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7-06 04:41:00

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浙江中医药大学听力与言语科学学院的听力学专业是为适应我国六千万听力障碍者的需要于新世纪在我国高校开设的一门新专业。我校经过对社会需要的细致调查和省内外专家的反复论证,在全国率先申报了听力学专业(本科)。2002年经省教育厅和国家教育部批准,本专业正式成为全国首家目录外新增专业——听力学本科专业,2006年5月听力与言语科学系更名为听力与言语科学学院。

关键词:校企联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82-02

我校听力学专业办学至今已有近十年的历史,培养的听力学学生就业率连续六年达到了100%,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听力学专业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单纯依靠学校的力量来发展听力学专业,显然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借鉴国外听力学发展的先进技术和引进优秀人才,加强校内外合作,将有效地提升我院科研水平与人才素质,因此与国外各大研究机构及企业的合作势在必行。

一、根据听力学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制定培养目标

学院在浙江中医药大学专业背景下,根据听力学行业背景设置专业,结合人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我们将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为:以听力学本科教育为主体,培养具有听力学及生物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耳鼻咽喉科学基础及较强的生物医学实验技能,具有扎实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在听力学及相关领域从事听力康复、教学和科研工作,能从事助听产品的研究、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

与企业紧密合作,努力探索和实践具有产学研特色的本科教育模式,注重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培养。

1.产学研结合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听力学专业是专门为听障人士服务的实用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因此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订时应以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为基础。这种人才培养要求仅靠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实验室的操作是无法完成的,很可能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因此听力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结合了企业的需要,先由校、企业组织专家提出方案,再由学院结合实际进行适当调整。

2.“产”——企业为听力学本科教育服务,提供最新的教学条件,引领听力学领域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①与企业共建实验室,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在学校领导及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院于2010年与美国斯达克公司正式建立了“中美合作建立斯达克临床听力学实验室”。该实验室将借鉴美国斯达克实验室的先进技术与理念,在学院相关技术、资金及斯达克公司的资金支持下引进先进仪器设备,同时定期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邀请美国斯达克优秀的科研人员参与学院的各项科研工作,参与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以及毕业实习的带教工作,极大地提升了学院在科研和教学上的水平。另外学院还有在建的“尔听美听力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的建成及使用可以保证学生的学习完全与企业需求相结合,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力。②企业早介入。按照市场(企业)的需求来培养学生,并帮助学生根据企业的需求尽早做好方向定位。在大一新生报到后,学院一般要进行为期一周的新生始业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学院将邀请企业参与,让学生了解专业,同时介绍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并与学生进行座谈和交流,强化对专业定位和企业的认识。通过早介入的方式,使学生较早地有了对专业的清晰认识,从而对未来就业方向有了一个大概的目标。③企业不定期的授课,初步双向选择。学院不定期邀请美国斯达克、丹麦唯听、丹麦奥迪康、瑞士峰利等公司专业技术及科研人员为学生授课,让学生充分了解行业动态和各企业的特点,为将来的实习和就业提供双向选择。④企业为学生设立社会实践岗位。目前已与用人单位建立实习基地十一个,并根据学生爱好和企业需求让学生进入不同企业进行学习,可有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课程安排的限制,学生专业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应充分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来增强学生专业动手能力。⑤企业设立社会实践专项奖学金。现在已经有美国斯达克、丹麦唯听、丹麦尔听美、台湾科林视听保健集团、杭州惠耳听力等企业在我院设立奖学金,分别用以奖励在英语学习、社会实践、科研创新、毕业实习等方面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的学生。

3.“学”——听力学本科教学适应社会、企业的需求,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和科研的需要。①尽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听力学是为广大耳聋患者和全社会提供服务的行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非常重要。为此,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耳聋康复中心、进社区为民众和耳聋患者进行耳聋防治知识宣教。②尽早进入社会实践。听力学是一个动手能力很强的专业,同时也是一个人际沟通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从本专业这一特点出发,我们要求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工作。每年的寒暑假、爱耳日、助残日,学生都积极参与帮助听障人士的社会实践、勤工俭学及志愿者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及人际沟通水平,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③尽早培养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听力学行业的各种校内外招聘会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各种社会活动,提高他们参与社会、参与竞争、积极进取的社会意识。

三、校企联合创立分模块培养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分别设置了侧重于自主创业的培养模块;侧重于医院、听力中心就业的培养模块;侧重于出国、考研、考公务员的培养模块和侧重于外企就业的培养模块,有针对性地培养多元化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分别服务于企业产品销售、技术培训、听力学检查、聋儿康复教育等听力学专业领域。此特殊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学院至今培养的毕业生总数298名,连续六年就业率100%。其中30%毕业生进入外企,29%毕业生进入全国各大听力中心,目前已考入澳大利亚、香港、英国等各大院校继续攻读听力学硕士学位的毕业生4名,其中考取香港大学的2名优秀学生获得了港大全额奖学金。

四、校企联合共同开发新课程,编写新教材

根据企业需求与学生就业特点,改革教学内容,校企联合共同编写和修订听力学专业教材:删除现有教材中过深、过难或不实用的内容,补充新的知识点、最新技术进展;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企业用人需求,编写贴近就业与岗位特点的新教材。学院于2005年与企业联合编写了《实用助听器学》,开创了国内听力学教育自编教材的先河,而后又相继与企业合作编写了《实用听力学基础》、《实用耳鼻咽喉科学》、《病理语言学》等一批适用于中国听力学教育特点的专业教材,并根据听力学知识的发展及时对教材进行修订。

五、校企联合发挥学校优势,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实践水平

通过校企联合的模式,使学院教师与企业有了深度接触,把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总结、提炼,更新听力学专业教学理论,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更加有效地指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发挥社会效益。目前已经与美国斯达克公司等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派遣学院教师到生产第一线服务。

六、结语

校企联合培养听力学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探索与实践,使本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条件得到了保证,实践能力得以加强。可见,企业与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并回报社会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益事业,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

参考文献:

[1]闫焉服,刘淑英,文九巴,等.校企联合培养创新人才模式探讨创新的素质[J].科技创新导报.2009,(33):212.

[2]许邦丽,董昕,王军明,等.校企联合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6,(1):118-119.

[3]李福源.浅谈如何做好校企联合办学工作[Z].

[4]穆惠玲.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新西部.2009,(20):197-199.

[5]徐淑华,马艳,刘华波.校企联合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2(27):10-12.

上一篇:对当前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探讨与建议 下一篇:对学前教育发展现状的观察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