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让阅读教学“实”一些

时间:2022-07-05 02:59:05

也谈让阅读教学“实”一些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张庆先生提出语文课要倡导“三实”――真实、朴实、扎实。而时下的阅读教学中,虚、假、空的成分太多,致使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为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将“实”落到实处。

设计:少一些教师背诵台词的时间,多一些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

听过不少公开课,教师都有精彩的导语、串连语和总结语。如果说这些导语、串连语和总结语是言简意赅且与整个课堂教学紧密相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倒也行。问题是这词藻华丽的台词很大程度上是为老师表现自我设计的。比如教学动物类的课文时,不管学生对文中的对象是不是熟悉,都少不了出一个谜语让学生猜;教学风景类的课文,不管是学生对课文中的景物是否熟悉,都用上一段概括文章中心的话语再加上一句“带大家一起去游一游,你们愿不愿意?”又如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不管学生当下的学习完成与否,教师都用那早就设计好的串联语将教学活动拉到下一步。又如当一堂课结束时间快到时,尽管学生的理解还没有到位,教师还是和盘托出那几乎是倒背如流的总结;有时学生的理解已经超出教师预定的目标,教师却按部就班地照教案原定方案背出总结。

为了让每个学生真正进入文本,我们能不能珍视学生宝贵的课堂时间,在设计时,少一些教师背诵台词的时间,多一些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比如在设计导语时来个快捷方式,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做到:能用一句话导入就不用两句,需要两句最好不用三句。串联语最好是随境而生、言简意赅的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总结课文这个环节,能不能最好是让学生自行操办,因为总结是整个阅读过程不可分割的部分,本应该由学生自己负责的事情。我们只能在当他们总结有困难时再点拨提升,最后还须让学生再总结。

朗读:少一些空泛的表扬,多一些中肯的指正

朗读是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但许多课上,不管字音是否读错,词序是否读倒,断句是否合理,语气是否适度,语调是否合情,教师都一律以“读得真不错!”“读得很好!”加以评价。我认为,新课程要求对学生的学习和判断作延迟反馈,并不等于不作具体中肯的指正。按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吴庆麟的话来说,新课程体系中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包括教师指导与学生自我发展的平衡,最终实现“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事实上,当学生不知道怎样读才对时对他们进行指导,正是“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如果一味地称之为“不错”、“很好”,岂不是误人子弟?因此,表扬宜具体,到底是“哪里读得不错!”还是哪里出了错,应该怎样读才对,为什么这样读,都必须一一提出建议,有时还必须加以示范,之后让学生想想,再让学生多练读几遍。唯有这样,才算是真正的读。

探究:少一些全班共舞,多一些个别独舞

阅读的过程是读者与文中的人、事、物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有独特的收获与探究。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虽然不少教师也鼓励学生说说自己最想知道什么,可到了讲读中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束之高阁,全班就围绕那几个问题(其实也就是教师有所准备的问题)在推来推去。特别是学生的问题比较分散时,教师强行规定学生必须围绕课文中心展开讨论,对其它问题不予理睬。这种全班共舞式的探究绝对是以牺牲学生的学习机会为代价的。或许有人认为,全班共舞的过程正好让全班学生互相学习。但是,真正的探究必须是自我生疑、自主寻究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上说,不经过主动探究的知识是“死”的,“死”的知识不会融会贯通,不具迁移力,属于惰性知识。所以,我们能不能先采用“巡回式”,指导每一位学生都产生真正属于自己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教材,继而走向同伴;再采用“座钟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不必担心时间不够,因为学生的能力有差异,有可能出现梯形时间,这正好为每个层次的学生留下了探究的机会。对那些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来说,哪怕他们能向教师请教一个词一句话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进步啊!对那些速度快、阻力小的学生来说,他们不该于一般意义上的理解,而应该驰骋于天南海北,古今中外……

课件:少一些视觉欣赏,多一些图文相融

吮吸语言文字,品味修辞章法,感悟人文情怀,应该是阅读教学独有的任务。在没有多媒体的年代,有经验的教师总是通过以文叙图、以图解文为学生吮吸语言文字、品味修辞章法、感悟人文情怀铺设桥梁。现在有了媒体,应该说为阅读教学开拓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但是,在许多用多媒体为手段的教学中,教师倾心的仅仅是画面的丰富和动感,很少将文中言语与画面有机结合起来,比如一位教师上《印度洋上生死夜》时,让学生找出最感动他的地方。当学生刚读出某段的前一个字,教师就打出相关画面。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转移到画面上。接下来教师又没有采取图文相融的双向回归环节供学生咀嚼。又如《只有一个地球》的课件,画面上的地球与课文中叙述不相符,教师打出画面后,让学生深情地呼唤:“地球!”可就是没有让学生将课文叙述与画面有机结合起来。

在此,我们能不能反思一下: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让学生饱一下眼福?试想,学生的原有言语基础与规范的课文言语之间没有必要的桥梁,他们如何通向我们期待的理想彼岸?因此,为了每一位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我们在制作和使用课件时,少一些视觉欣赏,多一些图文相融,让学生通过图文的有机结合尽可能多地吮吸语言文字,品味修辞章法,感悟人文情怀。

人文:少一些虚情假意,多一些真心实意

阅读教学因所教的内容决定着对学生必须进行人文素养的培育。课堂中人文精神的资源首先来自教师有效的组织教学。其次来自教师对课文内容的再创造。这就是说,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人文精神,教师就必须具备什么样的人文精神;教师具备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在课堂上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文行为。正所谓“播种思想收获行为”。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江苏的特级教师孙建锋“拥抱学生”成为“用心”育人的经典之举。解读孙老师的“用心”之处,就是“真心实意”!教育先贤夏丐尊曾说过:“教育若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水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脱不了一个空虚。”在许多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传递给学生的虚情假意还真不少。如:第一对学生分角色朗读很顺利,教师高兴地说:“来,一人一朵小红花。”第二对接着上去读,也很顺利,座位上有个男生瞅着老师讲台上的一摞小红花,自信地说:“一人一朵小红花。”可教师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连忙把小红花藏在了教案下面。自信的男生难为情地低下了头,其它学生有的茫然互视,有的做鬼脸,有的窃笑。试想,教师的这一行为,会给学生留下什么样的人文品行印象呢!

的确,“真实、朴实、扎实”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广大语文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而清水芙蓉、铅华去尽的语文课堂更是学生实实在在发展的肥沃土壤。

(作者单位:南京市高淳县淳溪中心小学)

责编 / 李富霞

上一篇:刍议教育过程公平的实现 下一篇:追求课堂理答行为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