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息技术理论课绽放精彩

时间:2022-07-06 10:39:40

让信息技术理论课绽放精彩

【摘 要】人们普遍认为,学习信息技术就是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因而许多教师只重视让学生练习操作步骤,却忽略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其实,学生只有在理解、掌握信息技术理论性知识的基础上,他的操作技能才能得以持续发展。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适用于符号、概念、命题三类理论知识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4-0046-03

综观宁波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有纯理论课、操作课和理论操作混合课三大类。其中,纯理论课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硬件的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安全与使用道德、因特网的基础知识、图像处理和动画基础知识七节课,大约占整个课程的17%。有一部分课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但大多数以操作为主。为此,部分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误区:学习信息技术就是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课堂上只重视让学生练习操作步骤,却忽略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对于理论课的知识,采用自学或是以语言传递为主的讲授法进行,教学效率很低。其实,学生如果不理解信息技术概念、操作原理等理论性知识,不明白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而只是机械地记住操作步骤,他们很容易遗忘。学生只有在理解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操作技能才能得以持续发展。

那么,教师如何才能高效地上好初中信息技术理论课呢?在知识的分类上,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普遍将知识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理论性知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将陈述性知识学习分为三类: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针对符号、概念、命题三类理论知识探讨相应的教学策略。

符号类知识教学策略

符号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即把符号和它们所代表的事物或观念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建立相应的等值关系。如等图标的学习、等一组符号的学习、CPU单词所表示的实物等都属于符号类理论知识学习。

符号类理论知识的学习,关键在于对符号意义的获得,即学习者能够从实物与认知内容的联系,过渡到符号与认知内容的等值关系的建立。如此看来,符号类理论知识的学习属于机械学习,对于这类理论知识,我们可采用以下教W策略。

1. 直接告知策略

对于符号这类比较简单的理论知识,教师可采用直接告知学生这一符号所代表的实物,不需要让学生探究。教师若能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或实物来呈现,让学生亲自去观察、去感受,则效果更佳。如当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一符号时,教师可先直接告诉学生此符号是Excel软件图标,引起学生的注意,再通过多次复述,让学生将此符号与Excel软件建立关系,最后可通过图标与软件的连线题,检测学生是否熟记了Excel软件图标这一符号。又如学习CPU这一符号,教师可以用实物投影仪直接展示实物,告诉学生这就是符号CPU所对应的实物。

2. 游戏类练习策略

符号类知识的学习,除了机械学习外,还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机械学习变得有意义。利用游戏软件来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这些游戏的内容包括填图、拼图或连线等,如在学习Excel界面时,配合填图的游戏进行学习是不错的选择,如上图所示。

概念类知识教学策略

奥苏贝尔认为,从机械学习到意义学习的学习连续体上,概念学习是较符号学习更为高级的一种学习形式。概念学习的实质是掌握同类事物共同的关键特征或本质特征。如对于硬件、软件等概念的学习,就是掌握硬件、软件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对于概念类的理论知识,我们可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1. 新旧知识联结策略

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可以看出,新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新的意义才能习得。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是概念学习的核心,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提示学生激活原有知识,理清与该概念相关的上位概念、并列概念、下位概念,通过上位、并列、下位概念来优化其认知结构。

如进行软件概念这一理论知识学习时,教师自己先应知道软件的上位概念为数据概念和指令概念,并列概念为硬件概念,下位概念为系统软件概念和应用软件概念。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关于Windows、Word、QQ软件的使用体验,而Windows就是软件的下位概念“系统软件”所包含的一个具体实例,Word、QQ是软件下位概念“应用软件”所包含的一个具体实例。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已具有同化软件概念的知识,通过梳理这些相关知识来有效促进学生对软件概念的学习和记忆。

2. 类比策略

在初中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中,像协议、数字图像等概念是很抽象和专业化的,若教师照本宣科地解释这些名词,学生就会难以理解,感觉枯燥无味。有些新旧概念之间虽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由于有相似的一些特性,因此教师在概念学习过程中可采用类比教学策略,把新、旧概念联系起来,降低新概念的学习难度。如在学习IP地址这一概念时,教师可把IP地址与身份证号码这一概念类比起来。这样一来,学生就很快地理解了IP地址的作用及其唯一性。又如在学习主板等功能时,把主板类比为人的“神经中枢”。通过这样类比,学生就极易理解主板是连接计算机中各个部件的桥梁这一功能。

命题类知识教学策略

命题学习实质上是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或是由几个概念联合所构成的复合意义。如“操作系统的作用”这一命题包含三个概念:操作系统为用户和计算机提供接口的作用,操作系统具有管理计算机软件的作用,操作系统具有管理计算机硬件的作用。这三个概念联合所构成的复合意义就是“操作系统的作用”这一命题。如果学生对一个命题中的有关概念没有掌握,他就不可能理解这一命题,命题学习必须以概念学习为前提,且其复杂程度一般要高于概念学习。对于命题类的理论知识,我们可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1. 任务驱动教学策略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信息技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不仅适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操作课,还适用于命题类理论知识学习。教师巧妙地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精心设计一个合理的教学任务,把命题所包含的几个概念串联起来,而不是简单地把一个个需要学生掌握的概念理论知识点罗列出来,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掌握相关概念,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在学习“计算机操作系统”这一命题时,教师可通过设计一个“让学生用教师提供的电脑打印一份放在移动硬盘上的文稿”的总任务来展开命题学习。在总任务下又设三个子任务,分别是:安装操作系统,正常启动计算机(子任务一);安装Office软件,打开文稿(子任务二);安装打印机驱动程序,成功打印文稿(子任务三)。通过完成子任务一,让学生理解操作系统为用户和计算机提供接口的作用这一概念,通过完成子任务二、三,让学生理解操作系统能管理计算机的硬件资源、软件资源这两个概念。此处借助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命题学习不再以知识点作为线索,而是改用任务为线索串联起来,通过让学生完成子任务,制造其不断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激发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欲望。

又如,在学习“认识计算机的各个部件”这一命题时,教师可通过设计一个虚拟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任务:若父母给你4000元,你会怎么配置一台性价比高的电脑?学生若想合理配置一台电脑,势必需要学习“认识组成电脑的各个部件”这一命题知识,此处通过任务驱动教学,让学生进入了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让其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学习计算机各个部件的理论知识。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策略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而且初中生也是乐于动手操作的,故教师在处理理论性知识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创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印象、掌握知识,充分凸显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性特色。

如在学习Dos、Windows操作系统特性这一命题时,要想让学生理解Dos的字符操作界面和Windows的图形操作界面,教师可设置实践环节,通过实践任务让学生分别在Dos、Windows下新建一个文件夹,学生很容易体验到字符操作界面和图形操作界面的含义。又如学习“操作系统对计算机资源管理”这一命题,教师可安排“安装、卸载Office软件”“网卡的禁用和启用”等实践环节。通过安装、卸载Office软件,网卡的禁用和启用实践,让学生理解操作系统对软硬件资源的管理。因此,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留时间给学生实践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切身感受,从而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知识,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3. 与前沿知识相结合策略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科,其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因此教师在讲解命题等理论知识时一定要将与该知识相关的前沿资讯带到教学中,通过充分展示信息技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理论知识的教学效率。如在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这一命题时加入目前人工智能应用、3D打印机、物联网、智慧城市等知识。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只要信息技术教师用心去备课,并在上课中合理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就一定能探索出更多、更好的适合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让枯燥的信息技术理论课也绽放出精彩。

(作者挝唬赫憬宁波市奉港中学)

上一篇:项目式学习:知行合一的创新教育模式 下一篇:幸福,在教学与研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