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疆辟土遭遇无人领命

时间:2022-07-05 06:13:19

开疆辟土遭遇无人领命

案例提供:吕庭华

特邀嘉宾:

辛剑:某知名企业资深销售经理,10年销售管理经历。

陆和平:多家跨国公司职业实践,历任大区经理和全国销售经理等职,十余年工业品、建材业营销管理经验。

案 例

另起炉灶无人响应

A公司于三年前进人汽车影音行业,凭借晶牌知名度、贴近市场的价格体系,以及一批能征善战的销售队伍,业绩增长迅速。2004年,为避开行业性的价格大战,A公司统一部署,大力拓展新渠道――汽车4S店,并交给各省级总经销商主刀操作。

黑龙江省的总经销B公司,网络发达,销量约占全国市场的20%,一直是A公司的样板。但该经销商操作保守,缺少新渠道运作人才,黑龙江省的4S店业务一直没能起步。

2005年初,东北大区经理舒力经过多次协商,B公司才勉强同意放手4S店渠道,交给A公司亲自运作。为了避免新旧渠道产生冲突,A公司特意重新规划4S店产品,与原有产品剥离。

新渠道单拉了出来,可由谁去做呢?这又是一个难题。

舒力曾经多次向总部申请增加人手,却被销售老总断然拒绝,理由是黑龙江市场已经有三人(省区经理王炜和两位业代)负责,而其他省通常只有一两个业代,人手已经超标。

于是,舒力决定从三人当中抽出一人专门运作4S店渠道。

但是,三人对新渠道均没有热情:新渠道有潜力,但毕竟是刚刚起步,个人业绩和收入必然减少,原来熟悉的业务和资源也可能丢失:三个业代在网络开拓、人员培训、经销商管理、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表现都很突出,经销商上下一致认可,对经销商来说,队伍和业绩的稳定是第一位的,因此少不了私下加强情感攻势。

为此,舒力特制定了一套过渡期的激励机制,以保证接手新业务的业代收入,比如:允诺前半年的奖金保证不低于去年同期,单店销量基数是五台产品,超出部分,业代会获得100元/台的现金奖励。

同时舒力提出:一人去操作新渠道之后,其余二人要分摊其区域的任务,而且要进一步提高销售任务,完不成者将受到惩罚。这其实是告诉调走的业务员,留下的业代的日子并不好过。

三个业代对新激励机制没有任何疑义,却依然没人愿意接手新业务。

B公司也多次对舒力提出不会放人。舒力承诺抽调一人去负责新业务后,仍保证传统渠道销量不减少,同时为B申请一笔促销支持算作补偿。但B公司坚持不放行。

折中办法顾此失彼

公司不增新人,经销商也不放人,只能变通一下:所有业代分区包片,新旧渠道兼顾。

为开发新渠道,舒力特地设计了客户登记表、客户路线图等客户管理资料,以及一套专门的4s店奖惩考核制度,并在4S店陈列、客情关系、谈判技巧等方面,多次培训业代。

然而,三个多月过去了,中高档汽车4S店网络开拓了近20家(中高档轿车消费群正是影音产品的销售目标),但销量几乎是停步不前。而其他区域在操作新渠道时,销量却立竿见影。

调查发现,滞销原因主要是业代问题。他们面对陌生的新渠道,在技能、心态和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距:

1.业代手里掌握一定的市场资源,经常被经销商捧着,而且,业代对客户的心态、谈判技巧相当娴熟,谈判成功率非常高。而操作4S店,业代要挨家挨户谈判,4S店往往占据谈判的绝对优势,成功率较低,信心很容易遭受打击。

2.产品即便进入4S店,后续工作也不轻松:收货要找库房,展示要找销售经理,样车安装要找售后服务经理,想搞好销售还要与整车销售人员、安装人员做好沟通……不但事事求人,还要慢工细活,投入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才能看到成绩。

3.业代既做经销商,又做4S店终端,分工不明确,加上经销商经常搅和,想方设法占用业代的时间和精力,最后顾此失彼,新旧渠道业务都受了影响。当业代看到考核的主要指标仍然是经销商业绩时,私下里干脆放弃了4S店渠道的业务。

黑龙江市场作为公司的样板市场,一举一动都被公司高层和其他区域经理看在眼里。4S店渠道的“败局”,让舒力承受着巨大压力。

公司高层的态度相当明确:不会增加人手,还要保持当地的市场稳定,不与经销商树仇,也不要伤害该区的业务代表――他们刚刚受到公司的隆重嘉奖,公司不愿意背上“卸磨杀驴”的恶名。

公司总部不给人,经销商不放人,业务人员没动力,而4S店渠道的销量压力又摆在眼前,舒力面前一团糟。点 评

设立专人,切断后路,把握平衡

辛 剑

面对新业务,业务人员不感兴趣,甚至产生恐惧感,面对新渠道,经销商不予配合,甚至抵制――案例暴露的问题是企业渠道变革的通病。

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呢?

1.增加人手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一个人能做的事绝不允许两人去做。黑龙江区域当前的困难,并非工作量大,业代无暇顾及,而是运作4S店的业代缺乏成就感,经常遭遇闭门羹而心理疲惫。即便增加人手,也未必能打破当前的僵局。

2.过渡时期的激励机制缺乏诱惑力。

调动人的积极性,无非靠有形和无形的利益。

有形利益:舒力推出的过渡期激励机制明显乏力,只是相对去年有了基本保障的收入。

无形利益:主要包括晋升机会、学习培训机会,以及在新岗位上更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尽管晋升并非大区经理能把握的,但是大区经理的推荐也是非常重要的。

3.业代兼管4S店业务,公司主要考核指标依然看销量,业代当然避重就轻,重轻车熟路的经销商渠道,而轻刚刚上手的4S店渠道。毕竟,销量才是其立身之本。

4S店无专人负责,绩效考核体系软弱无力,渠道变革遭遇困境也就不难理解了。

设立专人,调整激励

思想工作要走在前面。调整激励,只照顾业代的收入是不够的,而是要营造一种导向:优秀的人才是新渠道业务的候选人。可见,作为省区经理,王炜就应该主动挑起新岗位的工作。

当然,既然是优秀员工担纲新业务,该岗位就要有相当诱惑力的薪酬,收入肯定不能比以前低。而且,早期业务以渠道开发为主,前期销量不好预测,因此建议以网点开发数量为业绩考核要点,并采用提成制,同时附以培训等其他激励手段。

其实,样板市场本身就是一种诱惑,大区经理舒力就是在这个市场中成长起来的。如果省内没有人挑战新岗位,那么不妨在在整个东北大区内竞聘,选拔合适人选,然后在省份间对调员工。

竞争上岗让大家充分意识到竞争压力:只有大区最优秀的员工才有机会负责4S店业务。包括现任省区经理在内,如果没能力操作4S店业务,也就没有能力担纲区域经理。

切断后路,克服恐惧感

员工到新岗位,通常短期内业绩不佳,可能会比较茫然。这时大区经理要帮他克服由此而来的心理问题,并帮其提高业务技能,同时还要顶住压力,为他争取更

高的收益。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研讨和培训,不断提出改善建议;

2.提供与兄弟市场交流、学习的机会;

3.树立赶超标杆,调动积极性,创造成就感。

总之,不仅要让新岗位员工有事做,还要懂得怎样积极地去做。

另一方面,“拉弓没有回头箭”,要切断新岗位员工的后路,坚决让他与原渠道业务划清界限,避免“身在曹营心在汉”。

同样,大区经理也要耐得住寂寞,做好“先要市场后要销量”的打算,不可急功近利。

开发新的经销商,平衡渠道

A公司20%的市场份额集中在黑龙江一个省总经销商手中,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经销商很容易牵制厂家,牵制一个销售大区更是不在话下。这样的经销商面对厂家的调整,不但敢说不,而且敢挑肥拣瘦。

开发4S店渠道业务,是A公司重新分配和平衡渠道资源的一次好机会。4S店业务可以另求新欢,借A品牌在黑龙江市场的知名度,开发新经销商,吸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开拓市场,扩大市场份额。

达到目的不止一条路

陆和平

本案例中,A公司渠道变革的目的是:拓展汽车4S店这一新渠道,避开汽车用品行业性的价格战,并通过新渠道带来新的销售增长点。

A公司的做法,实际上就是渠道下沉,力图更接近终端用户(4S店)。问题是,A公司有足够的资源开展这项渠道变革吗?

此类渠道变革通常都会涉及:销售人力资源,新客户的开发与维护,新渠道的推广和促销费用,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配送体系,信用赊账带来的财务风险等等。同时,这些成本将最终影响厂家的利润,以及最初设定的目标。而A公司似乎都不乐观。

A公司在开发新渠道时,已经暴露出了销售人力不足的问题:过去三个销售人员只服务一个经销商,现在要直接面对更多的客户――几十家4S店,自然捉襟见肘。

新老渠道对销售人员的业务技能b工作方式的要求存在巨大差异,这也是个问题。如果没有足够的培训和指导,管理层也许能“赶鸭子上架”,迫使销售人员接受新业务,可一旦压力消失,他们就会重新回到原有的销售方式上去。

事实上,维持现有的独家总经销模式,做深做透总经销商的下线渠道,同样可以达到A公司的目的,未必一定开拓4S店。比如,精耕细作下线市场,对高利润和低利润的产品进行产品组合,都是提高私润率的有效方法。

当然,厂家管理汽车用品这个新兴市场的能力还相当薄弱。这就要求厂家的业务人员与经销商做好互补,前者担起新市场的开拓工作,而不是成为经销商的虚拟员工。

如果一定要拓展4S店这一新渠道,我建议A公司在黑龙扛选择一个新经销商单独运作,以便新旧渠道的利润组合(旧渠道是走量低利润客户,新渠道是高利润客户)。

相信这个经销商并不难寻找,那些与4S店有密切关联的经销商(供货商),都是比较理想的选择。比如,所有的汽车用品经销商都可以纳入搜寻范围。

笔者所在的公司也曾经面临过进入终端的难题。最初我们渴望亲自操作市场,但“店大欺客”,而且配送成本过高,只好作罢。最终,我们找到了一家在当地运作终端比较成功的经销商,其产品与我们有关联但不同类(比如我做汽车音响,他做的是倒车雷达),借助他在当地已经铺开的资源,双方的合作相当顺利。

上一篇:击退跟风者的贴身短打 下一篇:专业性产品如何突围价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