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引导,避免孩子形成暴力倾向

时间:2022-07-04 05:16:33

主持人语

经常听到有的家长“教训”孩子:“他抢你玩具,你不会抢回来?”“他打你,你不会打他?”如此教孩子以牙还牙,很容易助长孩子的攻击性,进而导致孩子形成暴力倾向。幼儿期的攻击,会阻碍孩子个性和认知的发展,甚至影响孩子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假如攻击升级,延续到青少年时期,就容易产生攻击性人格障碍,形成暴力倾向,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出现行为。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6岁以前是人格陶冶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继续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心理学研究也表明,70%的少年暴力罪犯在儿童期就被认定为有攻击,就是说,从小攻击性强的孩子,不加以矫正,成人后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家长不但不能助长孩子的攻击性,当发现孩子出现攻击性苗头时,还应积极加以矫正。

创设非攻击性环境

(黄女士,33岁,银行职员)

孩子产生攻击,外部影响占很大因素,比如大众传媒的影响,带有暴力血腥味的影视节目、动画片、绘本、游戏等,都会对喜欢模仿、尚缺少分辨能力的孩子产生不良影响,甚至诱导孩子的攻击。有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把两组孩子随机分配到两个屋子里,一组观看暴力打斗的电视节目,另一组没有观看这些暴力节目。当电视播放完以后,观看暴力节目的一组孩子开始撕扯屋里的玩具,并互相打斗;另一组孩子则没有出现这些现象。这个实验说明,观看暴力电视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会引发孩子模仿。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觉得从家庭的角度而言,创设非攻击性环境,是减少孩子攻击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因此,我比较注意传媒对儿子辛子耳濡目染的影响,对辛子看电视、玩游戏等我都会留心把关,尽量让孩子远离暴力场景。就说看动画片吧,我会认真筛选,给辛子选择一些经典而少有暴力镜头的动画片,比如《猫和老鼠》《聪明的一休》《天线宝宝》和《鼹鼠的故事》等,包括一些《冰川世纪》《美食总动员》等成年人动画片,内容也比较适合孩子。而对一些尽管受孩子们追捧,但暴力倾向严重的动画片我会格外注意防范。比如《奥特曼》这部动画片,好多孩子都喜欢看,但因带有严重暴力倾向,让不少家长头疼。有位家长就曾跟我诉苦,说他4岁多的儿子看了几集《奥特曼》之后,变得攻击性特别强,很好斗,经常把别的小朋友当“怪兽”追打。鉴于这种负面影响,我就在家里对儿子“封杀”了《奥特曼》。起初我也很纠结,觉得《奥特曼》在孩子中那么有影响,不让儿子看会不会影响他和小朋友的交流?后来我琢磨出一个折中的办法,有选择地跟儿子讲了讲《奥特曼》的故事,在电脑上给他看了一些奥特曼的造型,这样儿子既不会和同龄孩子缺乏共同语言,又不至于受到暴力镜头的不良影响。

再比如,儿子很喜欢在网上看动画片,他看什么我都会很留意,但有段时间我出差了,我老公对这事不上心。我出差一回来,就发现儿子迷上了《铠甲勇士》这部动画片,天天要看,连一些打打杀杀的台词都会背,说起剧中风鹰侠、雪獒侠、地虎侠等勇士津津乐道,还要求买铠甲勇士的装备。这让我不由得担心起来,赶紧浏览了一下《铠甲勇士》,觉得就像中国版的《奥特曼》。看了其中几个情节,我感觉里面有些人物心理过于阴暗,打斗暴力场景也较多,便想了个办法没再让儿子继续看。

除了动画片、书籍,有些玩具也容易诱发孩子的暴力幻想和攻击,因此给儿子买玩具时我也比较在意。男孩子一般都喜欢弄枪弄棒,但我很少给孩子买这类有“攻击性”的玩具。丈夫有时会表达不同意见,说男孩子适当玩玩这些玩具能培养男子汉气质,否则太“面”,我却认为,所谓的“男子汉气质”并不是打打杀杀,而是积极上进、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之类的品质,而这些品质完全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加以培养。

为孩子创设非攻击性环境,我还比较注意小伙伴对我儿子的影响,尽量避免“近墨者黑”。比如辛子经常跟小区内几个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一起玩,有段时间辛子老提到一个小伙伴“堂哥”,我还跟他打趣:“啥时候多了个‘堂哥’呢?”后来一打听,原来是小区新搬来的一个租户的孩子,姓唐,比辛子他们大一些,就很江湖地让辛子他们叫他“唐哥”。我发现辛子对这个新来的“唐哥”很崇拜,说“唐哥”会耍金箍棒,还领着他们抢占轮滑地盘,可牛了。一听这些,我警觉起来,正琢磨如何让儿子离这孩子远一点,小区保安找我告状了,让我管管孩子。原来,小区里的垃圾桶容量有限,不少人把垃圾袋随手放在了垃圾桶旁,“唐哥”竟带着小区里一帮孩子搞恶作剧,把垃圾袋当球踢,踢散一个再踢下一个,弄得到处是垃圾。清洁工阿姨出面制止,被“唐哥”用喷水枪喷了一身水,小区保安要教训“唐哥”,“唐哥”竟指挥一帮孩子跟保安对抗。我落实了一下,辛子参与了踢垃圾袋,没有参与对抗保安,但我还是很生气。再一调查,那个“唐哥”缺少家教,就是一个小霸王,经常欺负小朋友,还敢跟大人对着干,有明显的暴力倾向。我立即采取措施,让儿子结交新朋友,跟“唐哥”保持距离,最终慢慢与他疏远。

或许正因为我平时比较注意,因此我儿子基本没有打人骂人的行为,跟小朋友发生纠纷后也能想办法和平解决,不像有的孩子动不动就采取武力。

骄纵助长“小霸王”

(吴女士,34岁,手机店销售员)

对孩子过度骄纵和教孩子以牙还牙,都很容易助长孩子的攻击,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儿子徐徐从小由爷爷奶奶带,爷爷奶奶的一些不当家教,让徐徐渐渐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尤其是遇事时爱使用武力。比如徐徐小时候,走路摔了跤,他爷爷就会用脚使劲跺几下路面,说:“都怪这个臭路,把我孙子摔倒了!”徐徐玩耍时不小心在椅背上碰了头,他爷爷会拍打椅子几下,嘴里念念有词:“打你!打你!让你再磕我孙子。”这样哄孩子,当时比较奏效,孩子因为注意力转移了,哭两嗓子就会停止,但时间一长孩子就形成了一种习惯,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发脾气,就会使用武力,而不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比如跟小伙伴发生了矛盾,他就会采取武力来解决。有一天他表妹来我家玩,对他的玩具汽车产生了兴趣,伸手摸了摸,他抬手就给了人家一巴掌,嘴里喊:“我的车,不准你摸!”小表妹当即就吓哭了。在家里如此,在外面就更不用说了,经常为争玩具、抢座位等跟幼儿园小朋友发生冲突,他一般都会采取抢夺、骂人甚至打人或搞破坏等方式来“解决”,从来不会讲道理。记得有一次徐徐跟他奶奶下楼,要坐楼下商店门口的喜羊羊摇椅,有好几个小朋友在排队,摇椅上也正坐着一个小女孩。徐徐竟然走过去把那个小女孩往下拽,要人家下来让他坐。小女孩的妈妈又吃惊又生气,冲徐徐说:“你家大人呢,你咋这么霸道……”徐徐理都不理,回头跟奶奶“求援”:“让她下来,我要坐!”他奶奶竟护犊子,说:“哎呀,男孩子哪有不调皮的,你嚷嚷什么?”说完拉起孙子就走,边走边嘟囔,“咋能跟孩子一般见识呢?咱找别的摇椅坐去。”气得小女孩的妈妈在背后直说她不讲道理。

老人骄纵孩子,助长孩子的攻击,本来就够让人头疼的,偏偏孩子他爸也是个糊涂人,竟主张孩子以牙还牙、以暴制暴。他经常跟儿子讲,男子汉要有血性,不能受人欺负,谁抢你的东西,你就夺回来;谁打你,你就打他。我不止一次地说我老公,你这样教孩子不好,会怂恿孩子的攻击行为。我老公竟说我幼稚,还说现在谁还讲温良恭俭让那一套,未来社会竞争激烈,从小就要让孩子明白,面对欺凌要敢于出手,敢于还击,将来在社会上才能站得住脚。孩子他爸可不是光嘴上说说,有时遇上儿子跟小朋友打架,他不但不制止,还“煽风点火”、鼓劲加油,经常让“战争”升级。有一次儿子跟他小表弟干起来了,用积木和玩具小汽车互砸,我和妹妹急忙制止。我儿子竟双手叉腰对表弟大喊:“我忍你很久了!”然后抬手一指门外,“你给我滚!”过后我才弄清楚,他这是模仿动画片《猪猪侠》里的动作和台词。

我越来越觉得儿子这样下去不行,要是长大了习惯性地用拳头解决问题,那不是离暴力犯罪就不远了?经过和老公反复沟通,他最终认同了我的观点,同意矫正儿子的行为。后来有位有经验的家长给我支招,用“代币法”来慢慢改变儿子。我跟儿子约定,一天不欺负小朋友,就发给他一个笑脸贴画,3个笑脸可以换一个喜羊羊贴画,累计6个喜羊羊贴画就可以换一个小奖品。同时,我也做通了公公婆婆的工作,让他们配合我。

现在我儿子的性格已经温和多了,虽说还会跟小朋友发生肢体冲突,但明显没有过去那么频繁了。我的目标是,尽快帮儿子建立起正确的行为规范,教会他如何跟小伙伴交往。

矫正需讲究策略

(李教授,男,42岁,学前教育专家)

一般来说,孩子的攻击在两岁左右开始表现出来,在3~6岁会出现第一个高峰,10岁左右出现第二个高峰。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攻击时,切不可掉以轻心,一定要注意及时矫正,而矫正孩子的攻击,需讲究策略和技巧,我这里介绍几种矫正的方法供家长参考。

一是采用“冷处理”式的惩罚。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如果不及时制止和批评,就会强化孩子的攻击行为,因此有必要对孩子的攻击行为实施惩罚,这种惩罚必须是在说理的基础上进行,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惩罚他。但惩罚不能使用打骂等暴力手段,那样只会适得其反,无形之中给孩子传导了“暴力能够解决问题”的错误信息,使孩子脾气变得更加火爆,更易出现攻击。比较恰当的惩罚方式是“冷处理”,比如,在一段时间里,不去理睬孩子,故意冷落他,让他单独待在一个房间里思过、反省,认识到自己做错了事。再比如,取消孩子看动画片的时间,不让孩子玩喜欢的玩具,不带孩子去他喜欢的地方玩等,这些惩罚对孩子都比较有效,能帮助孩子抑制和修正攻击。

二是让孩子有情感体验。幼儿在心理发展水平上,正处在自我为中心阶段,还很少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比如,孩子会为了得到某种东西去攻击别人,但很少能体会到别人为此遭遇的痛苦,他还不具备成人所具有的将心比心、角色互换的移情能力。家长认识到这点后,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多一些情感体验,光讲道理,在情感上不能触动孩子,解决不了问题。例如,当孩子打了别人,就让他体验到疼的滋味,当然不能打他,让他通过挨打来体验,但是可以让他通过回忆摔倒、磕碰等疼痛来体验别人的不舒服,进而启发孩子,如果你被别人打了,你疼不疼?让孩子多一些角色互换的思考,培养起一种移情能力,有助于减少孩子的攻击。

三是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孩子很多时候和小朋友发生矛盾,动起手来,往往是缺少方法所致,不知道怎么去跟小朋友沟通,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愿望,急了就动手。为此,家长要多教给孩子一些社交方法,通过提高孩子的社交技能来减少攻击行为。比如,教给孩子,想参加同伴的游戏时,学会采用礼貌的请求用语:“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再比如,教孩子玩玩具时的一些方法,如当玩具数量不够时,可以采取“你先玩,我后玩”的方式,从而博得同伴的好感;一个玩具如果别人在玩,你也想玩,可以和别人商量:“咱们轮流玩吧,你玩一会儿给我,我玩一会儿再给你。”通过这些具体的指点,帮助孩子减少与同伴交往中的冲突。还有,可以启发孩子“扩散思维”,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如果你的孩子因为抢玩具推倒了别的小朋友,家长就可以帮助孩子思考,有没有不推人就能得到玩具的办法,孩子可能会回答:“妈妈给我买一个。”“再找其他有玩具的小朋友玩。”“我们比谁跑得快,谁快谁先玩。”“我们可以一起玩。”……家长启发孩子开动脑筋,多想几种答案,一方面锻炼孩子的思维,另一方面,也让孩子知道,解决争端并不是只有“攻击”一种方法,还有很多方法可以采用。

总之,只要方法得当,孩子的攻击就会逐渐减少并最终消除。

上一篇:职场受挫激愤做“吧托”,“学生哥”短信唤醒迷... 下一篇:受伤的电子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