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治课课改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10-12 05:51:52

关于政治课课改的实践与思考

课改前的中学政治思想课主要弊端在于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其带来的后果是政治思想课严重滞后于社会实际,严重滞后于学生实际。课改后的思想政治课不再是单调、呆板的说教,而是给予了学生以丰富多彩的人文关怀;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感受得到了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逐步开始形成……

教学是一门科学,但更是一门艺术。由于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性格爱好、思想方式的不同,也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方法具有不确定性,尤其是思想政治课这样的人文学科。因此,教无定法,教师必须突破自身的局限,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选用和适时调整教法,提高教学艺术水平。作为中学政治教师,应在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师角色过程中迅速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明确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与新课程同行,在实施新课程中实现自身发展。

一、更新观念

黑格尔曾说过:“一切改革,归根结底是观念的更新。”因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变“分数教育”为“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教师则重在发挥引导者或指导者的作用。但目前奋斗在教育战线上的数千万教育工作者都是在“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观念下成长起来的,这对新课改的实施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创新的教育观念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正确的人才观。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蕴藏着创造潜能,每个学生都能学好,都能成才。二是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要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发展。三是正确的教学观。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个性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对学生的地位,不应视为知识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作为学习的主体来对待;学生的任务,不仅是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发挥自己的潜能。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必须解放思想,善于打破常规。应树立师生平等,尊重个性的教育观,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自信的心理质量。只有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让学生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得到充分发挥,才会有真正的创造性思维可言。

教育部《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怎样才能使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转换教师的角色,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施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使师生互为影响,互为激励。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政治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才是抓住课改的关键。

二、改革方法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无疑是推行新课改,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其实,它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等诸多特征。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这种机械的教学模式。

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不少老师已经注意到教学方法的变革,采用了问题式教学法,努力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深入思考,探究问题。但是,探究式教学与问题式教学并不是一回事,成功的探究式教学并不一定是看课堂上问题的多少和课堂热闹的程度,更主要的是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看问题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引发热烈的讨论和思考。那些肤浅的问题已经是见多不怪,那些哗众取宠的做法也已司空见惯。在课堂教学中,有时需要有激烈争论、积极探索的高潮,有时却要思绪起伏、心潮澎湃的沉静。我们追求的不是表面形式上热闹非凡,而是实质上的改革创新。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多数政治课教师习惯于封闭式教学,局限于教科书上的知识结构和内容,使用较为单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接受式学习,通过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熟记教材现成结论。这种教学方式必将扼杀学生的天性和他们对政治课的兴趣和热情,使政治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是我们学科教学的悲哀。为了改变思想政治课的形象,切实提高它的教学效果,必须倡导一种民主的、探究的、开放的教学方式。近几年来思想政治小论文的写作与评选,研究性学习的兴起,社会实践的开展等,都给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思路。如何将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思想引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进行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式学习,已经日益得到重视。

教育家叶圣陶所说:“教的目的,在于不教。”意思是说,通过教学活动,我们要达到:(1)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并把这种激情转化为自觉学习的动力;(2)教给学习方法,使之逐步具备自学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掌握知识。

下面结合本人的一些实践经验,谈谈对政治课教改的一些想法:

首先,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讲解许多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特别是就当今社会发生的大事要事,国际新闻、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这样学生不仅接受所学知识,而且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其次,重视学生这个主体,想方设法让他们活起来,动起来。新课程改革强调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发挥学生潜在智慧,指导他们运用最新学习方法有效地进行学习,培养学生自身发展的能力,不断索取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掌握终生受益的学习本领。在教学中必须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并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群体教育个人,群体能给人以智慧和力量,给人以温暖和信心,使集体成员间互相激励,促进个人的进步。同时个别的教育也促进集体的巩固和发展,把群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三、大胆实践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其实质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课程改革的有效教学必然是师生和谐交往、积极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营造和谐的合作探究的氛围,努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发展。在新的师生关系中老师是学习的合作者,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人。从一定意义上讲,其作用像节目主持人,而不是过去说的像教练,像导演!在处理这一关系时,要改变单纯的接受式学习,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发现探究、总结的能力,由扶到放,逐步建立起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带领学生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在师生共同转换角色的起始阶段,老师要逐渐放开学生的手脚,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的学习能力逐步提高。

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但把握了书上的知识点,而且培养了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搞“活”了,教师也由“幕前”退到“幕后”,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也就进入知识探索的忘我境界。

上一篇:浅谈钢筋混凝土桥梁火损检测与加固 下一篇:浅谈对工程建设项目中建筑材料质量的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