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唐 洗尽铅华 返璞归真

时间:2022-07-04 09:44:27

中国古代禅宗认为人生有三境界,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用在绘画上就是说创作伊始,只是对事物简单地摹写和照搬,后来发现这样太死板且没有情趣,就开始否定真实,用想象来篡改山水和其他。再然后发现这一切太虚假和不真实,于是重回原来,真山真水,返璞归真。然而人回来了,但心态和精神不一样了。画出来的虽然还是那山那水,但境界已经升华。

只有经历了人生的真真假假,繁繁华华,才能洗去铅华,才能感悟出只有真实自由、简单朴素才是人生和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只有具有了这样的心态和境界才会甘愿做大地的儿子,自由自在地用画笔描绘大自然,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用画笔演绎山水的哲学家。

孙唐,就是这样一位洗尽铅华的画家。他由京城的繁华之地到彩云之南的寂静之所,蛰伏七年,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内心的云南。

吹尽黄沙始到金

孙唐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从小穿行于前门、花市、后海等老北京的胡同内,看的是红墙碧瓦的故宫与曲径悠长的民居,听的是京腔京韵的北京琴书、京剧、京韵大鼓等,京味文化在孙唐的记忆中深深扎根。

孙唐告诉记者,自己的成长年代正好赶上,学校停课,他与同学们整天在一起玩,可以说那些年就是和自然一起成长,没有人关心和帮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他驰骋天地的自由性格,而他的艺术观也是和这种性格一脉相承。

“我的每一次创作都凝结着自己对美的热爱和对一切事物的态度。这是一种精神,人类因为有了这样的热爱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超越生命的短暂。”孙唐说。

自幼学习绘画的孙唐,追求作品在尘俗中的超拔境界,让心灵呈现出自由自在自主的状态。他认为这也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甚至多了一层圣洁的光芒。这光是黎明的自然色,更是人内心中天然的色彩。所以大自然就是画者的宗教。

孙唐告诉记者,能把自然当做自己的宗教,纯粹得益于众多大师的耳提面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刚刚从清华美院(原中央工艺美院)毕业的孙唐有机会在众多书画大师身边学习工作,在这一过程中,耳闻目睹,受益匪浅。黄胄、黄永玉、白雪石、何海霞、吴冠中、黎雄才,这些名字都是中国书画界受人推崇的大家,得一而氖Χ蓟崃钊讼勰讲灰眩何况能够与这么多大师相伴身边,朝夕求教。

那一段时间,孙唐像一块干瘪的海绵疯狂地吸收着来自大师的艺术营养,有什么问题也随时请教。“大约有四五年的时间,我在大师们的身边,尽管他们彼此的艺术观点并不相同,但更给了我互相印证的机会。我把那一段时间看做我真正的大学,我的艺术观也是那一段时间确立的。我从心底里感谢那些大师们!”

站在大师们的肩头,孙唐自然站得更高也看得更远。“艺术家需要做的就是努力擦净心灵,让它清晰地映射出自然的真意,从而让自己摆脱沉重的肉身,进入到自由绝对永恒的境界之中。这就是自然和永恒。”

中国艺术追求天人合一的意境。当人的心境和大自然美景达到完美统一的时候,意境就产生了。大自然给画家提供了创作的动机和内容,同时大自然又是作品所追求和要达到的境地和最后归宿。

大自然的千变万幻为孙唐提供了激情和无限的想象力。在他内心的潮汐都是大自然的韵律在回响。不论是触景生情,还是缘情生景,都一遍一遍冲击着孙唐的思维,使他的心灵和大自然达成完美的统一。这一段时间的创作,也形成了孙唐的第一个艺术高峰。其作品中展现出来的自由与旷远开始受到世人的关注。

重返自然 游走云南

在红尘滚滚的现实中,人们总是被无谓的俗务支配得手忙脚乱,被动地随波沉浮,无暇顾及自己的灵魂。很多人都成为都市里无家可归的幽灵,抑或是装裱华丽的空心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对大自然的伤害也越来越大。飞鸟坠地,落日失辉;浑浊的河流,灰暗的山坡,再也不能激发起画家的激情。

进入新世纪后,北京一次次的雾霾天令人窒息,孙唐也开始试图逃离,让自己的内心能够重新返回大自然。他一次次的出行,一次次的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09年,孙唐第一次走进西南边陲美丽的云南,就被那五彩的世界,多情的少数民族风情所吸引,从此决定离开喧嚣的北京,游走云南,用手中的画笔和心中的激情面对这片红土地。

孙唐在云南一呆就是7年。他告诉记者,返回自然应该说就是自己一种必然的命运。7年的时间,云南已经把他从里到外彻底的同化了,他已经变成了这片土地上生长的一棵植物,从骨子里热爱这片土地。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这是清代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的首句。走近它,确实如此,感同身受。海拔1800米以上的这汪水,古称滇南泽,它是从东南北三个方向由几十条河水流进,由西面的海口流出,经螳螂川,普渡河流入金沙江。这里山水相容,眼前一片青绿。来到这里的人们,无不被这里的景色而打动。孙唐亦不例外。

美丽的景色,有着众多因素。浩渺的滇池,西侧形如睡美人一样的西山矗立在水上,白云漂浮在蔚蓝天空里,成群的海鸥翩翩起舞,微微的风推动着细浪拍打着岸边的砂石花草。美丽的景色,有着众多名胜来陪伴,宋代的华亭寺,元代的盘龙寺,明代的太华寺,清乾隆的大观楼,及近代的聂耳墓、海埂公园、金鱼湖、百花园、民族村,环列周围,更加丰富了它的人文内涵。“走近它,水浪激情,云像万千。走进它,花瓣飞舞,姹紫嫣红。草野花香,鸟语明晰。走进它,云蒸霞蔚,翠羽丹霞,万顷晴沙。四围香稻。这就是滇池。自然的节奏,不变的春天。”孙唐说。

美丽的地方,从古至今征服了多少人的内心?孙唐经过考证,略知一二:战国时期,征服这里的庄桥,被这里的景色征服了,入乡随了俗;明代的郑和,在这里长大,培养和造就了他一颗少年的心,开创了他七次远航,名垂千史;清代的吴三桂,带兵来到这里,也不走了,要不是康熙急着撤藩,估计他也就在这里老死终生了;到了近代,天才的聂耳带着不朽的乐章,永远陪伴在这里。这就是滇池。一个美丽留人的地方。在她的怀抱里,生活着26个民族,而这26个民族也像她的品格一样,和谐与共,互相包容。

孙唐告诉记者,漫步在堤岸边,小桥侧,透过熬茶的芳香,漫延的湖面,仿佛看到千年的往事,装满这水榭花城。什么都在变,而永远不变的是这里的绿。“我是北方人,在北方绿是珍贵的,而来到这里,你可以终生无尽的去享受,植物是这样的丰富多样,于是那些研究植物的人到了这里也停留了脚步。这就是滇池,大自然无私地把美给了它,而它又无私地转给了人们。”

面对滇池的创作,孙唐完全出于一种本能,是一种自在的不自觉的行为。他把这种返璞归真的意识叫做唤醒。“它让我们在疾风中慢下来、停下来,眺望一下生命的来处,感受一下心灵的形状和温度。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该感谢滇池,感谢那一汪碧水触疼我们的灵魂,又让我们重返本真。”

孙唐对云南的描绘,不是创作上的策略,而是一种本能,一种日积月累的情感灌满心灵后自动地溢出。这让他笔下的景物以及人与事也都自动地显形,作品也就没有了刻意的痕迹,意识的干扰,以及绘画之外功利的诉求和野心。这些作也就洗去了胭脂和浮尘,出真纯自由,朴素鲜活的品质。

七年来孙唐的足迹走过腾冲、怒江、西双版纳、瑞丽、元阳、大理、宝山、宜良,在他的笔下创作出大量的讴歌云南的青绿山水。2012年,孙唐的创作作品在北京水立方举办大型展览,引起业内的关注和好评。因为有了7年的情感投入和不断的创作,孙唐的作品得到了众多艺术人士的认可,并引起云南省政府的重视。作为以旅游为经济支柱的云南省,正在多方寻找载体推介云南,而孙唐的画作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最近,昆明市的文化部门把孙唐的艺术纳入到推动昆明自然环境保护和文化艺术建设的行列,与当地艺术文化工作者一起,提高昆明的城市文化品位。

“走马观花,看了一圈,一个外来人凭着一知半解,动起了笔,构图上滇池睡美人是主旋律,围绕着这个主体,又画了大观楼,海埂公园,民族村等建筑。熟知的人可能看得明白,要想在一张纸上画出滇池整个的美,做不到。只能绘事一二了。我留了不少的白,希望这些白能够给观者带来自己的遐想吧。”孙唐谦逊的说。

其实,面对孙唐的画作,我们常常感受到一种与生俱来的人生大智慧,只有洞见万事万物结局的人才能真正漠视人世间那些杂事凡尘,而专注于自己的热爱。孙唐无疑都做到了,这些也许是无意识的,都融化在他的本能之中。这让他有了大视野和怀,这也让他在同辈人拥挤的书画圈中脱颖而出。

今年,孙唐在云南度过了自己一个甲子的生日。已经60岁的他依然无怨无悔,他说,在这里要画到拿不动画笔为止,因为,祖国的青山绿水就在那里,山不变水不变,我的心就不会变。因为在艺术的世界里,唯有真实和朴素才是最好的颜色,原生态的美才是最大的美。

上一篇:优秀教学研究论文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影响 下一篇:在现代足球发源地看一场英超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