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丹青绘梁邹

时间:2022-10-11 09:33:09

山东邹平,古称“梁邹”,位处齐鲁腹地,山不高而秀雅,林不广而茂盛,松柏交翠,溪流潺潺,向有“泰山副岳”之称;一代鸿儒范仲淹苦读醴泉寺,终成一代名相,“先忧后乐”,播芳四海,此处被誉为范公故里。而今创新超越、加快发展的号角响彻梁邹,全国双百强县便为见证。在这里,党旗飘扬,《远教之窗》栏目走过了四年的风雨历程,成为宣传党的建设的一面鲜艳旗帜。

沙里淘金

《远教之窗》作为联系党员群众、服务党的建设、促进远教发展、争做群众贴心人的窗口,每年自制24期栏目,每期30分钟。素材从何而来?典型如何树立?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丁锋同志一语中的:“沙里淘金,走群众路线。”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广泛掌握和挖掘生动感人的典型,认真分析和筛选有典型意义的题材。

每年初,县委组织部都会召开会议,制定出全年计划,对节目编排、经费、人员、时间做出具体安排;对挑选农村、企业、机关等各方面的典型和从哪个角度反映这些典型做出大体规划。规划制定后,第一,要求各镇办和县直各部门参照规划,组织力量深入基层调研,发现和推荐一批先进典型,而后,从中筛选出一些符合时代特征的题材;第二,组织部和远程办同志,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直接发现一批典型,挖掘一些好的题材;第三,结合全市开展的民主议政日“学议互动”和“农企对接”活动,建立调研反馈机制,开展月报季评活动,及时了解各镇办远教活动开展情况。由于注意了选材的计划性,从而丰富了《远教之窗》节目素材库。目前,该栏目已形成《基层党建》、《时代英模》、《服务三农》、《小康路上》、《致富长廊》等五大板块,其中《基层党建》着重反映基层党组织团结战斗、创新载体、服务群众的新路子、好方法;《时代英模》重点突出在邹平发展中各行各业涌现出的优秀人物;《服务三农》侧重反映各级党委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优惠政策和惠农措施;《小康路上》和《致富长廊》重点总结基层党员干部开拓创新、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和在科技致富路上探索出的好方法,初步满足了各个层次党员群众的需要,深受党员群众的欢迎。

为提高《远教之窗》栏目的教育效果,我们每次拍摄之前都要深入基层党组织进行调查研究,听取反映,把握党员群众的所思所盼,所忧所虑,使确定的题材有一定的针对性。随着我县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涌现出许多带领群众致富的党的优秀基层干部,东尉村支部书记赵洪林就是其中之一。我们根据他艰苦创业,而后又把企业无偿捐赠给村集体,与群众一同走上共同富裕的事迹制作成专题片《寸草春晖报故园》。节目播出以后,许多人都感觉深受启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取得了不俗的反响。

精雕细琢

“玉不琢,不成器”。有了好题材,还要注意制片质量,实现由“玉”到“器”的转变。基于这种理念,在制片过程中,我们坚持以质量第一为宗旨,力求融“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为一体,力争录制一部,总结一部,提高一部。

在材料筛选上,既注意典型性、真实性和层次性,又坚持优中选优。对拟定拍的片子安排专人深入基层逐一核实,听取群众意见,然后再决定是否采用。在栏目制作过程中,根据拟定的拍片内容,博采众长,或指定专人,或聘请人员组织编写组,深入企业、农村认真采访,挖掘人物思想的闪光点,力求以朴实、精练的语言真实地表现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力戒过头宣传,坚持十分成绩七分宣传,留有余地,做到真实、可信、可学。每期栏目脚本写好后,又要请被采访对象和所在单位及主管部门审查,征求意见,进行修改,由分管部长签阅后,送部主要领导把关,再投入拍摄。栏目制作完成后,再由部领导和有关部门多次审查、核实,力求万无一失。去年,在制作反映社会主义新风尚专题片《寻找张洪》的过程中,仅脚本修改就达十余次。在画面的设计、剪辑等各个环节,分管部长都亲临一线提出修改意见,现场指挥。当栏目最后定稿后,大伙都笑着说:“这次‘调研’咱又长见识了!”

锦上添花

选材、结构和主题确定好了,要达到“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我们就从细节的处理上狠下工夫。细节处理得恰到好处,会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起到画龙点睛之效。如在制作专题片《成功开锁》时,为了反映共产党员成福友凭借1元5角钱艰苦创业,从一个普通的退伍军人,最终成为全县“开锁大王”的事迹时,我们亲自谱曲、填词制作了歌曲《白手起家》,放在片子的结尾,作为情节发展的补充和对主题的诠释,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也强化了全片的思想内涵。

其实在栏目开办初期,由于认识不够、经验不足,我们在细节的选择上不是十分恰当,使得有些专题片变得非常平白,出现了人们常说的“山石虽大,无足轻重”的现象。发现问题后,我们及时纠正,尽可能地捕捉选择和运用好细节,努力增强专题片的内涵和力度,让细节真正起到“美玉虽小,价值连城”的作用。如在制作专题片《楼子张村探秘》过程中,我们就运用了大量细节之间的对比,因为有比较才有鉴别,对比可以使细节更显“含金量”。我们通过村里改造前后一些典型细节的对比,表现了楼子张村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从而歌颂了党的民心工程。如我们选择了这样一个典型细节进行对比:改造前,住在土坯房里的老张喜欢养鸽子,他把鸽子窝搭在半地下,见不得天日;而改造后,土坯房已经荡然无存,鸽子窝搭在了居民小楼的阳台上,还是那户养鸽子的人家,还是那群鸽子,改造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鸽子还是在飞,起点却不一样了,于是观众在回味和联想中不知不觉地为楼子张的改造、为造福于民的工程而欢欣鼓舞!

沙场点兵

要出“精品”,关键是要建立一支党性强、思想素质好、热爱电教事业、专业技术过硬的党员电教队伍,我们栏目一班人更是深谙此理。鉴于党员电教工作专业性、技术性很强,加之编制有限,我们栏目组专门从机关干部中挑选两名优秀干部从事电教工作,同时从电视台引进一名专业创作人员和一名高级电视技术人员,使栏目组的四名工作人员结构合理、高效精干。为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我们一方面派人参加中央、省、市举办的业务培训,另一方面轮流派人到电视台跟班学习,以干带训,使全县专职电教人员都受过两次以上专业培训。

宝剑锋自磨砺出。为不断提高栏目的制作质量,我们每期栏目播出前都组织观摩播放,作为电教人员学习业务、了解信息、交流经验、切磋技艺的重要手段。每次观摩都要请行家里手给予指导,组织党员群众讨论,反馈情况,及时评价,既肯定制片的优点,又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去年,为提高反映梁漱溟先生在邹平主要事迹的专题片《梁漱溟与邹平》的制片质量,先后组织了三次观摩活动,每观摩一次,修改一次,提高一次。观摩播放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对锻炼工作人员、提高栏目质量,推动远程教育和电教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该片最终荣获了“山东省纪录片学会评比一等奖”。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四年来,《远教之窗》坚持从实际出发,秉持向实践、向群众学习的态度,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把每一期栏目的制作都当做一次调研活动,一次提高认识的机会,一次为民服务的契机,从而为邹平县的党建工作起到了添砖加瓦的作用。

上一篇:如何进行对口专题培训? 下一篇:恢复站点功能 指导灾后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