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教材之人文性 扬思想境界之波

时间:2022-07-04 02:37:35

掘教材之人文性 扬思想境界之波

摘要: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体例打破传统高中语文教材范式,新颖得以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为选材和编排的宗旨,凸显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加强对教材人文性有效挖掘和利用,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达成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和能力。

关键词:苏教版教材 高中语文 工具性 人文性 思想境界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66-01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精神、思想和追求的境界受到物质的干扰、诱惑;而高中时代是一个人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形成的关键时期;突出高中生审美能力、道德修养的培养,才能是他们成为合格的未来建设者。因此,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健康人格、个性发展、全面提升思想境界意义重大。

1 重视教材人文特点,明确教材人文思想挖掘侧重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具有很强的创新色彩,是对新课程改革思想的有效落实。该教材虽然还是以专题的形式组织选材,但是每一个专题都是围绕着统一的人文内涵而编制的。如此,使得人文性的三个表现: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得以充分凸显。

如苏教必修五的四个专题:“科学之光”针对这人与自然的层面,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追问科学的意义;“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给我展示了人性、人情之美,使学生对亲情、爱情、友情有了深刻的审美体验,无疑提高着他们的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感受能力和思考意识。而“直面人生”“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两专题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让他们具有勇往直前、直面人生、正视苦难的力量与信心;在问题探讨中对人文性的认识更深刻,受益更丰厚。于是,这样的教材多维提高着学生对人生意义、价值理念、道德素养,使得学生的人生境界能够高远,也使语文学习更加人文、自由而广阔。

2 加强人文工具联系,人文挖掘推进语文素养提高

我们的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学科,经典的范文不仅具有着浓郁的人文色彩,还具有着很高的文学品味和学习借鉴的价值。因此,我们的人文学习不能脱离对教材语言美、结构美和艺术美的学习和把握。

如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精选了不同时代的诗歌与散文,对它们吟咏,能从富有青春气息的字里行间、艺术表达中获得思想与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会思考自己的未来、自己的人生以及生命的价值。如《沁园春・长沙》学习,我们要引导学生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从而把握作者形象,感受青年时代的业已具有的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因而,学会鉴赏品读诗歌,对诗歌中的一些重要词语理解和把握,掌握诗歌的鉴赏与评价的方法:如氛围的营造效果,抒情方式、诗歌中表现手法的体会掌握,在色彩的对比、动静的结合、视角的变化等手法中感受秋天的景物、动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竞自由”特质;从而在借景抒情、直抒胸臆中感受作者抒写出的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怀和豪情壮志。同时,也能提高学生景物描写和真情实感表达的能力。

3 激发学习的兴趣,突出人文积淀提升思想境界

重视教材人文的挖掘、学习与探讨,能够对身心渐趋成熟的高中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思想品质、人生境界的形成铺路奠基。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人文性的宣扬,调动他们美好的情感,不断激发、丰富他们的情感心灵,使得他们能够不断的修正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人文审美观点,从而对自己的人生、发展进行正确规划。

3.1重视情感激发,突出人文感受

苏教版教材重视选材的人文性,而所学课文的文学价值同样也是不可忽视的,就苏教版的必修、选修教材来看,都具有着很强的文学艺术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作品的整体感知,语言知识与写作技法的学习,使得人文挖掘更实在、更深刻。

现实是学生学习压力大,语文学习能力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达成的;而网络、快餐文化、低俗读物对学生也极具诱惑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让他们爱上语文,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如《长亭送别》这一元曲学习,虽然该内容是比较简单的,但是诗歌的语言让学生缺少较浓厚的阅读兴趣。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观看《泰坦尼克》的剪辑,听《爱无止境》,让学生谈谈对爱情的看法;从而让学生对真挚爱情形成不关乎金钱、无碍于地位的认识。然后引入《西厢记》的学习,通过对梗概的品读,感受崔莺莺为爱情大无畏的抗争。如此,学生就会生出学习的热情和对人物命运、情感探寻的兴趣。这样,学生能够对这篇课文中的人物性格和品质有所认识,在反封建婚姻的主题学习中,获得人文底蕴的丰厚。

3.2加强合作探讨,推进人文吸收

激发学生对经典课文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发现作品的人性、人文美;还需要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让他们对作品中的人文思想进行深入的探究,从而使自己的感悟更深。如古人有“读《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的说法。那么,我们在这一课文学习时候,肯定没有学生哭泣的。那么,古人这样的说法是否就没有道理了呢?我们可以在疏通字词,大致理解文章内容之后,让学生思考这一观点的用意,思考如何在课文中找到能够令人落泪的原因。这样,学生可以对课文的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对传统的孝道有所认识,学生在李密的身世的讨论中,对“夙遭闵凶”有清晰的认识;知人论世,联系背景,对当时在白色恐怖笼罩下进退两难的中毅然选择先“尽孝后尽忠”感同身受;这样,不仅对“不哭者不孝”能够准确理解,更能使得思想境界得到提高。

总之,针对苏教版高中语文重视人文性的这一教材特点,我们要将人文性与工具性很好的结合起来,点燃学生兴趣的挖掘教材人文底蕴,推进学生对人文的感悟、思考,从而使他们获得人文熏陶和感染,获得人文素养、思想境界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静.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彰显之法[J].现代语文,2013(10).

[3]赵莉莉. 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整合[J].中学教学参考,2013(25).

上一篇:试论新课程改革与高中历史教学 下一篇:简谈初中英语教学“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