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乐章·新生

时间:2022-07-06 05:02:07

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偶然,所有的一切都是必然。也许有些人对此不以为意,但对于积淀着太多历史的外滩源来说,在冥冥之中似乎真的有这么一种力量,在牵引着这里的一切。重新站在北京路和圆明园路的交叉口,焕然一新的外滩源,如同埋藏在海岛深处的宝藏,待慢慢发掘、细细品味。

最初映入眼帘的,是沿着北京东路伸展开去的益丰大厦。这幢层高五楼、带着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清水红砖的狭长建筑,乍一看掩在怡和洋行背后,似是不怎么起眼,但它内部空间宽阔,加之整排的沿街橱窗,倒是更富有实用价值。其实早先,益丰洋行也是幢类似商务楼的建筑,底层是洋行商店,上层是公司的办公楼,因其中最大的公司是益丰洋行,故以此得名。解放后,这里一度有过贸易公司或是居民入住,90年代初,这里曾经开设了许多临街店铺,店装招牌将大楼的外墙搞得面目全非。如今改建后,外墙进行了重修,半圆券的门窗重现当年样貌,巴洛克式的穹顶装饰也恢复了往日风采,内部的民居格局被打破,宽敞连通的楼层纵深而气派。在大楼的内侧,还重新建造了一座新楼,与老楼相连,悄悄地扩大了原来的建筑面积。同时,大楼更名“益丰·外滩源”,并逐渐演变成了致力于打造顶级都市生活体验的高档商业中心。

沿着圆明园路向前,左侧是曾经的兰心剧院、光陆大楼、真光大楼、女青会大楼、亚洲文会大楼等建筑的所在地,门楼上,依然镌刻着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内在则也在悄悄改变着。这里整个都已冠上“洛克·外滩源”的名字。再往深处走去,很快便经过了“外滩源壹号”,即中山东一路33号——原英国驻沪总领馆,最终我们止步于同样二层楼高的原领馆官邸前。

官邸不似领馆那般肃穆,可低调外饰却难掩其内在的奢华。不禁想象领事曾于此宴邀好友,夫人们曾结伴品茗畅聊,似乎还能听到圆舞曲悠悠回荡于空中。 在惋惜着旧日不复的现今,却惊喜地发现,一切似乎同昨日并无分别。百年柚木的阶梯、西班牙科尔瓦多皮革装饰的墙面、Bagues为源邸纯手工打造的水晶大吊灯、由香水大师Daniel Andre精心调制的精油香……细腻却不显繁复、温馨又不失典雅,让人不禁以为时光倒流。——而这幢官邸如今的拥有者,正是时间的最佳诠释者——世界顶级腕表家族百达翡丽(Patek Philippe)。创立于1839年的百达翡丽,由百达先生(Antoine Norbert de Patek)与翡丽先生(Jean-Adrien Philippe)一同奠定了优质制表技艺的卓越传统。1932年,斯登(Stern)家族正式入主,开创了全新局面,凭借超凡的专业技能,秉承优质的创新传统,至今拥有超过80余项技术专利。斯登家族不远千里来到上海,并选中领事官邸作为其在亚洲唯一的沙龙,这个几乎与外滩源同龄的家族企业和外滩源,仿若两条平行的世界线,在此刻汇聚于一点,也必将于并行后迸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从听说外滩源项目的那一刻,英领馆官邸就对我们充满了吸引力,我们为这幢建筑而着迷。总裁的果断和大胆支持我飞越千山万水前行去追寻这里的历史,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了解到了这幢楼的前缘,也许正是这份执着和努力打动了上海,成就了今天的‘百达翡丽源邸’。这一切就像一个传奇,生动而精彩,百达翡丽与外滩有缘。”百达翡丽中国区品牌经理高虹至今说起品牌与外滩源的缘分,都满是激情。

“百达翡丽源邸”的落成如水到渠成般,实际上,家族与外滩的缘分早已建立,外滩源的神奇就在于此,改建传奇,创造传奇。1967年,当英国驻沪最后一批外交人员撤离后,这里便由政府管理。前后进驻过计划生育委员会、外资委、机关幼儿园等政府机构。为了办公需要,外廊被改建成了一个个房间。建筑的外墙也被灰白的水泥覆盖,院子里搭建了各种临时建筑物,可谓面目全非。2003年改建之初,项目组将临时建筑全部拆除,外墙的水泥也被刮去。出的原本的清水红砖外墙上,到处是划痕,有的甚至为了能使水泥黏附还被人为打毛。项目组花了巨大的代价才将之整修如初。在这个过程中,也有许多企业对这幢建筑产生了兴趣,却都没有成型,直到百达翡丽的出现。

2009年底,高虹第一次把前英领馆官邸的照片随邮件传到百达翡丽总部,就引起总裁一家的兴趣,他们甚至已经把这座建筑视为“Our Building”。2010年春节假期总裁一家风风火火地抵达上海“看望”他们的“Building”。眼光卓越的前总裁及现任荣誉主席菲力·斯登(Philippe Stern)一直对外滩这个品牌风水宝地爱恋有加,并希望可以找到一个新的地方建设一座属于百达翡丽的沙龙。高虹坦言那段时间既兴奋又背负压力。她从着力于搜集关于这幢楼的所有信息开始努力,从上海市档案局到黄浦区档案馆,再从茫茫人海中联系仅有的了解这幢历史建筑的相关人员,其中发生了不少耐人寻味的小插曲。

由于英领馆属于英国政府直接管理,因此,留存的资料并不多。高虹曾经尝试联系了英国总领馆,但获得的信息也非常少。其间,有朋友给她介绍了一位旅居上海的英国人Peter Hibbard,著有《The Bund Shanghai:China Faces West》一书。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他发去了邮件,却没有得到太多的回应。机缘巧合的是,英领馆也将高虹的事情以邮件形式告知了对方,这才促成了他们的会面。对方将自己在英国的一位研究英国在海外建筑的笔友Mark Bertram介绍给了她,而她则心怀忐忑地给这位远在英国、素未谋面的专家发去邮件,并附上了官邸现在的照片。然而,正是那张官邸照片引起了对方的兴趣。彼时,Bertram正在撰写关于英国海外属地建筑的作品,在书稿中,他曾描述这栋位于外滩源的官邸早已被烧毁。高虹的照片无疑证明了他的论述发生了严重的错误。自此,两人建立起了联系。为了寻找到切实的资料,Bertram建议她亲赴英国国家档案馆。2011年巴塞尔表展后,她马不停蹄地赶到了伦敦。当从英国档案馆找到资料的那一刻,她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因为工作档期不允许停留,她不顾一切将所有资料扫描,并留下个人信用卡又等待了漫长的2个多月,资料才抵达百达翡丽新加坡公司,悬着的心才算落下。当高虹带领着设计师团队与政府接洽的时候,连历史保护建筑委员会都惊讶于他们的充分准备,正是这份执着和智慧让这幢楼的历史不再空白,也正是百达翡丽的诚心诚意再一次为这幢楼注入了新鲜血液。高虹现在回忆起来,都觉得自己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前进。

“百达翡丽源邸”的设计到后期的时候,由于保护建筑的内部结构是不能改变的,设计师们为了建一个连接外廊、工作间和源邸内部的通道而绞尽脑汁。说来也巧,根据在英国找到的历史资料,一楼楼梯下的墙上曾经有一个拱形的门洞,现在已被填上。如果这个门洞可以恢复,就解决了设计师们的问题。于是百达翡丽方面向政府提出重新建造门洞的想法,并全新设计成方形的轮廓。但是,政府要求必须恢复到历史原样。而当工人们敲开墙面时,大家惊奇地发现,只有在原来门洞的地方是用砖石砌起的,而其他地方则是以水泥浇筑的承重墙,可以说恢复原样是必然的也是最好的选择。

官邸原有的建筑装饰丰富而华丽,典型维多利亚风格的古典圆柱与壁炉为其特色。改建之后,外廊的底层保留了原先的花砖,大厅多用落地长窗。而源邸内部的装潢设计由总裁的母亲Gerdi Stern女士亲自领衔。在她独到的眼光和典雅的品位布置下,源邸内部呈现出古典的拿破仑三世装饰风格,配之路易十六风格的古典家具和来自欧洲的收藏品做装饰,尽显典雅的宫廷韵味和轻松的沙龙氛围。值得敬佩的是,总裁母亲已年过七旬,来上海时偏逢大雪天,而老人家不顾严寒在还是毛坯的源邸里仔仔细细地看了一天,直到最后一线光亮隐去才不得不离开,这时老人家才发现自己的脚已经冷得没有了知觉。高虹相信,“百达翡丽源邸”将会不辱使命,情系外滩源,将与上海的缘分进行到底。

上一篇:Volvo XC90 2013安全信仰坚守者 下一篇:好心情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