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小康建设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时间:2022-07-05 03:06:24

河北省小康建设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摘要:河北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重点支持农村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也需要政府为金融的有序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小康社会;金融支持;金融体系;资本市场;融资渠道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6)03-0023-03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又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理论,这在全国人民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然而立足河北金融,如何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尽而实现和谐河北的宏伟蓝图,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河北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

2004年,河北全省生产总值80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2%以上;全部财政收入完成756亿元,同比增长28%;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9270亿元和635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和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00亿元,同比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505亿元,同比增长15%;进出口总额130亿美元,同比增长45%;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70元,同比增长8.7%;农民人均收入3150元,同比增长10%;全年新增就业人员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

多年来全省金融机构坚持按照河北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产业政策的要求,努力扩大金融总量,不断调整信贷投向,积极拓展服务领域,有力地支持了河北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河北全面小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金融总量不断扩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加。(1)存款稳定增长,企业存款增加较多。2004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9386.3亿元,同比多增132亿元。储蓄存款占全部存款余额比例为67%,同比下降1%;企业存款占全部存款余额比例为26%,同比增加3%。(2)贷款增长较快,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截至2004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6233.9亿元,同比少增11.7亿元。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表现在:第一,农业贷款稳步增长。农业贷款余额800亿元,同比多增26.9亿元。第二,对中小企业贷款稳步提高。截至2004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378亿元,金额及户数满足率分别为74%和88%。第三,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快。中长期贷款余额1949.6亿元,同比多增55.5亿元,基本满足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建设项目资金需求。(3)现金收支双增,投放创历史新高。2004年,现金收入27 027亿元,同比多增27.9%,现金支出27 359亿元,同比多增27.8%,现金投放332亿元,同比多增22.4%,为河北历史上货币净投放额度最多的一年。(4)票据市场保持增长态势。2004年末,河北省商业汇票签发余额419.6亿元,同比多增23.2亿元;贴现余额493.9亿元,比去年增加105亿元。

2.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金融产品创新步伐加快。人民银行通过建立和完善货币发行、支付清算、国库收支、外汇交易等业务处理系统,改善金融服务的基础条件,在加快资金周转、保障资金安全、提供金融基础信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家商业银行积极推广网上银行、理财等服务方式,不断创新结算工具,简化服务手续,为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了便利。证券市场稳步发展,为企业融通资金和居民投资拓宽了渠道。保险业务迅速增长,新产品开发不断加快,为保障企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3.金融业在我省工业化进程中起着核心作用。工业化是建设小康的必由之路。根据20世纪90年代的数据分析,工业投资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产出增长2.73个百分点。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金融业的核心作用在于资金的融通。具体来说,就是集中社会闲散资金,按照“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兼顾的原则,适应产业发展的趋势,将资金有效地投放到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行业尤其是工业企业中。通过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40亿元,增长22%。这些都离不开金融业的大力支持。

4.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全省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130家,筹措担保资金20.2亿元,缓解了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重点支持100家规模民营企业和100家成长型民营企业加快发展,增加贷款数千万元。在金融行业的大力支持下,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它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增长,而且促进了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金融支持作用。

二、河北金融支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问题

(一)现有金融支持体系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1.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多元化的金融组织机构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除国有银行外,其他全国或区域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河北设立分支机构的较少,全省城市信用社还没有完全改组为城市商业银行。中小银行市场份额和机构数量比重偏低,有限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规模过小,难以发挥区域性金融机构优势。国有商业银行基层机构整合,表现出信贷资金向大中城市集中的趋势。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责定位于粮棉油购销资金的管理,政策性支农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实力有限,难以承担起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任。

2.金融机构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内在机制还不健全。金融服务品种少、层次低、创新能力不强,没有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信息、资金及管理等优势。银行资产单一,贷款投入比重过大,中间业务发展缓慢。由于种种原因,不良资产占比仍然较高,化解难度越来越大,既制约了银行的自身发展,也影响了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3.资本市场发展迟缓,直接融资渠道过窄。目前全省上市公司少,而流通市值占沪深股市流通总市值的比重则更低,并且上市公司的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全省改制成为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中,有些因改制不规范、业绩不能满足上市条件,已被停止辅导。我省风险投资发展缓慢,银行风险投资业务与科技发展水平极不相称,导致一些科技发明不能在本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还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1.经济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1)自我积累能力差,资本构成严重不足。河北总体上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都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实际积累能力较弱,产业结构调整、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对财政投资提出了巨大的要求,庞大的投资需求与地方财政有限的收入形成的尖锐矛盾,进一步加大了对金融机构的资金需求压力。(2)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一般要依次经历农业经济阶段、工业化阶段和发达经济阶段。没有工业经济的充分发展,就不可能进入发达经济阶段,也就谈不上实现经济的现代化。从河北目前的情况看,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3)非国有经济起点低,效益差,科技含量不高,发展滞后。(4)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目前河北的资金配置在地区之间、不同所有制之间、产业之间、企业之间分布不均衡。

2.市场经济主体的运行机制不完善。(1)经济体制运行缺乏坚实的微观经济基础。大多数企业尚未真正成为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行为规范的市场主体,还不能够主动、敏感地接受市场机制的调节并根据价格信号灵活做出决策,机制不灵活、管理落后、效益低下的问题依然存在。(2)市场体系不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是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而我省尚未形成这样一个市场体系。目前除消费品市场较发达外,其他如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产权市场等发育迟缓,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3.信贷资金有效需求不足。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按照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商业银行更加突出“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经营原则,在贷款的发放上严格遵循其总行制定的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和贷款风险控制办法,信贷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但从河北的实际情况来看,能够达到全国统一的评级制度和风险控制办法标准的企业和项目不多,尤其是需要银行贷款支持的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效益差,管理水平不高,信用等级低,很难满足银行放贷的条件。一方面企业急需贷款但条件不具备,另一方面银行大量信贷资金找不到好的企业和项目,使企业、银行处于两难的境地。

4.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企业逃废金融债务行为时有发生。信用问题已成为严重困扰银企关系正常发展的关键问题。由于信用制度不健全,企业逃废债行为未能得到有效制止。违约的成本或守约的收益不明确,难以约束微观主体将信用变量纳入效用函数。信用环境不佳不仅威胁着金融运行的安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银企合作的基础,制约了金融服务的发展空间,最终造成企业不愿还款、银行不愿贷款,市场行为扭曲。

三、政策建议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发挥金融在市场配置资源中的核心作用,使小康社会插上金融的翅膀。

1.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1)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作为金融改革核心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就是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转变经营管理制度,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造成为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灵活有效、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2)督促现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继续规范公司制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制度;要引进民间资本,改造和发展中小商业银行。(3)对农村信用社要在完成新一轮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以建立一个更加完善、更具活力的、真正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为目标,全面推进农村金融改革。(4)努力改善金融运行外部环境,积极吸引全国或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河北设立分支机构。通过规范竞争,提高金融机构的整体素质,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为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做好准备。通过深化改革,整合河北金融资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2.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为河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筹集资金。资金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应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促进企业上市,扩大直接融资渠道和规模,满足广大投资者不同层次的投资需求,以吸引国外和省外资金及民间资本用于小康社会建设。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扶持、培育力度,努力提高河北省企业质量,积极推进企业上市。这不仅能够缓解河北金融的压力,提高聚集资金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全省的总体经济水平。同时要帮助中小企业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成长模式。

3.重点支持农村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我们认为河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重点在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要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增加农业贷款,大力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基础条件较好,已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的农村和农户,支持其巩固已取得的成果,并不断开拓新的发展领域和空间。对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要加大信贷扶贫开发的力度,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治理,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加大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逐步扭转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工业化、城镇化是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潜力,是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要以工业化带动产业化和城镇化,以产业化和城镇化来推动工业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农村经济增长点,以点带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2)金融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力度。要制定有关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信贷操作程序和管理措施,对具有一定规模实力、产品有销路、科技含量较高的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要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的信贷咨询、投资理财、资信评估、资金结算等服务工作,发挥金融服务的综合效能。建议有关部门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为非公有制经济贷款和市场融资提供担保。

4.政府应为金融支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1)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提升产业层次,做好产业政策的宏观指导与服务,协助企业筛选大项目,抓好重点建设项目,为银行加大信贷投入创造条件。(2)以重点项目为突破口,利用环京津的区位优势,在抓好现有项目的基础上,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规律和效益原则,谋划一批利省、利市的大项目、好企业。(3)对高科技和创业企业要给予政策优惠,通过利益引导,即财政贴息、资本金配置、政策支持等手段,使创业企业开拓市场,提升竞争力。(4)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建议建立省内教育发展基金,实行民间资本投入教育的奖励机制,鼓励全社会进行智力投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5)建立社会诚信制度,对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进行有效扼制。

参考文献:

[1]杨明基.金融支持甘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 甘肃金融,2003,(8).

[2]刘思跃,李萍.论金融业在全面小康建设中的作用及对策[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

[3]裴平,熊鹏.金融深化与苏北小康社会建设[J].江苏经济,2003, (2).

上一篇:如何提高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效益 下一篇:人民币有效汇率与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