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信息技术课程与北京市地方专题课程整合研究

时间:2022-07-06 07:53:35

海淀区信息技术课程与北京市地方专题课程整合研究

21世纪,信息革命的时代。伴随着信息化浪潮的推进,海淀区历经硬件基础建设的充分发展,已经迈向全面开展信息化应用的新阶段。

近年来,海淀区紧紧围绕“应用”核心,大力创建信息化应用发展环境,广泛借助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试行全新的电子互动课堂教学,架构高效、便捷的行政办公网络系统,开展灵活自由的网上教研培训,打造活力四射的数字校园生活,研发贴合实际需要的各类软件平台,并积极鼓励各学校、单位依据自身发展需求,量身设计信息化发展方案。一系列举措使海淀区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呈现出学校个性发展、区域整体均衡的显著特色,并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教育信息化领域发展的高地。

为此,我们开辟“聚焦海淀”专栏,借助这样一个窗口广宣经验、开启思路、激发灵感、促进交流、携手同行、共谋发展,谱写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篇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今天已不是流行话题,这种整合形式中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转变已经被广泛认同。但在多数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往往仅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在整合的思维意识上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

信息技术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任务,通过获取、加工处理、表达交流信息的意识能力培养,实现在学生学习、生活中使用信息技术促进发展的目标。

作为首批全国信息技术实验区,海淀区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通过自1997年开始的地方信息技术教材编制和实验,形成了具有海淀特色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

基于此,我们开展了海淀区信息技术课程与北京市地方专题课程整合的实验,期望在学生学习方式、评价方式、教师课堂组织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同时将整合实验的内容从一节课扩展到一个教学单元,甚至一门完整的课程。

实验基础

海淀区信息技术课程经过多年的实验,形成了“学习载体”+“技术能力”双主线的课程结构,以多种学生身边的问题作为信息活动载体,实现技术在学习中有价值使用,并逐步培养信息素养。

其中,学习载体的任务设计体现了多样化,如“环境空气质量情况分析报告”、“安全与我同行”、“环保新生活”、“乐圣贝多芬”、“绿色家园”、“我的周记”、“中国国粹艺术”、“科技点亮生活”、“毕业留念”等。技术能力包含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所涉及的全部技术性内容,并有一定的扩展。

但是,现有的信息技术课程与一些其他课程均有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较少,不足以支持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研究的时间、物质条件差异也较大。北京市地方专题课程包括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预防教育等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普遍面临缺乏专业教师、课时安排比较随意、被挤占现象较多、评价方面匮乏等问题。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与专题课程的整合,以专题课程内容作为驱动任务学习载体,在研究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能力,解决专题课程授课质量问题的同时,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性。

研究过程

我们计划从内容、课时两方面进行整合实验,学生对专题课程的学习成果以计算机作品的方式呈现,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评价包括对专题课程的学习评价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评价两方面,并借助海淀区现有的信息化资源进行交流。

在实验中我们尝试了两个结合。

学生利用两门课程的课时同步学习两门课程,以课程内容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可以达到超过原课时的学习效果。

在实验中,我们分别设计了相应的教学资源,通过相关资源保障整合实验的进行。

实验成果在各个实验学校中进行网络交流:借助海淀教师研修网进行教师教学设计、学生作品、教师课堂教学视频等资料交流;借助海淀教师研修网的视频会议系统进行远程会议交流讨论;借助海淀区终身学习平台进行授课范例的推广。

阶段性成果

信息技术模块与独立专题课程整合的基本框架

根据现有的信息技术课程进度,配合专题课程的课时,我们确定了实验方案和结合点。

在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中,设计制作较大型完整电脑作品的内容较多,以“预防专题”为主题制作电脑作品,可以通过作品表达学生对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学内容的每个单元均完成一个作品,可以以北京市地方专题课程为主题,通过作品表达学生对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信息技术课程与专题课程整合实验方案

根据现有的信息技术课程进度,配合专题教育课程的课时,确定每节课的授课主要内容。目前,我们确定了初中信息技术与预防专题教育整合实验方案,实施总课时为10课时;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与预防专题教育整合实验方案,实施总课时为4课时;六年级信息技术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教育整合实验方案,实施总课时为8课时的整合框架。框架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学生成果要求等,实现了课程实施的整体保证。

信息技术课程与专题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完成了“预防教育”、“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系列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每节课的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学案例、评价方案等内容。这些内容对其他教师有一定的开阔视野、方法借鉴等作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交流,海淀区参加实验的教师在实验中不断反思、修订自己的教学设计,逐步完善了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形成了一套具有一定普适性的、可实施的课堂教学方案。

信息技术课程与专题课程整合的课堂资源

教师在授课中,会针对自己的课堂提供给学生相应的演示案例、演示课件、学生助学网站、学生练习素材、教师评价等电子版文件。学生通过这些文件,可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并能够借助信息技术课程的计算机技术支架,完成学生思想认识的表达。

这些课堂资源包括经过筛选的视频、音频、图像、文字资料,形式涉及网站、Word文档、PPT演示文稿等。

信息技术课程与专题课程整合的学生成果

以往的专题教学中,学生成果往往为作文、谈论会等形式,学生对专题教育内容认识的呈现方式比较单一。计算机作品能够比较生动地展示学生的思想认识,且信息量较大。

学生计算机作品,除了能够完整地表现学生对专题学习的认识以外,在交流上也具有很大的便利性。通过在计算机教室中对他人作品的浏览、评价,可以比较方便地让学生互相了解同伴的学习状况,同时,也给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提供了比较全面的内容,让教师可以在专题知识认识全面性、深入程度、学生个人思想认识的形成等方面进行考核;也可以通过演示文稿的技术含量和创意、使用博客的学习过程等方面,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进行综合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与专题课程的整合,一方面要落实专题课程所要求的对学生的预防教育、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还要落实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并从同一位学生作品中对学生两门课程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这种方式,从学生认识的广度、学生表现的深度、学生交流的便利性、教师评价的综合性方面,均体现出了很好的互相提升,在二者互为学习载体,共同整合实施过程中,能够起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作用。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信息中心)

上一篇:浅谈对工程建设项目中建筑材料质量的监督管理 下一篇:怎样让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成为拔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