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寻常法生精美课

时间:2022-07-05 06:06:32

近日,在无锡听了特级教师吴建英执教的《如梦令》一课。吴老师的这节课首先引导学生由几首诗词的比较入手,感悟词的特点;然后在诵读并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扣住三个场景展开想象;接着又让学生品味用词之精妙;最后拓展有关词人生平的知识,感悟词之情韵。如此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让课堂中的师生都渐入佳境,不由沉醉。及至课毕,回想吴老师课堂中对李清照词的赞誉——“以寻常语绘精美图”,不由感叹,该课是“以寻常法生精美课”!

一、多重诵读,绘声绘色

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吴老师的课堂上,始终抓住“诵读”——这一古诗词教学的寻常方法,层层推进。

第一重读,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做到读准字音,并通过追问“兴尽晚回舟”中“兴”为什么读第四声,让学生在读音的选择中明白此处“兴”字的意思。这一重读,学生读得字正腔圆。

第二重读,教师先指点:“刚才这位同学读得不错,就是缺了点‘要眇宜修’的味道。词的‘要眇宜修’,体现在诵读时要注意词句的节奏和停顿,能读出它的韵味,读出它的音韵美。”然后指名学生再读,让大家去发现,她是怎么停顿的。这一重读,引导学生注意词的节奏,读得抑扬顿挫。

第三重读,教师让学生根据注释再读,说说“这首词说的是什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和感觉”,然后让学生“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字里行间去”。

第四重读,教师又将词化为三个不同的场景,引导学生逐句诵读,充分想象。

第五重读,教师引导学生“读词还要读出人”,在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之后,和着蔡琴低回婉转吟唱的《如梦令》,引导学生三读这首词:“当她是一个生活在悠闲幸福中的少女时……在她流亡江南怀乡忆旧时……在她孤苦凄凉的晚年时……”这三读,我们看到学生从愉悦读到低缓,再读到沉重。这三读,学生读出了不同的韵味,不同的心境,乃至不同的人生感悟。

二、丰富想象,入情入境

《如梦令》这首词人醉景美,景烘人情,表现了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吴老师运用了想象这一寻常之法,让学生自然地思接千载,入情入境。

师配乐读,让学生边听边想:你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场景?于是,我们在学生的描述中仿佛也看到了一幅幅这样的画面:

溪亭日暮——“夕阳西下,柔和的阳光洒满了大地,也洒满了溪亭边。一行白鹭在五彩云霞的映衬下,自由翱翔。阳光投射在荷花上,让它们显得更加娇艳动人。一切都被金色笼罩着,是那么温馨。”“傍晚,一轮金色的太阳正要下山,天空的云被它染成了五颜六色……”

藕花深处——“词人误入藕花深处,向四处眺望。只见碧波荡漾,荷叶随风摇摆着身子,荷花随风翩翩起舞。那些荷花竞相开放着,有的已经全开了,有的羞答答地半开着,有的只露出一支花骨朵……”

惊起鸥鹭——“词人和朋友们快速地划着小船,划桨声不小心惊醒了正在栖息的鸥鹭。它们扇动翅膀,扑棱棱地往天上飞,有的边飞边鸣,有的在空中盘旋,有的飞往树林……”

其实,在感叹学生想象丰富的同时,我的内心曾质疑吴老师此举——引导逐句想象画面,割裂了学生对于词的整体意境的把握。不过,我很快就释然了,因为之后,教师指点着板书如是说:“词人因为观赏‘溪亭日暮’沉醉了,所以误入了‘藕花深处’;因为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惊起鸥鹭’。有人有景,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真是一幅流动的画面。”随即引导学生诵读整首词,把移动的风景和变化的心境融合在一起,在学生心中绘就了一幅流动的极有情致的生活图景。

的确,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该由词的内容决定。李清照在词中回忆少女时代一次难忘的经历,但只抓取了有着因果联系的三个独立场景。于是,先“逐句想象画面”,再连贯、整体想象为“一幅流动的画”,这样的教学策略在这一课中就是适切的。

三、自主品悟,见仁见智

一般的诗词教学,往往在学生理解诗意体悟诗情之后就完成了。然而,吴老师却没有止于此,而是话锋一转,引领学生再度回味语言,自主品悟词之精妙,创生了一个堪称精彩的学习过程。

师:这首词,仅仅用了33个字就写出了如此丰富精美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有人评价这首词——“以寻常语绘精美图”。你们看,词中语言看起来的确寻常,明白如话,但这些“寻常语”真的寻常吗?

生(齐):不寻常!

师:那么,这“寻常语”又不寻常在哪儿呢?请大家静下心来,再读一读、品一品,你觉得哪些字词用得不寻常?先自己想,再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我觉得这两个“争”字用得很不寻常。它着重强调,让我们体会到词人当时迫切想回家的心情,而且让我们看到当时船划得很快。

师:那种场面你看到了,那种心情你也看到了,真好!“争渡,争渡”,这种词的重叠,是《如梦令》这首词所特有的,叫叠句。但李清照用在这里,吴老师觉得特别精妙,把那种场景,那种着急划船的心情都表达出来了。

生:我从“惊”字不仅看出是打扰了鸥鹭,而且看出了词人惊喜的心情。

师:掌声还不响起吗?很会品词。

生:我觉得“醉”可以是陶醉,也可以是喝醉。

师:你看看“醉”字前面还有一个什么字?

生:沉醉。

师:那是怎样一种醉?

生:那是很深的陶醉。

师:那不是一般的醉,而是——

生(齐):深深地醉了。

……

这节课上,我们看到教师采用“品悟”这一寻常之法,真正给了学生学习的自,给了他们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时空。于是,学生的交流自由畅达,自然真切,见仁见智。学生从诗词本身的艺术特色着手品味语言、欣赏语言,享受语言的内涵和魅力,还了我们一个出乎意料的惊喜,给了我们一段绽放思想光芒的精彩,让人惊叹“信赖,能创造美好的境界”。

四、引领拓展,渐行渐远

在引导学生陶醉于词之精妙后,吴老师依然没有止步,而是引导拓展,引领学生知人论世,将学生引向李清照诗词学习的深处。

师:古代大哲学家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就是说,读诗也好,读词也好,首先要读人,要了解作者的生平。那么读了《如梦令》这首词,你觉得李清照当时生活得怎样呢?

生:我可以感觉到李清照当时家里非常富有,生活在无忧无虑当中。她可以在溪亭边观看荷花,观赏美景,自由自在。

生:我觉得她当时生活得非常幸福,因为如果她不幸福的话,这么普通的美景,她也不会享受到其中的乐趣。

师:因为心里高兴着,所以眼中看到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是吧?那,你们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师出示李清照生平简介,学生默读。)

师:和你们的猜测一样,早期时候的李清照一直生活在幸福美满之中,生活在她的眼睛里充满了阳光,充满了色彩,充满了生机,也充满了愉悦。我们品读一首词,其实就是在品读一段独特的人生经历。不同时期的词能反映词人不同的心路历程。那么,李清照后期生活的转变使她的词风又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感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可以继续去读她的词。最后,让我们跟随李清照再次回忆她少女时期那段幸福美好的往事……(播放蔡琴的歌曲《如梦令》,配乐三读。)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在“词国女皇”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沉醉了一回!词,“要眇宜修”,有一种魅力,有一种触动人心的力量。好词,千百年后仍然能使我们为之感动、陶醉!

课,就在婉转低回的音乐声中,在教师动人心弦的话语渲染中结束了。戛然而止,却令人回味无穷。尽管这首词写得生动活泼,富于情趣,学生读来也是愉悦美好的,但,教师并没有拘泥于此,而是不惜点引出作者后半生的孤苦凄凉,打破了学生原来感悟到的美好愉悦的心境。

在笔者看来,此举很有必要。因为李清照是以写“愁”著称的女词人,这首反映她早期生活无忧无虑、幸福美好的词并不能完全代表她的词风。而读一首词,亦即识一个人,解一段独特的人生经历。因此,我欣赏吴老师“李清照后期生活的转变使她的词风又产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问,也喜欢最后“好词,千百年后仍然能使我们为之感动、陶醉”那一叹。浅浅的几句话,却极富力量,进一步引发了学生对李清照词研读的兴趣,让这节课的教学从课内走向了课外,从这一课走向了那一程。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之路上定会渐行渐远。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

上一篇:因势利导 顺藤摸瓜 下一篇:浅谈如何构建有效的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