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共青团学风建设活动体系构建

时间:2022-07-04 02:04:41

高校共青团学风建设活动体系构建

摘 要:加强学风建设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高校共青团工作与学风建设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当前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新形势、新情况、新挑战,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如何构建共青团学风建设活动体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学风建设 共青团 活动

学风建设是贯穿于教育改革与深化进程中的一个永恒主题。现阶段的本科生多为90后,他们不喜欢受传统束缚,追求新鲜、独特的个性对学风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专业课的学习便显得尤为重要。而高校共青团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是沟通学校和团员青年之间重要的桥梁和纽带,共青团活动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学生团组织活动与学风建设资源的整合研究,将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活动融入到学风建设工作中,使学生在兴趣中学、在兴趣中练,成为学风建设的有利抓手。[1]

一、现有学风建设活动存在的问题

1.活动形式单一

目前的学风建设活动多集中于被动的听讲座、报告等,长期以来这种传统的说教方式,造成了单向灌输的多, 学生主动学习的少,难以调动起学生真正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学生即便到场参加,也使得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效果很不理想。最终,学生获得的仅仅是“被告知”的知识,“学”与“用”被割裂开来。[2]

2.活动效果不佳

当前许多学风建设类的活动以座谈会、交流会等形式开展,诚然,这种活动极大的促进了不同年级学生间的交流,是一种朋辈教育形式的体现。但这些活动往往在低年级学生中的影响效果相对较好,而高年级学生更加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些往往不是经验交流会所能赋予的。因此,这种活动在高年级学生中的作用是很微弱的。

二、共青团活动对高校学风建设的作用

学风建设是指高校根据学风状况和目标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对在校学生治学精神的培养活动。共青团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推动者,对学风建设的作用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高校共青团与学风建设的培养目标是统一的,两者都是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培养高质量的人才。[3]

其次,高校共青团与学风建设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共青团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而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首要问题是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这点也正是学风建设中最核心的本质和内涵问题,它直接反映了人的理想志向、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

最后,高校共青团是做好学风建设的有力抓手。共青团在联系学生、团结学生上具有先天的优势,共青团组织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是巨大的,它是高校优良学风建设的坚实后盾。将学风建设与共青团组织育人的功能相结合,能够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作用,有利于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扎实稳固推进高校的服务育人工作,对于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理论、实践研究,促进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4]

三、高校共青团学风建设活动体系构建

实践能力是理工类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作为一名高年级学生,科学规范的实验报告撰写技能、查阅文献的能力、实验动手能力等都是必备的基本功和看家本领。通过共青团组织搭建平台,打造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帮助学生激发对实验操作的兴趣,提升学生实验技能水平、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以开展经验交流会为依托,分享学习经验,提升科学素养。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拟开展创新实验经验分享沙龙,邀请在创新性实验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分别介绍项目萌生、团队组建、导师联系、文献检索、实验操作、等方面的经验与体会,生动讲述实验过程中遭遇挫折、克服困难、辛勤付出与收获成功的故事,将趣味性融入到学术交流中,帮助学生加深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认识,提高他们参与科研的热情。[5]

2.以捕捉实验之美为途径,培养学生实验兴趣,促进实验质量的提高。

理工类学生的学习生涯贯穿了大量实验操作,很多研究成果是在实验室中产生的。“最美实验瞬间”照片征集大赛面向全校同学征集作品,通过人人、微博等新媒体媒介并征集学生投票,将得票数最多的几幅作品做成展板展示在常用实验室外,让同学们在休息之时感受实验中的美好瞬间;倡导大家在努力学习、认真实验之余,陶冶情操、提高素质,享受实验之美,促进实验质量的提高。

3.以巩固实验技能为抓手,培养严谨学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通过组织大学生实验技能大赛,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经过理论笔试和实际操作等环节,从中选拔优异学生,参加每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实验技能大赛;配合推出双语实验报告大赛,强化实验报告撰写技能,提高学生科研素质,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赛后,专门组织召开实验能力大赛经验分享会,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实验过程,做到赛后有收获、有提高。邀请相关专家、教授以比赛内容为例,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讲述怎样高质量完成实验的各个环节、如何撰写双语实验报告等问题,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以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4.以服务社会民众为平台,践行社会责任,播撒关爱情怀。

志愿服务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是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的现实途径。理工类学生的专业特长一般更容易落实,他们可以运用班级团日活动、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等形式,走出校门、走入社会,以各自特有的方法和形式为民众服务,用自身专业知识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实质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艳.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1(12).

[2] 崔健. 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20.

[3] 杨志群. 高校共青团在促进学风建设中的路径探讨[J].大学教育,2013(7).

[4] 杨金铭. 论高校共青团工作在学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8):2.

[5] 任丽红,张金体,夏艳.高校学风建设活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北京教育,2013(7).

上一篇:西安高校朋辈对新生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谈我国高校营销战略的目标市场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