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衫织物套数密度关系

时间:2022-07-05 12:58:52

毛衫织物套数密度关系

本文作者:张玉环 郭 宏 单位:上海协大达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启源针织( 上海) 有限公司

毛衫企业在确定工艺参数时,最关键的就是成品密度的确定,织物密度的确定又可归结为编套数的确定,工厂在正式生产前需要经过反复试验,多次调整编套数,才可能得到工艺上所要求的成品密度,所以如果能找到编套数与毛衫面密度之间的关系,将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毛/腈混纺纱线是毛衫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原料,本文以毛/腈混纺纱线为原料,通过系统的试验和理论分析,得到1+1罗纹、三平、四平、四平空转等4种组织的线性回归方程,可以为毛衫企业的工艺设计提供一些参考[1—2]。

1试验

1.1准备原料:62.5tex毛/腈混纺纱,羊毛/腈纶30/70,单根纱上机编织。设备:9号针织横机,自动绕纱机,电子秤量测量仪,剪刀,软尺。

1.2方案结合试验所要考虑的2个因素:羊毛衫织物的编套数(B)和面密度(G),选取羊毛衫生产中常用的1+1罗纹、三平、四平和四平空转等4种组织,每种组织分别取5种弯纱深度,每种弯纱深度织5块试样,共100块,每块试样规格为10cm×10cm。试验过程中,在每块试样的不同位置测取5个编套数,取其平均值;然后再取这5块试样的编套数平均值;编织完成后,称取每块试样的面密度,取其平均值。采用最小二乘法分析试验测得的数据,得到每种组织的编套数和面密度之间的回归方程式。

1.3试验过程①通过改变弯纱深度来改变编套数,5种弯纱深度逐渐增加。②编套数的测量:正常编织时,用溶水性笔在纱线上相隔40cm作上标记,测其所编织的线圈个数(即编套数),记录数据,这是比较正规的方法。也可以在完成试样编织以后,挑选试样的某个纱线位置,沿着纬向数20个线圈,抽出这根纱线并扯直测量其长度,用20除以这个长度再乘以40,即可得出该位置的编套数大小。③面密度的测量:每块试样下机后,经汽蒸定形然后抽风冷却,无张力下平放24h后,将其用温水洗净、晾干。然后将全部试样剪成10cm×10cm大小,在电子天平上进行称重,记录实际数据。④将各种试样放到标有标签(签标上注明组织和密度)的袋内,计算和分析各类数据,得出结论[3—4]。

2数据处理及分析

2.1试验数据对4种组织织物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求出线性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其中B是编套数,G是面密度,取5块试样的平均值,B与G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

2.2试验分析由表1可以看出,4种组织的编套数B与面密度G成近似线性关系。利用最小二乘法对以上数据进行处理,得出各组织织物面密度与编套数之间的回归方程式[5]:1+1罗纹组织:G=9.0994B-29.331;三平组织:G=8.1513B-16.776;四平组织:G=8.8661B-21.581;四平空转组织:G=8.3786B+9.1201。

2.3试验结果及讨论根据试验数据及以上的分析,得到4种组织的编套数与面密度的关系曲线,见图1。从图1可看出,4种组织的面密度与编套数之间呈线性关系。即随着编套数B的增大,4种组织的面密度G逐渐增大。这主要是因为随着B的增大,线圈长度逐渐减小,织物单位面积中的线圈数逐渐增多,织物密度会增大,故面密度G也增大。由回归方程及图1还可看出,本文试验中当4种组织织物的编套数在一定范围内时,面密度G的排列顺序为:四平>1+1罗纹>四平空转>三平。这是因为4种组织中,只有三平组织与纬平针单面组织最为相似,故其G最小;1+1罗纹与四平相比,组织结构相同,1+1罗纹是隔针编织,沉降弧较长,且织物下机收缩后,正面线圈几乎完全覆盖反面线圈,而四平组织的沉降弧较短,所以面密度G:1+1罗纹>四平。四平空转是由四平组织与双层纬平针复合而成,同等条件下,双层纬平针中沉降弧数是其他双面组织中沉降弧数的2倍,因而,一般情况下,4种组织中四平空转的G是最大的[6]。

3结论

①随着编套数的增加,织物的面密度逐渐增大。②各组织织物的面密度与线圈长度之间约呈正线性相关关系。③一般情况下,4种组织织物的面密度G的排列顺序是:四平空转>1+1罗纹>四平>三平。

上一篇:羊毛织物吸氧热降解分析 下一篇:亚麻纱维纶拉伸特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