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外籍僧人对五台山佛教的贡献

时间:2022-07-05 03:22:13

摘要:五台山佛教是人类智慧与自然景观共同作用下的一朵奇葩,也是三晋文化的一个奇迹。与印度灵鹫山相似的灵山圣境,融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于一炉,同时也是青黄二庙的聚集地,是中国佛教首府,也是国际佛教文化交流的中心。本文主要介绍各国僧人至五台山,在五台山的活动和贡献,展现五台山与中外交流的全部史实,体现了五台山佛教是东亚佛教思想的领头军,不仅体现了佛教发展的历程,而且凸显了五台山寺院建筑的特色,它既是史学、科学、佛学的科学文化博物馆,也是国内各民族之间、各宗派之间以及中外之间交流合作的象征。

关键词:五台山;佛教;外籍僧人;影响

五岳之外,有曼殊大士之化宇,名五台山;气候凉爽,没有酷暑严寒,故名清凉山;五座巍峨山峦逾出群峰,又名五峰山;五峦峰顶没有林木非常平坦,类似土台,又名五台;传说原为紫气仙人所居,又名紫府;“五智已圆,五眼已净,居五佛之冠,顶五方之髻,运五乘之要,消五浊之灾”。五台山历来有金五台之称,被赞为“清凉圣境”,是神仙居住之佳所,景色宜人是消夏避暑最理想的胜地。

五台山佛教从北魏时,释道安在五台山创立寺塔,聚众讲说,开辟道场以来,在隋唐时期的鼎盛,经历从传入、消化、吸收到独立发展,成为连接东西方文化的纽带。五台山佛教与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渠道主要是通过僧人之间翻译佛经、佛教思想的交往。

一、译经活动

早期僧人至五台山主要目的是传播佛教,翻译佛经。佛教的典籍和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离不开翻译、诠释佛经,是学习和宣传佛教的依据。汉明帝时,印度国摩腾、竺法兰:“以慧眼观清凉山,乃文殊化宇。”礼谒清凉山,奏帝造伽蓝,“额曰大孚灵鹫寺”即今显通寺。摩腾、竺法兰曾带来中国最早的佛教经典―《四十二章经》,使中国的佛教文化独树一帜。

月氏国人支娄迦谶译有《道行般若经》《首楞严三位经》《文殊师利普超三昧经》等。在魏晋时期出现了般若学,并掀起了研究佛教的高潮,形成了般若学派,般若智慧的化身是文殊菩萨,其主要思想也是般若。

北印度兵国,第九翻译使节佛陀波利在仪元年,远涉流沙,特来五台山志崇佛道,佛陀波利第二次到五台,取得《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唐高宗命令波利与日照三藏共同翻译,随后波利拿着梵本到达五台山,隐藏在金刚窟,再未出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是最早传入五台山的梵文密藏,使密宗在五台山传播开来,受到封建统治者和佛教界的高度重视和传承,佛陀波利还译有《大方广华严经》等共13部25卷经文。

永乐时期,“遣中官侯显及大智法王到西土求经”,并携带梵荚藏经返回,后来刻印一部分藏经送往五台山菩萨顶。这些经文阐发了文殊思想,为后来五台山形成文殊道场、文殊信仰奠定了基础。

二、礼谒求法

五台山是文殊道场,许多僧人纷纷慕名前来朝拜礼谒,学习交流佛教文化。著名印度僧人菩提仙那,闻五台山文殊师利灵应,心怀礼遇文殊,瞻仰圣迹之心,跨雪峰,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中国,并与越南僧人佛哲(彻)观赏了五台山峰顶的绮丽风光,礼谒菩萨顶、金刚窟等文殊灵迹,参观了清凉寺、大华严寺等古刹丛林。菩提仙那后来乘船到日本,文殊化身行基僧正及其所率沙门、官僚热情欢迎他的到来,彼此交流了有关印度、唐土、日本的佛教盛况。741年,圣武天皇赐菩提仙那为开眼导师,且铸毗卢舍那佛像(奈良大佛,日本最大的佛像),并在新建的东大寺的大门上悬挂“大华严寺”匾额以纪念他的贡献。菩提仙那把五台山的华严信仰传到日本,是从五台山至日本的最早僧人,沟通了印度、五台山、日本的佛教文化交流。

五台山佛教在本地和外来僧人的共同作用下,迎来了它的鼎盛繁荣,同时是文殊信仰的发端,也是佛教信仰开始普遍和深固的过程,许多僧人居士纷纷至五台山礼谒文殊,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殊信仰、佛教圣地。

三、建造寺院

五台山寺院有47处,佛寺中普遍供奉文殊菩萨像,是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同时是出家僧人集体居住、生活、修禅的地方。汉明帝时,印度国摩腾、竺法兰:礼谒清凉山,奏帝造伽蓝“额曰大孚灵鹫寺”即今显通寺(五大禅处之一)。不空三藏,斯里兰卡僧人,开元八年至长安,受玄宗、肃宗、代宗优渥,在关中、山西、河陇一带传译弘法,使佛教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让弟子含光建金阁寺,并施舍财物,还鼓励代宗及诸大臣大力赞助,后来,他又派弟子修造了玉华寺等六处供养舍。从组织、译经上大力宣传文殊信仰,特别是密宗,令五台山各寺带领其22名僧人常转《仁王护国经》《密严经》、密宗经典《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以此来弘扬文殊菩萨的信仰。奏请代宗,敕令天下食堂中置文殊师利形象为上座,使大乘佛教在中国占了上风,推广了五台山文殊信仰,并且将长安寺东塔院辟为五台山僧人往来留宿地点,便于五台山僧人与长安僧人之间交流,融汇,密切联系了五台山佛教和长安佛教道场,五台山成为中国文殊信仰的中心和东方各国僧侣共同的信仰之地,不空三藏的贡献功不可没。

四、精通医学

佛教有弘法度人、普度众生的作用,不仅在思想上教化人们行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且许多僧人也精通医术,为人们祛除疾病。北印度未,光闼国密宗僧人哈悉利,善于降魔伏虎,祛除疾病,诵念密咒等,十二世纪中叶,曾随弟子三摩耶悉利等七人至金国,礼谒了五台圣迹,瞻仰了佛教圣地。并在中国建立了多处佛教寺院,如在济南建造了文殊真容寺,在棣州建立了三学寺,最终圆寂于三学寺。

五、相互学习

佛教是人际、学术、和信息交流的世界性宗教,五台山佛教在整个佛教界占有一席之地,因此要始终不断进行交流。新罗人行寂,至五台山,留宿华严寺,巡礼了紫府的圣容灵迹。十五年之后回国,住于南山寺,沟通了双方禅文化,促进了五台山与新罗的友好往来。

天竺迦毗罗国世尊后裔释迦也失,闻文殊菩萨住清凉山,特来礼谒,永乐十二年到达五台山,住显通寺,皇上听说后,遣太监侯显迎释至京,赐座大善殿,赐金印宝诰,封“妙觉圆通慧慈普应辅国显教灌顶弘善西天佛子大国师”1之号,华严典籍是他和支谦、竺法等人翻译的。他把黄教之藏传佛教传至五台山,此后黄教在中原地区兴盛开,五台山成为鲜有的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并存的圣境。

六、著书立说

慧朝,新罗人,受中国僧人印度取经、遍礼圣迹影响,先航海抵天竺,瞻礼灵迹,后回到长安,先后随金刚智、不空三藏受法,学习密宗。建中元年(780)携《大乘瑜伽金刚经》至五台山,撰写《往五天竺国传》,是研究古印度历史、地理、佛教等的重要资料。不空三藏是慧朝的佛教祖师,后来,慧朝把祖师所传的密教传于中国五台山,对五台山密宗的传播、发展、兴盛作了突出贡献,加强了印、中、朝佛教交流。

南怀瑾把儒教比喻成粮食店,粮食是生存之必需;把道教比喻成药店用于拔乱反正;把佛教比喻成杂货店,学佛之人像逛商店一样。自身觉得这个比喻对佛教阐述的很贴切,佛教从西方传入从不应期到发展到黄金时期,五台山佛教历经沧桑,是中国佛教发展的一个缩影,演绎着中国佛教发展的风雨兴衰。五台山佛教在传入的同时也向外传播,加深了与各地、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友谊,成为连接东西方文化的纽带。(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1]崔正森.五台山佛教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2]任继愈.中国佛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33年.

上一篇:考公热现状剖析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我国发展邮政物流优劣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