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专业教学中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探讨

时间:2022-07-05 08:26:31

在专业教学中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探讨

【摘 要】本文介绍了职业院校在专业教学中采用分层次教学的目的、方法及操作注意事项,强调了分层次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方法,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专业教学;因材施教;职业素质;共同发展

0 引言

现代企业发展要求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的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知识,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优秀的综合业务素质。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学生的专业教学目标必须满足行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学生的职业技能能力达到行业操作规范的要求。职业院校必须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岗前培训教育,因材施教,在专业教学中采用分层次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1 分层次教学的提出

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的思想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善于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来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宋代的朱熹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美国教育家布鲁姆也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也能学会──只要向他们提供了适当的前提和适当的学习条件”。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根据差异性的原则组织教学,就是我们所说的分层次教学。给每个学生提供符合他们发展的教学目标与方法,是同时提高所有学生能力的最理想状态。为了落实教育目标,实施分层次教学,即符合因材施教的传统,又有现代的教育理念,符合时代的要求。分层教学有利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鲜明个性化品质,以达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2 分层次教学的目的

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良莠不齐,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千差万别,学生的心理认知结构不尽相同,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控能力各有千秋,若继续沿用旧的教学模式强行灌输教育,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采用“一个模式”、“千人一面”的评价方式,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势必导致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能力差的学生“消化不了”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整体质量下降,失去了职业教育意义的初衷,丧失了职业院校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浪费了宝贵的人力、物力资源。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就要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专业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主体的学习动力。这就要求讲授专业课的教师要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在授课中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进行学习实践,确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机制,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一位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长足发展。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必须改革旧的教学、管理、考核模式,在专业课教学中,采用分层次教学方法。

3 分层次教学的方法

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因材施教,分类指导,逐步提高,促进优生更优,差生进步,挖掘学生的自身潜能,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就是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兼顾差生教育,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做到统分结合。按照学生的基础情况,接受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领会程度,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为有资质,基础好,上进心强,学习不困难的学生和学习优秀者;B层次为资质和基础都一般、学习主动性不强者;C层次为资质和基础差,学习最困难者。针对不同层次的人群,展开不同的教育,因人而异,因群体而异,做到教材相同,要求不同;时间相同,内容不同;过程相同,难度不同;班组相同,组合不同;成绩相同,考核不同。要想把分层次教学方法实施好,就要求对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深加工,对教材的结构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整理,使其更适合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贴近现场实际,可以采用自编讲义或教材,做到通俗易懂,内容丰富。

分类指导、逐步提高就是对A层次的学生应多给他们自由发挥和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使其继续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注意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如让这些学生更多地参加班级的管理,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锻炼他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在解决问题上多用理论知识解答,使其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对B层次和C层次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少理论,多实践,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因为他们基础不是很好,有些学生学习兴趣缺乏,记忆能力差,领悟能力不强,多采取动手实践的教学方式,可以使他们在有效的时间内学会现场某种操作技能,这样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掌握生存本领。在有可能的条件下,让他们参加专业技能考试,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等毕业以后就可以直接上岗,不必再参加上岗培训,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效率,缩短了培训时间,节省了人力资源。同时,还有利于他们消除挫折感和畏惧感,使他们感到学习知识不是一种枯燥乏味的苦差使,从而树立自信心,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分层次教学操作注意事项

在学生中采取分层次教学时,一定要避免人为的、主观上的把学生分等级。分层次教学的意义不是简单的、机械的把学生分等,而是在有可能的情况下,针对不同的个体采取不同的施教方法。例如,某个C类的学生可能在某一方面很有天赋且有很强烈地研究兴趣,那么教师就应该在这方面加大引导力度,尽最大努力挖掘该学生的潜能。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爱好、性格等,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因势利导,使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的有效价值,充分体现出分层次教学的个性化施教方法。另外,分层次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应该更加严格,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现场实践能力;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善于发现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具备较强的管控能力和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具备较强的现场实践能力。在分层次教学时,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如果教师连“材”都不会“因”,就谈不上施教了。

分层次教学正逐渐地在职业教育中得到应用,如何做好分层次教学,应根据不同学校、不同课程、不同的学生的差异而有所改变,不能把分层次教学简单的模块化、机械化。如何把握好分层次教学的尺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如果简单的把学生分成几等,势必造成学生的反感和心理上的落差,从而导致“差生更差”,使分层次教学适得其反,背离了分层次教学的初衷,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在分层次教学之前,学校要事先告诉学生分层次教学的目的、手段、优点,使其理解。

5 结论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分层次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工作量更大,需要教师有强烈的责任心,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实际水平,在教学中正确地运用“分层次教学”,可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明确,自觉性更强,学习兴趣更浓厚,达到缩小两极分化的作用。

分层次教学有利于提高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水平;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下转第275页)(上接第268页)高现场实践的能力;有利于新知识、新技术更好地被掌握,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分层次教学在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中,通过不断的摸索和改进,一定能够找到最有效、最适合的教学方式,最终适应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自献.试论分层次教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9):29-31.

[2]安涛.浅析分层次教育[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126-128.

上一篇: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管理方法与策略 下一篇:注重文本教学,引导学生自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