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述性知识及其教学模式探讨

时间:2022-07-05 04:17:23

陈述性知识及其教学模式探讨

摘 要: 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焦点。本文论述陈述性知识和教学模式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具体操作满足陈述性知识教学模式的因素构成。

关键词: 陈述性知识 教学模式 特色

一、陈述性知识概述

我国教育界、心理学界对陈述性知识的概念早已达成共识,陈述性知识是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的知识,它主要用来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例如中国有多少城市;中国的主要对外政策有哪些等。这类知识具有有意识地提取线索,能直接陈述,一般通过记忆获得。陈述性知识的最为重要的特征是它的静态性,即这类知识仅是一种涉及事物状况的知识,但是掌握陈述性知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要知道一般事物的名称、数目的名称等;其次,在人们的职业生涯中,每个人都需要大量的陈述性知识,如生物学家要记住大量动植物名称和它们的构造、功能的知识;再次,许多陈述性知识构成其他能力,如理智技能、动作技能的发展,影响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最后,陈述性知识是思维运载的工具,大凡思维活跃,思考问题有深度和广度的人都具有丰富的语词信息。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学生掌握陈述性知识。在课堂教学中,陈述性知识的掌握状况制约着学生活动的定向调节能力,制约着学生问题解决的水平,制约着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鉴于目前国内有关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我对陈述性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二、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下开展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模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体系,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综合体。通常的教学模式应包括下列五个因素:(1)理论基础:指教学模式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2)教学目标:指教学模式所能达到的教学目的或结果,即能够在学习者身上产生何种效果。不同的教学模式总是为某种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而不是通用的。(3)操作程序:指教学活动的环节步骤及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方法,当然这种程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4)实现条件:指教学手段和策略,为了发挥教学模式的效力,教师在运用教学模式时必须对各种教学条件进行优化组合,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5)评价方式:由于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教学目标,因此其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三、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模式探讨

不同学科的教学模式既有共性又有差别,由于教师的个人思维、性格、经验特点及知识结构的差别,教学模式也各有特色,但总有一些共通的规律可以遵循。

(一)理论基础

认知心理学家早就提出,陈述性知识掌握的基本条件主要为:学生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相应知识基础;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学生必须具有获得材料的意义的学习动机。在此基础上,我国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提出了陈述性知识学与教的一般模型。皮连生认为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步骤为:1.引起与维持注意,告知教学目标;2.提示学生回忆与巩固原有的知识;3.呈现经过组织的新信息;4.阐明新旧知识的各种关系,促进新知识的理解;5.教给学生复习与记忆的策略;6.测量与评价认知结构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教师自身要明确教学目标。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目标是不仅要学生接受知识,而且要引起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的思维方式。而结合授课内容设置特定的情景引起学生的思考是必要的。在通常情况下,上课之初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从而引起、维持学生的注意。

(三)操作程序

关于教学程序设计,通常有自上而下的模式和自下而上的两种模式,对应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同时基本的教学模式分类还有问答模式、授课模式、自学模式、合作模式、研究模式等。问答模式即师生问答,启发教学。基本过程为提问思考答疑练习评价;授课模式即教师中心,系统授课,基本过程为授课理解巩固运用检查;自学模式即学生中心,自学辅导,基本过程为自学解疑练习自评反馈;合作模式即互教互学,合作教育,基本过程为诱导学习讨论练习评价;研究模式即问题中心,论文答辩,基本过程为问题探索报告答辩评价。具体授课环节对应前面提到的皮连生提出的教学步骤,在此不再作冗谈。

(四)实现条件

无论哪种模式的教学,在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同时,都有一些共通的手段。

1.教师应灵活应用变化刺激和情绪性刺激的特征来唤起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如说明所学知识、技能的应用价值等来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2.设计先行组织者促进原有知识的利用。先行组织者是一种在学习材料之前呈现给学生的引导性材料,它使其新、旧知识中的有关观念清晰地关联,从而促进对新材料的掌握。如提问,既可以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以作一些概要的复习,为新知识的讲授做好准备,起到“组织者”的作用。

3.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要通过视听两个渠道获取信息。教师无论采取何种渠道传输信息,都必须精心加以组织和设计。如把要阐明的观点用小标题列出等方式使材料的结构清晰,将信息组成一个彼此关联的知识网络。直观材料的呈现要突出新知识的关键特征,便于学生选择性知觉。另外,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同时,也要发挥作用,其效果会更好。

4.教师可指导学生掌握并运用多种复习与记忆的方法、精加工和组织材料的方法,对已有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改造,从而促进认知结构的改组与重建。除此以外,关于教学手段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五)评价方式

如何测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不但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手段,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起导向作用。如果测验题只要求学生机械背诵学习材料,学生就只会注意死记硬背;如果测验题是测量知识内在系的试题,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会主动寻找知识的网络结构。有效的测量必须测查学生的命题网络是否形成,因此教师可以编写测量知识内在联系的试题。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23.

[2]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能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张大均.教学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1997:81.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下一篇:关于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