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蓝妙笔尽生花

时间:2022-07-06 11:10:31

对张连珠老师的专访,并没有特意的准备采访提纲,他说一问一答的形式过于规格化,随意聊聊就好,像话家常一样。所以,这次的采访就变成了一次愉快轻松地谈天,在张老师家的小客厅里,他热情的招待我们,全无张扬、高调之感,有的尽是一位朴实无华老人的亲切。

张连珠先生从小酷爱国画艺术,1952年随家迁居北京后,师从岭南派大师吴江、赵少昂,从此与国画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生性勤奋,对艺术存着极高的天赋,曾先后得到许麟卢、郭传璋、黄苗子先生的指导和教诲,使他深得岭南画派的精髓,将传统中国画的特点与西洋画的技法有效地结合,用笔简洁,着色淡雅,工笔与写意兼备,构图不拘一格,取大家之精华,又将其内敛沉静之气集于笔韵之间,最终形成了独具匠心的岭南风格。

张连珠先生少年时期,因住所离美术学院只有50米的距离,耳濡目染,从而受到颇多的艺术熏陶,用他的话来说:“小时候只是喜欢,拿着粉笔在地上乱画,但若没有这份兴趣也是万万不行的,爱好、勤奋与运气缺一不可,没有兴趣就耐不住寂寞,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往往很孤独,但对艺术的崇高信仰会支撑他完成经得住推敲,永留于世的作品。”

每位艺术家的成功之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上世纪60年代,受的影响,张连珠去了北大荒插队,一去就是15年,这可谓是学画的黄金时期,也曾使他一度迷茫。幸运的是,在此期间得到了著名作家丁玲及陈明时的关怀与勉励而画笔不辍,老作家开朗的人生观振奋了他的精神,从而使其坚定了信念,即便条件困苦,也随身带着笔和本,将沿途所见用简单的线条一一勾勒,也为他今后的艺术之路奠定了坚实的根基及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在鲜活的社会生活与特定环境的历练中丰富了自己的艺术内涵。

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张连珠意识到,纷繁热烈的艺术风格似乎不适合他,反倒是清新秀雅的画风越来越能够表达内心所想,这种认识使他有了自我的定位。结束后,张连珠回到北京,在文物出版社工作,从此如鱼得水,广临名画,他为自己所失去的时光而感到惋惜,从而也更加珍惜眼前,把大量的时间都用于练画上。他从不固步自封,而是广泛涉猎,潜心研究、循序渐进,画技突飞猛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长期刻苦的艺术实践,使得张连珠先生终于形成了独树一枝的个人风格。他笔下的中国画,着色素淡,隽秀多彩,无论是山水、花鸟、动物、植物,均能做到栩栩如生,尽退拘泥刻板之气,充满了无穷的生命力,亦静亦动,雅趣无穷。他的创作,下笔细阔并用,勾勒、泼墨兼具,挥洒自如,灵动之美尽现,其部分作品被画界同仁誉为已达岭南画派画法的艺术高峰,形成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张连珠先生在绘画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他并没有因此放慢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而是继续探索,希望自身的技艺可以更上一个台阶,从内至外,全面提升自己的艺术品位。他业余时间喜爱收藏,但从不外卖,只供欣赏,从中获取创作灵感,拓展绘画思路,他说艺术无价,绝非黄金白银可以衡量。这种只为艺术而存在的纯洁心灵,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聊到中国画的传承,张老师意味深长地说:“今人再努力,也很难在某种程度上超越古人的技法,笔墨的运用、构图的设计都是有时代特征的,这是时间赋予艺术的光环,每个年代都有激发我们审美的源泉,扬古拓今才可以渊源流长。但我们一定不能屏弃传统,传统并不过时,根基非常重要,就像小孩子,一定要经历一个历练的过程,才能有所顿悟,才能除去棱角,这也就说到了,艺术不在于科班出身或半路出家,而在于是否脚踏实地,心灵是否纯净,不能盲目追求精神领域,那只是空虚的,站不住脚的,根基稳健了,形成的艺术才会真正的华美。画在功夫,画在章法,不能只走形式,要真正融入心灵的尊敬与信仰,才能出好作品,才能长久流芳。”

“连珠画宗岭南,其灵动洒脱处直逼剑父,于粤中诸贤多无焉让。”这是著名艺术家蓝玉崧老师为张老师所题之字,这个连珠何许人也,在他的创作中已展现的淋漓尽致,真可谓是“连珠妙笔,珠连生花”啊。

上一篇:工笔画家韩嘉明访谈 下一篇:行走在自己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