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法”在急诊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时间:2022-07-06 03:25:49

“五常法”在急诊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摘要】 目的:研究和观察在急诊科护理管理工作中运用“五常法”的效果。方法:从2014年1月开始,在笔者所在医院的急诊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实施“五常法”,将2014年1-12月的患者满意度、急救物品完好率以及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作为观察组,另收集2013年1-12月的相关数据作为对照组,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急救物品完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五常法”; 急诊科护理; 护理管理; 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0097-02

doi:10.14033/ki.cfmr.2016.1.053

“五常法”即5个“S”:Seiri、Seiso、Seiton、Shitsuke 、Seiketsu,也就是常组织、常清洁、常整顿、常自律和常规范[1]。该方法起源于日本,用于提高企业中的安全管理、增加工作的效率、减少工作中的故障或差错、改善工作的品质环境,并提升企业的形象和竞争力[2]。急诊科室是每个医院治疗和护理的最前线,也代表着医院的窗口形象,科室中的患者多具有病情危急、病势多变等特点,因此急诊科中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和强度都很大,护理差错和护患纠纷的发生率也较高[3]。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对急诊科的护理人员实施了“五常法”进行管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在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室工作的护理人员共27名,其中,男3名,女24名;年龄19~43岁,平均(24.6±3.3)岁。其中15名从事护理工作5年以下,10名从事护理工作5~10年,2名从事护理工作10年以上。27名护理人员中,1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5名护师,19名护士。文化程度:3名为本科毕业,13名为大专毕业,11名为中专毕业。从2014年1月开始,在笔者所在医院的急诊科护理人员中实施“五常法”,将2014年1-12月的患者满意度、急救物品完好率以及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作为观察组,另收集2013年1-12月的相关数据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1.2.1 常组织 护士长应定期带领护理人员进行大扫除,将工作场所没有必要的物品清理掉,并将留下的物品根据平时使用的频率进行分类放置,对于使用频率高的物品最好随身携带[4]。通过这样的方式保持工作场所的干净和整洁,降低无谓消耗。根据使用情况和功能规范治疗室、护士站、仪器间、抢救室、注射室、门诊输液室、清创室的布置和管理。

1.2.2 常清洁 将工作场所进行卫生区域的划分,并落实到人,要求护理人员在上班前和下班前的5 min对分管到的区域进行清洁。若有患者转出或出院,应对其使用过的监护仪、呼吸机管道、吸引装置、输液泵等物品进行充分清洁,保证物品的清洁状态和正常工作状态。

1.2.3 常整顿 对于治疗室,使用透明的塑料纸篓将所有物品进行分门别类的存放,并在纸篓外侧贴上标识放在木架上。定期对纸篓进行检查和清理,避免药品减少、积压或者过期。对于抢救车,在每次使用后,由专门的护理人员进行清点、清洁,并对药品和物品进行补充后贴上封条,同时注明封车的时间和护理人员的姓名。对于仪器间,将所有仪器放在定制的木架上,位置一旦固定就不要轻易改动,每个仪器做好明显的标识,对于最常用的仪器如心电图、监护仪等应放在与腰齐高的木架上,从而方便拿取。在每种仪器旁边都要放置好操作时可能用到的物品,如酒精、棉签、纱布等,避免抢救时由于物品遗漏而造成的混乱,耽误抢救的时间。

1.2.4 常自律 通过“五常法”的实施,护理人员可自觉自发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而管理人员通过教育和监督等方式督促护理人员自觉地进行清洁和整顿,并自愿地、自觉地将“五常法”贯彻到工作当中,提高他们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急诊科的工作效率。

1.2.5 常规范 透明度和视觉管理是该环节的重要技巧[5]。对于所有的柜子,应全部使用玻璃制,从而使护理人员对柜子上的物品能够一目了然,从而做到正确、迅速地取放,降低差错的发生。对于不同种类的药品可以使用不同的颜色标签进行标识,通过视觉差来减少失误的出现。

1.3 观察指标

将“五常法”实施前与实施后的患者满意度、急救物品完好率以及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进行统计和对比。满意度调查表由笔者所在医院自制,由患者匿名填写,满分为100分,85分及以上为满意,70~84分为较满意,70分以下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对比两组患者急救物品完好率和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

观察组急救物品完好49例,完好率98%,对照组急救物品完好40例,完好率86%;观察组护理差错事故发生1例,发生率为2%,对照组护理差错事故发生8例,发生率为16%。观察组急救物品完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诊科室所肩负的任务包括院前急救、重症监护、院内抢救、急诊手术、门诊输液、清创缝合、观察换药等,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诊科室还必须进行接诊和分诊,对危重患者进行长途转运,因此工作内容相当繁琐,且责任重大,导致工作中易出现脱节,使差错事故发生[6]。此外,由于急诊科室中高风险、高强度、高压力、低收入和多种危害因素的影响,导致急诊科室中护理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因此年轻的护理人员更多,工作经验欠缺,这也是导致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

在本次研究中,将“五常法”运用在了急诊科的护理管理工作中,结果显示,实施后患者满意度、急救物品完好率显著高于实施前,实施后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急诊科护理管理工作中运用“五常法”,能够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保证护理工作的质量,使患者受到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道艳,程惠玲,吴振会,等.五常法在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6):763-764.

[2]刘珊,刘贞,王美兰等.“五常法”在综合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8(11):132-133.

[3]杨福弟.五常法在神经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16(19):1170-1171.

[4]屈佳.五常法在急诊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C].医学发展中护理新理论、新技术研讨会暨全国急危重病护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A].2010:15-17.

[5]李淑芳,潘燕青,和维等.“五常法”管理理念在急诊“绿色通道”中的应用体会[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2,12(15):395-396.

[6]吴少玲,陶曙,郭丽霞,等.应用五常法规范专科医院急诊抢救室管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5(24):84-85.

[7]孙国付,施银.五常法在急诊抢救室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C].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17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A].2014:614.

[8]刘芳,叶维雅,周小香.五常法在急诊观察室病区环境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1,34(5):65-66.

[9]郭少英,潘燕青,黄少娟,等.五常法在病区管理中的应用对比[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8):767-768.

(收稿日期:2015-09-29)

上一篇:重症心肌炎并发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护理 下一篇:持续质量改进在脑卒中鼻饲患者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