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活小学音乐欣赏课

时间:2022-07-04 07:51:34

如何激活小学音乐欣赏课

从当前音乐课堂教学实践来看,本来最受学生喜欢的音乐课失去了光彩,学生害怕音乐课,甚至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而出现“挤、占、挪”等现象,学生更是兴趣全无,音乐欣赏课教学效率不高。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让其参与到音乐欣赏过程中,从而促进其身心的发展呢?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作为音乐教师,要注重结合新课改理念,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来激发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让其积极参与到音乐欣赏过程中,从而得到身心的发展。文章就结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对此进行简单分析。

1 引导学生“看”音乐,初步感受音乐

小学生的感觉器官灵敏度还不高,需要较强的刺激才能让多种感觉器官共同参与到音乐欣赏过程中。而以往的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多让学生以“听”的方式来进行音乐欣赏,学生自然兴趣不高。也正是因此,在小学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结合教学需要,采用图片展示、视频、动画等多种资源来引导学生在看中感受音乐所要传达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

首先,要注重根据教学内容,以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方式的展示来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作品的相关信息。以《新春乐》的教学为例,为更好地让学生感受乐曲那明朗、朴素的民间音调,教学中教师可先展示春节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然后以“我怎么过春节”的话题来引导学生谈论春节,之后再引入《新春乐》的欣赏。当学生对“新春”有了具体的感受,欣赏《新春乐》也才会有基础。

又如在《苗岭的早晨》的教学中,为更好地让学生把握其旋律和节奏,那就需结合苗族的有关背景知识来引导学生欣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班级中的苗族同学简介苗族的一些风俗习惯等;如果班级中没有苗族同学,教师可借助图片、视频等资料来展示苗族人民的一些生活习惯,然后再引入音乐欣赏。学生在了解乐曲来源的基础上欣赏,效果会更好。

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在“看”中初步感受乐曲的内容。小学生对音乐所表现内容在理解上会存在困难,尤其是低段的小学表现更为突出。因此,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借助多媒体手段来引导学生在“看”中感受音乐所要表现的内容。如“从小讲礼貌”,教学中教师将内容分为“文明语言真好听”“我的名字叫轻轻”“咱们从小讲礼貌”三个板块,每个板块中先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图片来作为引导,然后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欣赏后学着去做,从而培养他们从小讲礼貌的良好品质。

2 引导学生“听”音乐,听众理解音乐

听是音乐欣赏过程中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生获得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感受音乐,不仅要让学生对所听的内容感兴趣,还要注重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旋律、节奏等进行讨论,从而让学生从感官的感受上升到理论的层次。当然,在音乐欣赏课中,虽然教师没有必要向学生系统地讲授乐理知识,但要通过合作探究方式来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乐理常识,学会应用乐理去感受音乐作品。

首先,要注重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通过情境创设而提出问题让学生聆听乐曲,可让学生明确所要听的内容,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品。如在《森林的歌声》的欣赏中,教师先以森林图片展示导入,引导学生观看森林里有些什么动物,再引导学生模仿这些动物发声,学生兴趣盎然。此时再引入乐曲《森林的歌声》欣赏,并提出问题:“仔细凝听,看看森林里都有哪些小动物的声音?”学生欣赏后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发声练习(呼吸练习、“lu”的发音练习、1=C-G 2/4),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效果也会更好。

在听赏过程中,要注重以问题和活动来引导学生探究基本乐理知识。如在“捉迷藏”的教学中,教师以“想和四个娃娃一起玩捉迷藏吗?在参加游戏前,四个娃娃都给你们出了四道题,只有全部过关才可以参加捉迷藏的游戏”过渡,然后引入过关游戏:“春娃娃:节奏练习——符点八分音符;夏娃娃:跟琴唱谱;秋娃娃:轻声学唱歌曲。”在学生听完后以问题“你们玩捉迷藏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讨论,再得出“前半部分:轻轻地、蹑手蹑脚(轻巧、有弹性);后半部分:捉到后很开心(热情洋溢)”的结论,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音乐,获得音乐知识的构建,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3 引导学生“演”音乐,初步表达音乐

小学生天性好动,但在音乐课堂中,一些教师却要求学生规规矩矩地坐好听讲,结果适得其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很多素材是可以让学生动起来的,尤其是一些音乐作品很适合让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来感受作品所传递的精神。为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表演来感受作品。

表演是把握节奏最好的方式,小学生对节奏有天然的感知能力,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乐曲来进行表演,可加强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靠自身的体会和自身的调节去感受节奏的快慢,从而更好地把握节奏,增强其对音乐欣赏的兴趣。

以《青蛙打鼓》的欣赏教学为例,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去表现歌曲的节奏,而教师无需一招一式地进行教授,只需要进行引导、启发即可。学生边唱边表演,听着音乐、踩着拍子,最后用小盒子和罐子来配合模仿小青蛙打鼓,兴趣高涨,积极投入。为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节奏,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可利用以下节奏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动作进行表现:XX︳ XX ︳X —︳;XX XX ︳X X ︳XX XXX X︳XX XXXX—︳。整个活动中学生的表现都较为积极,表演活动让学生对节奏有了新的认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4 引导学生“唱”音乐,积极参与表现

小学生好表现,尤其是低段学生更喜欢在教师面前表现自己。因此,在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多“唱”,通过唱来获得感受。的确,在“唱”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单纯地重复歌曲的旋律,而且加入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唱”中的体会会更加深刻。

在引导学生“唱”的过程中,首先在方式上要多样化,教师要注重应用好哼唱、试唱、合唱、独唱等方式。如欣赏二胡独奏《赛马》时,可以先让学生聆听第一段的主题,反复聆听几遍后,让学生跟着音乐哼唱,哼唱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音乐表达的赛马场上紧张热烈的比赛气氛。其次,在“唱”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发声的基础练习上试唱。如在《在钟表店里》(管弦乐曲)的欣赏中,八分音符与八分休止符的运用是一个重点,教师可在试唱阶段引导学生通过节拍来感受。最后,要注重结合乐曲的情境来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演唱。演唱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形式,教师可以采用比赛形式让学生演唱,学生兴趣浓厚,参与度较大,效果较好。

总之,在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师不能拘泥于音乐知识的传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激发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欣赏过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让学生在看、听、演、唱等活动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达音乐,树立学习自信,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邱世荣.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J].中小学教育,

2012(88).

[2]谢月琴.如何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J].才智,2010(18).

[3]李丛.小学音乐欣赏课现状分析及优化措施[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6).

上一篇:多媒体作品的创作——规划设计 下一篇:为学生创设美术学习的多媒体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