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效益分析

时间:2022-07-06 12:09:35

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效益分析

[提要] 本文选取2000~2015年安徽省农业影响因素和农业经济生产总值时间序列数据,采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研究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在影响安徽省农业投资效益的因素中,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对农业生产总值的增长贡献最大,财政支农投资贡献次之,但是农村劳动力数量与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负值。最后对如何提高安徽省农业投资效益给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安徽;农业投资;投资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22日

一、引言

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投资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但是,农业投资又具有投资大、风险性高、回收周期长等特点,安徽省目前农村经济存在发展水平较低、发展环境较差、劳动力素质较低且科技水平低下等问题。要实现安徽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产值有效增长,不仅需要在投资力度上下功夫,更需要在投资效益上下功夫。

本文在参阅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安徽省的农业经济发展数据,采用生产函数模型,利用Eviews6.0软件对数据进行建模,综合分析安徽省农业投资效益,为农业发展决策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为提高安徽省农业投资效益提出建议。

二、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现状分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历年重视农业的发展。

(一)安徽省农业投资结构分析。投资是农业发展的动力,农业投资结构规模影响着农业经济的质量与水平,只有农业投资的不断增加才能保持农业持续发展。按照投资主体的不同,将安徽省农业投资分为政府财政投资、银行贷款、农户自筹与农户集体固定投资,其中农户自筹投资额较少,主要以政府、银行信贷与农户集体投资为主,所以主要分析这三种投资方式。

2000~2015年,安徽省财政对农业投资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安徽省财政对农业支持由2000年的2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578亿元,年均增长6.25%,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总比重总体也不断增加,由2000年的7.1%提升至2015年的11.03%,这充分反映了安徽省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

银行信贷主要表示为对农业支持贷款额,由于受到数据资料的限制,安徽省自2009年之后就不再统计银行对农业的贷款额,所以我们无法查询到2009年之后安徽省银行对农业的贷款数据。但是,我们可以发现银行对农业支持力度也呈现不断加大的形势,从2000年的18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630亿元,我们有理由相信银行对农业信贷也是保持平稳增长的。

安徽省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额自2000年的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763.32亿元,总体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农村固定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却不断下降,这说明安徽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弱,有待加强。

(二)安徽省农业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1、财政支持资金不足、结构不合理。从规模上看,安徽省财政对农业投资额是每年递增的,但是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在2000年之前很少达到10%,而且政对农业支出增长率却没有得到显著提升,这说明财政对农业投资力度仍需加强;从投资结构上来看,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较少,第一产业固定资产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一直低于5%,比重较低。安徽省农业科技对经济发展贡献力度与其他省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所以还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

2、银行对农业支持力度不够。根据现有可查询数据来看,安徽省银行对农业贷款规模一直远低于工业贷款和商业贷款的比例,显然,金融机构对安徽省农业投资的支持力度仍有待加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1)农业收益不稳定,贷款风险较大。由于农业发展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导致收益具有不确定性;(2)农村信用评估体系不健全。安徽省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普遍不够高,自身经济实力有限,银行在面对如此庞大的农民贷款群体时无法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甄别,所以设置了较高的贷款条件,这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银行对农业贷款业务的开展。

3、农户自身积极性较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资金有限。家庭消费支出占据了安徽农户家庭总支出的较大比例,而且农业收入不稳定,可以用来扩大农业生产再投资的资金不多。加之农业发展风险性较大。我们知道农业发展受自然风险的影响较大,其产业链较短附加值低,所以很多农户为了增加收益往往并不愿意将收入对农业进行再投入,而更偏好于其他非农产业。

综上所述,自2000年以来,安徽省政府对农业投资、银行信贷、农户投资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都不断扩大,但是依然存在着如财政支持资金不足、结构不合理、银行对农业支持力度不够、农户自身积极性较低等问题。

三、安徽省农业投资效益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本文利用生产函数模型分析安徽省农业投资效益,在选取影响农业投资效益因素时选择农业生产总值作为产出指标。在农业投入指标选择上,我们选取2000年至2015年共16年的安徽省土地有效灌溉面积代表土地、水资源投入,农村从业劳动力代表劳动力投入,财政投资代表政府财政投入的,农用机械总动力代表农业科技进步。

(二)计量模型估计。根据上述分析,我们采用Y代表农业生产总值(亿元),X1代表政府财政投入(亿元),X2代表农业从业人数(万人),X3代表土地有效灌溉面积(千公顷),X4代表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对以上变量分别取对数,可得到如下生产函数模型:

LnY=C+alnx1+blnx2+clnx3+dlnx4

采用OLS方法利用Eviews6.0软件得到方程如下:

lnY=13.80+0.43lnX1-0.89lnX2+0.76lnx3-1.00lnx4

通过表1我们发现,修正后的R2值为0.972,说明模型对总体样本值的拟合优度非常高,DW值为2.14表明并不存在一阶自相关,通过偏相关系数检验后进一步表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模型的缺点在于农业从业人数与农业机械总动力的T检验值较低,这很大程度是由我们选取的样本数据时间跨度较小、样本量不够大所导致的,但是这些变量仍是符合经济学意义的,所以我们仍然予以保留。从经济的实际情况考虑,现在的回归结果与四个因素的相关性较为吻合。政府财政投入的弹性为a=0.43,农业从业人数的弹性为b=-0.89,土地有效灌溉面积的弹性为c=0.76,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弹性为d=-1.00。(表1)

(三)安徽省农业总体投资效益分析。与2000年相比,我们可以看到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财政投入不断增长促进了农业发展,农田的有效灌溉面积与农业机械总动力得到显著增长,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居民进城务工和大量农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流失,导致农村从业人员负增长。

总体来看,在影响安徽省农业投资效益的因素中,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弹性最大,说明它对安徽省农业生产总值的增长贡献最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每增加1%,农业生产总值就增加0.76%,这说明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对安徽省农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政府财政投入弹性为0.43,说明财政支农投入每增加1%,农业生产总值就增加0.43%,这证明了财政投入对农业发展有着相当大的支持作用;农业从业人员的弹性为-0.89,说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每减少1%,农业生产总值就增加0.89%,从安徽省农村现状来看,农业从业人数数量较充足,但是整体素质偏低,缺少科学技术运用能力的支持,因而造成弹性为负的情况;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弹性为-1,这个较低的弹性系数正说明了当前加大农业机械化投入并不能立马带来显著回报,需要较长时间的回收期,由于安徽省农业劳动者普遍素质不高,可能对农业机械的利用率较低,因而导致农业机械总动力的贡献度较低。

四、提高安徽省农业投资效益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巩固农业发展基础。政府要不断强化政府职能、加大各级财政支农和促进农村发展,一方面要保C对农业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积极引导银行、农户对农业投资。政府要合理规划对农业的支出规模,提高财政资金用于农业支出的比重。同时,加强对农村文化教育、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提高财政支农效益。

(二)拓宽农业投资渠道。努力形成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导向,农户与农村集体投资为主体,银行信贷为支撑,引进外资为补充,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农业投资体系。

(三)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农业投资结构对投资效益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根据安徽省的实际情况,首先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善农村交通状况,加大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来促进农产品市场发展。然后增加农业科技投资,提高从事农业劳动者素质,加大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数量型”向“集约型、质量型”转变。

(四)发挥区位优势,优化农业布局。安徽省靠近长三角经济圈,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所以安徽省农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安徽省应因地制宜,根据自然因素确定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业生产、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2001-2016)[M].中国统计出版社.

[2]冯梅.湖北省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绩效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

[3]赵晓辉.河北省农业投资效益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08.

[4]陈龙.河南省农业投资效益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2.

[5]周泽炯.2016安徽投资发展研究报告[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6.

上一篇:“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发展浅议 下一篇: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绩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