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化老厂区的归宿

时间:2022-07-06 04:19:32

工业化进程让城市得以翻天覆地地变化,太原这座古城也不例外。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更迭,很多工业老厂已淡出人们的话题与记忆,更遑论成立久远的太原火柴局、太原水泥厂。即便是近些年人们还偶尔谈到的一些工业建筑与旧址,也正从我们身边急速消逝。

保护太原工业遗产,追寻城市工业文脉,不仅是改造旧城建设新城的需要,更是大太原传承工业文明的需要。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完美体现,也会为大太原的未来发展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工业遗产里的太原缩影

工业遗产,是近代城市发展的一大缩影,刻录了产业工人的奋斗历史,维系了一代代人的悲欢离合,更能勾起关于工业文明的久远记忆。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陆续展开了156个由苏联专家援建的国家重点项目,其中在太原市布置了11个。因此,当地一些建筑就留下了苏联风格。被民间称为“苏联楼”的建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特别是太原化肥厂、太原化工厂、新华化工厂等老厂区的建筑群,其尖顶、红砖、木窗,完全体现了苏联民居的实用主义特色。上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的太原化工厂厂区办公楼与实验楼,是目前保存较好的苏式建筑,顶部是哥特式,整栋建筑质朴而大气。走近实验楼,外墙上用水泥堆砌的红旗与五星远远就映入眼帘。更令人称奇的是,建筑并没有因岁月的流逝而剥落。在周围林立的高楼映衬下,这些有50多年历史的老建筑显得别具一格。

这些化工厂的老建筑虽样式单一,但工程质量较好。它们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写有那个年代的流行标语,见证了新中国的工业成长。其中最典型的,要属太化集团化肥厂车间。1960年4月25日投产的太原氮肥厂,拥有“望远镜”外形的造粒塔,下部入口处和窗户都是仿莫斯科地铁车站半拱门的模式,在全国已成孤例。该厂的合成氨生产线,在全世界也是仅此一条,代表了当时合成氨制造的世界先进水平。厂区内还完整保留了1959年齐齐哈尔国营和平机器制造厂制造的7台压缩机,也是国内仅存。这些,都已成为苏联援建化肥生产线项目在太原的重要遗迹。

锈迹斑斑的遗存、各类红砖厂房,沉淀了记忆,展现了历史风貌。这里的情景和氛围更容易把人带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1953年晋安化工厂成立时,我就来这里工作了。在我心目中,一万幢高楼大厦,也比不过这个有60年历史的老俱乐部。每当回想起那个年代,我就来这儿看看。它,就是历史啊!”站在60年前建设的晋安俱乐部前,老员工刘孩发出如此感慨。

太化老厂区走向何方

2013年7月16日,太原市工业文化创意园“现代雕塑创作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教学实践基地”,在太原化肥工业园(以下简称“太化”)合成氨分公司揭牌。据有关报道,仪式邀请了太原市市长耿彦波、中央美院教授吕品昌等相关领导及专家共同参与。与以往的行事风格不同的是,本次活动事先并未举办任何的媒体会等常规的流程。太化工业园的这个举动也因此引起外界的种种猜测。

从2006年开始,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的化工产品价格也在节节攀升。当年有些化工产品的价格甚至能达到原材料成本的5至6倍。太化合成氨分公司总工办主任任晓东说:“在这样的背景下,太化的技术显然无法应付来自市场的变革,其老旧的技术面临淘汰,设备老旧,工艺落后,如果走技术改造,对于这样一个大流程性的生产装置来说是不可取的,只有推倒重来。”作为传统的化工业大户,由于生产工艺的特殊性,污染问题一直备受诟病,“仰视冒黄烟,平视雾蒙蒙”,这是居住在太化周边居民的感受。在历史车轮的碾压下,人们总容易忘记过去。此时的太化显然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焕发着勃勃生机、为大家所钟爱的企业了。

2011年7月19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的领导小组会议召开,审议并原则同意“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以及节能目标分解方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龙城太原,“雄藩巨镇,非贤莫居”,晋阳古城正是在现在的太化附近。先前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并未考虑历史古迹的经济价值,以现代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让一座高污染的企业坐落于文化核心显然多少有点不协调。太原化学工业园东临晋阳湖,西靠太山、龙山、天龙山、西山生态园,南部与晋祠公园接壤,北部是长风商务区。倘若鸟瞰太化原址,则此处的烟囱林立,明显与雅致的人文片区格格不入。大量的空气与水源污染不说,就是其破旧的厂区也与太原新城市形象无法匹配。

提起山西太原,人们马上就联想到一个很厚重的称谓——能源重化工基地,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太原的产业结构明显偏“重”,“重”是太原的特色。如何让产业结构“由重变轻”甚至是“由重变绿”?在产业结构上,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工艺创新,让重型结构生态化;在经济结构上,让太原由经济、社会、生态相分割的发展形态,向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转变。重新构建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为先导、以服务业全面繁荣的绿色产业新格局。通过对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实行“退二进三”的工业规划,把高污染企业转移出太原市的核心城区。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太化这个老牌的工业基地成了太原工业文明发展的见证者,它在太原工业乃至山西工业的发展史上功不可没。但是随着近年来太原市“南移西进”战略的实施以及西山地区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太化已经不能适应太原创建“碧水蓝天”城市建设的需要。此时的太化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接下来究竟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式成为了困扰企业决策者的难题。

基于以上原因,无论是出于对太原市城市发展规划的“南移西进”考虑,还是处于对太原市工业规划的“退二进三”考虑,太化的搬迁一时成为太原市民最为关注的热点。

2011年1月,山西阳泉煤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煤集团”)与太原市政府就战略合作框架举行了协议签约仪式。并且表示在“十二五”期间,阳煤集团将在太原市争取完成投资额500亿元,建设化工新材料园区、煤化工研发中心、煤炭资源整合、土地开发等项目,其中就包括把现有的太原化学工业园搬迁到清徐、阳曲、昔阳。

由于阳煤集团积极参与太化并购,在签约仪式上,太原市政府承诺从土地供应、土地改性收益返还、专项资金支持等多方面给予支持。随着阳煤集团获得土地开发权,此前困扰太化搬迁的补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随着阳煤集团对太化并购搬迁事宜的逐步推进,太化这个老大企业,其真正的功能障碍以及体制包袱越发显得明晰起来。

由于化工产品种类繁多,且关联度很多,再加上由于山西省国资委宣布进行太化集团的托管,该行政指令导致阳煤化工、未来的东新电碳和山西三维(同属阳煤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均出现了与太化集团以及*ST太化之间的同业竞争。就像所有的企业接管一样,原有企业的包袱也往往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原合成氨厂的高师傅说:“在2011年4月,太化工业园正式停厂的时候,有2000多名工人,如果要算上离退休职工,那是一个相当大的数量,有的职工三代人都在太化工作,这些人员的最后安置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尽管新的化工园区已经在清徐、阳曲、昔阳逐步建成,但是太化遗址的2.4万亩可利用土地的价值,在以土地换取GDP和地方财政收入的过程中又成了各方都想染指的“香饽饽”。这个老旧工业园区究竟该怎么利用?

未来,棕地利用

太化工业园是典型的棕色地带。棕色地带是上世纪80年代由美国提出的一个地块区域概念,多数被用来定义那些曾经的工业园区以及废弃的工业厂区。世界著名的棕地利用首推德国鲁尔区,鲁尔区的“IBA埃姆歇公园”是继1957 年、1978年柏林国际建筑展之后德国的又一重要区域改造工程,也是目前欧洲最大的景观更新项目。

在中国,以老工业基地转型成文化创意园区的典型代表是北京的“798艺术园区”。798艺术区位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大山子地区,是上世纪50年代初由苏联援建、东德负责设计建造的电子工业老厂区,也是北京市重点工业项目。

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北京都市文化定位和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型、全球化浪潮的到来,798厂等这样的企业也面临着再定义再发展的任务。随着北京都市化进程和城市面积的扩张,原来属于城郊的大山子地区已经成为城区的一部分,原有的工业外迁,原址上必然兴起更适合城市定位和发展趋势的、无污染、低能耗、高科技含量的新型产业。

798艺术园区的诞生在原有的历史文化遗留进行保护的前提下,艺术家们对原有的工业厂房进行了重新定义、设计和改造,带来了全新的对于建筑和生活方式的创造性的理解。这些空置厂房经过艺术改造后本身成为新的建筑作品,在历史文脉与发展范式之间,实用与审美之间与厂区的旧有建筑展开了生动的对话。

据2005年3月的不完全统计,在进入798艺术区的103家机构中,主要包含创作展示和交流类、设计类两大类,其中属于艺术创作、展示和交流的有59家(占全部机构的57.3%),设计类(包括空间设计、广告设计、家居家具设计和服装与形象设计)有29家(占全部机构的28%以上)。

2003年,798艺术区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文化标志性的22个城市艺术中心之一。2004年,北京被列入美国《财富》杂志一年一度评选的世界有发展性的20个城市之一,入选理由仍然是798。每年大约有超过50万以上的人访问此区。

可见对于棕地利用最好的模式,无非就是在不动原有建筑格局的前提下,打造一个现代都市文化创意生活园区,以绿色、活力、创意文化带动城市经济及城市精神的全面发展。

艺术园区的成功开发,既保留了工业老区的原貌,又激发了老区的新活力。太原市政府在多次讨论分析了国内外的成功案例后,决定把太化园区也改造成一个以艺术创意为增长点的文化园区。

太原市机关事务管理中心主任张喜旺说:“我们专门组织到大同去参观学习,回来就做了一个详细的方案,同时我们也通过网站了解了北京798的规划建设过程。认为这个项目可行,就与各方联系,先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教学实践基地为切入点进行探索性的建设。”

但是,城市经济发展离不开土地,土地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物质载体。在我国,以地方政府主导城市化的模式下,土地收益在城市财政收入中占有很大比例,成为推动城市化和城市经济增长、进行城市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

太化2.4万亩可使用面积的土地,无论是对于太原市政府、阳煤集团还是太化集团都是一个可以用来发展地产的“聚宝盆”,甚至太化周边的金胜乡都对这里未来的土地开发抱有无限的期许……

早在2004 年,国家环保总局就发出关于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的通知,要求在改变原土地使用性质时,必须对场地进行污染状况调查评价,实施必要的修复。鉴于太原市棕地面积较大,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太原市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出台之前,可先编制地方性法规,规范棕地的再开发。在近期公布的《太原市总体规划晋阳湖总体优化方案中》指出:片区内的污染企业搬迁后,要利用现有设施,在原址上修建工业遗址公园。这也是太原市首次将工业遗址保护写入城市规划。

成功能否复制

对于工业遗产地段而言,不仅需要重点保护若干代表性建筑,还应综合考虑功能调整与土地优化,鼓励结合城市地方特点探索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不同模式。

太原工业文化创意园的建设,政府意在通过这一模式引导和推动工业遗产地段的再利用,通过配合城市规划等具体的手段引导这些工业遗产地段的功能调整。

在此期间,有知情者透露,对于太化工业园的再利用,政府一改往日批租工业遗产地段的单一方式,鼓励由单纯的商业开发、居住开发向以文化设施为重点的方向转换,鼓励工业遗产再利用与文化创意产业、展览教育等相结合,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焕发生机和活力。

涉及到具体的操作,张喜旺说,工业文化创意园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教学实践基地目前签了五年的合作意向,每年都会有数十名艺术创作者进驻园区进行实习创作。今年创作的80余件实践作品是由来自全国十大艺术院校的40多名艺术创作者历时两个月创作出来的,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次金属雕塑集体创作。有关人士透露,工业文化创意园的最终目的是想打造一个像北京798、苏州河仓库等国内一流的艺术园区。但是,值得深思的是,这种模式在目前的太原是否合适?

文化艺术区发展比较好的城市,围绕艺术区形成一条完整的利益链条:创作者、画廊、画展策展人、收藏家群体,保证艺术家通过这个链条,将作品卖出去。目前太原不缺乏艺术创作者,真正缺乏的是一个让艺术家能够集中在一起交流、学习、讨论的空间,同时更需要一个对艺术文化认同的氛围。太原工业文化创意园要达到类似798艺术园区的影响力,尚待时日!

但是,就当前的形势来看,太原工业文化创意园的建设至少在以实际的行动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信号,那就是太化园区以艺术园区的形象出现,说明太原市绿色经济的发展已经真正推进到具体的工作中,结果尚且不说,单就这样的一个信号释放出来,足以证明太原市政府的决心。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孙璐说:“近现代的时候,太原也是一个重要的重工业城市,它有很深厚的工业背景。有大量的机械出现,包括在现代工业转型过程中大量拆下来的机械。我们想通过这样一个活动,通过对这些废旧机械的利用,把它变成艺术品,再重新留住大家对这段历史的记忆,同时我们也希望这些通过我们设计的作品,把太原文化特别是太原的工业文化体现出来。”

工业文化创意园内40多名创作者正在加班加点地赶制着自己的作品,创意园外各路参观者络绎不绝。不知最后这个园区将会带给大家一个什么样的惊喜?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样的行为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工业遗迹;另一方面也释放了太原城市经济跨越转型的信号。无论是近年内的中国十大艺术院校雕塑创作基地,还是太原名符其实的文化创意中心,这片园区的出现对于太原市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划时代意义。

上一篇:你所不知道的太原城 下一篇:一张机票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