公开课教师上《认识位置》一课,采用的是使用媒体来投影彩色插图,而我们环顾一下四周,不难发现讲台上就有粉笔盒、黑板擦、教本、小毛巾、小红花,还有讲台边的黑板、课桌、坐着的同学、站着的教师等等,所反映的位置关系远远比插图内容丰富得多,再加上不断变动位置的教师有静有动、活灵活现,搁着这么好的活生生情景不用却在投影仪上忙乎,这和《郑人买履》中“我宁可相信那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又有何本质区别?要知道书上的插图所起作用仅在于示意我们在教学中要用学生熟悉的场景帮助其掌握左右位置关系呀!

课堂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我们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我们将会很快走出热闹有余而实效不足的迷途。让我们共同努力,大胆实践,使课程改革之花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何梁燕 江苏省丹阳市正则小学 212300 )

上一篇:古诗词中的色彩借代 下一篇:基于研究性学习的历史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