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出口”为导向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时间:2022-07-05 12:17:09

以“出口”为导向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摘 要\]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以“出口”为导向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专业人才的就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更好地推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面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存在的就业难局面,通过分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模式。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5-0042-03\

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在此背景下,以“出口”为导向,改革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是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提升专业人才的就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更好地推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现途径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它们各自发挥作用,又协调配合,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功能。狭义的概念是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而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1\]对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主要有三种:一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从而明确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构成特点和发展趋势;二是对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案例分析,对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内容、运行机制、评价指标等一系列原则性的问题进行梳理;三是分析专业特点,改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符合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更加具有专业针对性和适应性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案。本文从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基地建设及保障体系四个层面来探讨以“出口”为导向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由于专业建设历史不长,其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和发展尚属一个比较新的课题。尽管本专业自1999年开始招生,但是从已有的研究来看,2007年才出现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从现实情况来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目标体系不明确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规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化、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公用行业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公共部门从事管理工作和综合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由于学校在各自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及时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有效地凝练专业方向和特色,导致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不能针对目标有效地开设实践课程和展开社会实践,实践流于形式。\[2\]

(二)课程体系不科学

多数学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主要是两个环节:入学时的认识教育和毕业实习或综合实习,内容过于狭窄。实践课程往往不能针对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进行操作性练习或培训,这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实践课程体系应配合理论教学,通过校内模拟或虚拟的实践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相关案例,有机地安排观察实习、模拟实验、技能训练、咨询服务等实践活动。\[3\]

(三)基地建设滞后

在2012年教育部的专业介绍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针对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培养管理复合型人才的专业。由于我国的社会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在缓慢推进中,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不彻底,没有明确单位性质与主要责任;非政府组织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的保障,发展缓慢。这些使得社会中公共事业管理组织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使得本专业有针对性地寻求对口实践基地、发展潜在的就业基地的行动举步维艰。

(四)保障体系不健全

有了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保障以及实习时间的合理安排才能让专业实践教学不虚化,避免“放羊式”和“赶鸭式”的现象。\[4\]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历史比较短,专业教师大多数较为年轻、职称较低,尤其是年轻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缺乏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管理实践,教师自身实践教学能力不足,不能提供高质的实践指导,影响实践教学效果。\[5\]学校实践经费多年没有提升,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不足或者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出口”导向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框架

我国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以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的“大杂烩”,公共事业人才培养发展过快,公共事业发展缓慢,非营利组织和第三部门不成熟等问题都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陷入就业“出口”困境。\[6-7\]在应对“出口”困境的策略上,学校普遍采用控制办学规模,科学定位专业方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课程设置,改变就业观念,加强就业指导等方式。\[8\]除了以上方面,面对就业困境,有针对性地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对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此本文提出建立“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图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一)“出口”导向的目标定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首先是对实践教学目标定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公共管理下的二级学科,其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分为四类:政府和事业单位、公司和企业、高校、其他。\[1\]学校可在“考研”“考公务员”“企业就业”“自主创业”等目标中,根据本校办学特点合理选择,明确专业建设的基本导向。

诚如以上分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已经陷入一个困境。其培养规模和社会就业岗位有限之间的矛盾,专业能力培养与技术岗位需求之间的矛盾使得专业学生往往在专业与就业之间只能择其一而不能两全。如果说前一个矛盾期待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和社会的成熟来缓解,那么后一个矛盾则是要通过学校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提高来解决。而学校也不可能做到“大而全”,必须分析自身特点和环境优势,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一目标为重点进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二)有的放矢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在确立了学生培养的基本目标后,需要根据目标确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内容,有的放矢,增强课程内容针对性。如果要针对公务员、村官系统培养人才,则需要增加基层实践教学的内容,以及进行政策分析实训。如果“出口”目标是企业,则可以在专业实践课程中强调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实践和实训。

在进行实习课程之前,要让学生明白实习的目的是什么,在实习过程中要注重小组学习和讨论。一位指导教师带领6~8人的实习小组,在实习前期做好实习准备,让学生对“为什么选择这门实践课程”“在这里准备学习些什么”等问题有明确的认识;在实习之中需要组织各个小组的学生对实习实践的过程、内容、体会、难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和解惑;在实习课程结束后,要及时进行综合交流和总结,让实践课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三)开发性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人才培养需要学校、政府和社会力量联动和合作。许多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实习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校没有挖掘足够的社会实习岗位提供给在校大学生,实践实习采用的是学生分散实习的方式,不利于学校教师进行指导和联系,也无法保障实习内容和效果。因此,需要开发性地建设合理的实践教学基地,构建适应目标的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基地。政府、社会和企业的支持是实践教学重要的社会资源保障,和实习单位确立长期稳定的合作需要双方建立共赢机制。例如学院整合力量,有针对性地为签订实习基地协议的公共部门、非营利组织或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协调实习时间,解决实践基地临时项目用人需求等。

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离不开充分的准备和细致的管理。平时要建立与实践基地的日常沟通机制,明白他们什么时候需要人,需要什么样的人,并结合双方要求,制订细致的实习任务或实习课题,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这样去实践基地实习的学生才能有计划、有目标、有秩序地完成实习任务。

(四)落实好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建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主要以师资保障、时间保障和经费保障为抓手,确保课程教学内容落到实处。首先,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鼓励教师针对自身擅长的方面并结合学生培养目标有计划地进行培训和实践锻炼,增加教师实战经验。例如,以培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为目标,教师则可以有针对性地到企业参与人才管理实践或者经常性地要求一线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举办讲座,与教师进行交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其次,在时间上也需要进行优化安排。对于校外实践基地的实习必须结合校外组织的用人需求,尽可能地安排比较集中并保证一定的时长。一般而言,实习时间选择在第六学期的后半期进行可以和暑假衔接起来,形成长达3个月左右的集中实习期,有利于学生真正掌握一门实践技能。对于校内的实训实习,则需要注意与理论课程的衔接和连贯性问题。

最后,在经费保障上,专业实习经费应按年度固定划拨,并纳入学校年度预算。除了基本课酬及基本硬件建设外,软件开发以及实训耗材的购买应允许另外申请经费。

参考文献:

\[1\] 吴国英.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基于营销理念\[D\].天津: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2010.

\[2\] 马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学理论,2009(19):225-226.

\[3\] 宋琪,方永恒.对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15-118.

\[4\] 周湘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42-44.

\[5\] 陈志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和产业,2011(1):122-125.

\[6\] 张战勇.试论如何转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劣势\[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4):6-9.

\[7\] 翁文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困境与出路\[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364-365.

\[8\] 郑代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0(4):15-17.

上一篇: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探微 下一篇:城市流动儿童的班级认同危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