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以来杨亿研究综述

时间:2022-07-04 01:34:45

二十世纪以来杨亿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朱长英(1975-),女,山东德州人,山东财经大学文学院讲师,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济南,250014。二十世纪以来杨亿研究综述朱长英摘要:杨亿,宋真宗一朝的文坛领袖,西昆派的领军人物。二十世纪以前学界涉及杨亿的研究非常少,多为评点式的散论。二十世纪以后,杨亿开始引起学界关注,年谱的整理、作品的笺注和辑佚、诗歌散文的微观研究等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综观杨亿研究,还存在着视野过窄、深度不够的研究缺憾有待来者。

关键词:二十世纪杨亿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4-7387(2012)01-0174-05杨亿(974-1020),字大年,建州浦城人(今福建境内),是宋初著名文学流派西昆派的殿军。生于宋太祖朝,历仕太宗、真宗二朝,是真宗一朝的文坛盟主和重要馆职词臣,参与编修《太宗实录》、《册府元龟》等国家典籍,有着卓绝的文学史学才华。杨亿生前有名于当世,死后被争论千载,千载而下的争论点集中在西昆体诗歌上,同朝中人张方平《题杨大年集后》称其诗“典纯追古雅,雅正和《周南》”;而石介《怪说》则批评其“淫巧侈丽,浮华纂组,锼圣人之经,破碎圣人之言,离析圣人之意,蠹伤圣人之道”。同样的风格引来如此判然的评价,一己的偏执是很明显的,而且这种偏执已经远离了文学评价的范畴。这种偏执在宋代以后的研究中也依然存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对杨亿的评价如同坐了趟过山车:从最初的被重视被部分肯定到被完全否定再到被肯定。

不管对杨亿的评价是高是低,不脱离西昆体诗歌展开评价是其共性。正因为如此,一般文学史都是以“杨亿,北宋初文臣,西昆体代表作家,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派,是北宋文学集团中影响较大的一个”的模式来介绍杨亿的,这代表了学界对杨亿较为普遍的印象,好像没有什么不妥。因为在北宋初期的文学研究中,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西昆派(西昆体)成为一个研究重点,杨亿作为西昆体的领军人物,自然成为一个研究重点,而人们对于杨亿的认识也就往往局限在他是西昆派的领军人物上。但就杨亿现存作品看来,《西昆酬唱集》中75首诗仅仅是他文学创作中很少的一部分,即使仅就诗歌一体而言,《武夷新集》400首左右的诗歌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领域。

一、年谱资料

这是杨亿研究中最为基本的工作,是进一步展开对作家作品研究的基础。今天能见到的最早成果是郑再时完成于1944年的《西昆唱和诗人年谱》[1],附录在齐鲁书社1986稿本影印的《西昆酬唱集笺注》后。此谱虽为群谱,重在据《宋史》按系年编排西昆诗人的行事,但关于杨亿的部分还是相对较详细的,草创之功不可没,缺憾在于参照唐宋资料笔记不够全面;1971年台湾大学油印本施隆民《杨亿年谱》现在已经很难见到;1983年陈植锷先生《西昆酬唱诗人生卒年考》[2]对杨亿等众作者的生卒年做了详细的考订;曾枣庄先生《〈西昆酬唱集〉诗人年谱简编》[3]订正了郑再时年谱的疏漏之处,有所拓展,但年谱仍然限于群谱,杨亿的生平事迹也仅限于大体轮廓;2002年李一飞《杨亿年谱》[4]面世,该书不仅对杨亿本人生平事迹和交游情况进行了详细考证,对作品进行了编年,而且每年谱文之后附本年大事,勾勒出宋初半个世纪政坛、文坛、科举、书籍编刻等大致情况,使《年谱》具有一种宽阔纵深的学术视野,为杨亿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很大便利。但限于资料,该年谱对杨亿在大中祥符二年后的文学活动记载较少,更多的是对杨亿佛门交游信息的记录,这是引为遗憾且有待来者的事情。

关于杨亿生平的研究论文有吴宁《杨亿的政治风骨》(华夏文化,2002.1)、赵治中《杨亿在处州任上》(丽水师专学报,2001.1)、潘立禹《杨亿的秘书生涯》(秘书之友,1990.6.30)、冯国栋、车轩《杨亿佛门交游考》(宗教学研究,2007.6.15)以及郑州大学田景丽的硕士论文《杨亿生平与交游探究》。综合年谱和论文来看,他们都关注并着意分析了杨亿的政绩、交游尤其是可贵的政治品格。此外,杨亿生平研究中尚有几点特殊的地方值得注意,其一是在宋初重北轻南的政治格局中,作为南人的杨亿却与北方文臣如寇、王旦、王曾等人走得很近;其二是他与真宗的关系颇为微妙,值得辨析,同时可借此考量杨亿的政治品格;其三,杨亿的文学交游非常广泛,应全面排查,如从他与叔祖杨徽之的关系,他与文学前辈如王禹的关系,与文学同辈如宋绶等的交游,对门人及后学如刘筠、郑戬、黄鉴等的关系,都需作进一步的论证。

二、作品整理

主要限于杨亿文学作品的编辑、校笺工作。杨亿存世作品有《西昆酬唱集》诗75首,《武夷新集》诗歌五卷、散文十五卷以及少量佚作。

关于《西昆酬唱集》的整理工作。目前能够看到的最早成果是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清代康熙周桢、王图炜合注本《西昆酬唱集》;完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1986年出版的郑再时的《西昆酬唱集笺注》包括了“西昆酬唱集著录”、“西昆酬唱集谈薮”、“西昆唱和诗人姓氏”、“西昆唱和诗人年谱”及“西昆酬唱集笺注”等五方面重要的研究内容,是一部深入研究《西昆集》的专著,代表了解放前西昆研究的最高水平;2001年王仲荦先生的《西昆酬唱集注》[5]出版,对具体诗歌的注释详尽,是相较郑笺注本单纯的注本。以上几个《西昆集》注本,是杨亿《西昆酬唱集》诗歌研究可参照的最为基本的材料。四川大学祝尚书先生《宋人总集叙录》[6]中对《西昆酬唱集》的版本源流有详细考述,且附有序跋七篇,也是这方面可资参考的材料。

关于《武夷新集》的整理工作。宋代赵希弁《读书附志》言《武夷新集》共计575篇;《四库全书》本《武夷新集》共载诗文635篇;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武夷新集》点校本共载诗文663篇(含逸诗文25篇),该本以清梁章钜、祝昌泰校勘的留香室刊本为底本,以《四库全书》本校改补正缺文和错讹,附录部分有《宋史》本传以及从多种典籍中辑录的“杨亿轶事”和梁章钜《南浦诗话》中有关杨亿的诗话。由此可见《武夷新集》的整理工作远没有《西昆酬唱集》简单。目前《武夷新集》中诗文的篇数尚存在很多疑问和说法,而且至今尚无一部《武夷新集》的笺注本面世。祝尚书先生在《宋人别集叙录》中对《武夷新集》的版本源流有详细考述,指出“若专门整理《武夷新集》,不仅需求‘全’,尤需辨‘伪’,即剔除原非此集之诗文(其他佚诗文另辑,不能凡杨亿作品皆补入)”,为杨亿作品今后的整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单就诗歌而言,《全宋诗》[7]第三册是目前收录杨亿诗歌最为完备者,其中卷115至卷119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武夷新集》为底本,校以明刻本《杨大年先生武夷新集》、清法式善编《宋元人诗集・武夷新集》、存素堂抄本、清抄本《杨大年先生武夷新集》、清嘉庆十六年祝昌泰留香室刻本《宋杨文公武夷新集》。卷120-121以《四部丛刊》影印明代嘉靖年间玩珠堂刻《西昆酬唱集》为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所收本和清康熙周桢、王图炜合注本。另外还从《宋文鉴》等书中辑得集外诗编为第122卷。

单就文章而言,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曾枣庄、刘琳主编的《全宋文》[8]收录杨亿“散文、骈文和诗词以外之韵文”共计311篇,在目前比较完备。

在杨亿作品的辑佚工作上用力最勤的是香港大学中文系许振兴教授,其《辑校本〈杨文公谈苑〉商榷》(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330)、《辨〈宋文鉴〉的一首杨亿佚诗》(文学遗产,19885)、《杨亿佚诗辑录》(文学遗产,19901)、《杨亿佚文辑校商榷》(古籍整理学刊,19944)都可见其功力;此外还有谢先模《杨亿佚文〈南津桥记〉考》(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7101)一文,对于杨亿诗文的辨伪存真也起了很好的示范效果。

三、研究专著和论文

到目前为止,尚无一部杨亿研究专著,仅有相关硕士论文三篇:湖南师范大学2004届刘彦《西昆之首,时文之冠――杨亿骈文研究》、郑州大学2007届田景丽《杨亿生平与交游探究》、福建师范大学2010届丁仁武《杨亿诗歌研究》。 基于杨亿诗歌研究局限于西昆一体一派的趋向,下面我们把杨亿的西昆体诗歌研究单独列出来,与杨亿诗歌的整体研究并列,以便对这种研究态势认识得更加清晰。

1关于杨亿诗歌的整体研究工作。

关于杨亿诗学思想的研究。曾枣庄《西昆派的文论主张――读杨亿〈夷新集〉》(四川大学学报,1993829)以《武夷新集》为切入点全面总结杨亿的文学观点,对我们深入全面了解杨亿文艺思想起了指引作用。傅蓉蓉《论杨亿与王禹诗学思想之离合及西昆体之诞生》(中国韵文学刊,20012)认为杨亿在政治个性和重视诗歌政教作用方面与王禹颇多相似之处,在重视学问与讲究辞采方面又有明显突破。鲁茜《论杨亿的诗歌美学理想――兼论西昆体被误读之原因》(宁夏大学学报,20042)总结其“风雅并举”、“雅正深邃”的诗歌美学理想。香港大学冯志弘《〈册府元龟〉论韩愈条议述――兼论杨亿的“颂美”文学观》(文学前沿,2006115)总结杨亿顺应真宗盛世的“颂美文学观”及其对于诗新的价值。

关于杨亿诗歌特点的整体研究。所谓“整体研究”即突破西昆一体的诗歌研究视野,以更为丰富的诗歌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力求对杨亿诗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一方面的成果相对西昆研究要少很多。黄景容《评杨亿的诗》(福建论坛,19823)认为杨亿诗歌“内容丰富,感情健康,甚至富有人民性,富有爱国精神”。张明华《从武夷集到西昆集――西昆体形成期与成熟期作品比较》(文学遗产,20024)、田景丽《杨亿身世及其对作品的影响》(平原大学学报,20073)、《论杨亿文学作品风格的演变》(新乡学院学报,20081)三篇文章则以动态的眼光看到了杨亿诗歌风格的前后变化,张文认为《武夷集》、《西昆集》分别代表了西昆体诗歌的形成和成熟,从前者到后者, 表明西昆体发展中的两种趋势。田文看到其作品由前期的终身立朝之志、爱国忧民之心到后期的唱和酬答、借古讽今的变化。王韫佳《王禹、杨亿诗用韵考》(古汉语研究,1992930)总结分析杨亿诗歌用韵的特点。此外邱文彬《宋初文学家杨亿与武夷山》(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61)、徐心希《北宋闽北著名学者杨亿与大型类书〈册府元龟〉的编修》(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81)则从地域文化、史书编纂等超出于文学领域的相邻学科视角为杨亿研究拓展了思路。

2关于杨亿的西昆体诗歌研究。

这方面的专著有曾枣庄《论西昆体》、周益忠《西昆研究论集》、张明华《西昆体研究》、段莉萍《后期“西昆派”研究》、傅蓉蓉《西昆体与宋型诗建构》,另外还有西北师范大学许琰《〈西昆酬唱集〉研究》等博士论文数篇。此外,前面“作品整理”部分有关《西昆酬唱集》的笺注成果也应算入此处。这些数量可观的专著比之杨亿研究的专著空白而言,真可谓硕果累累。

这方面的论文数量远远多于杨亿诗歌研究的成果。择其要者辑录如下:

作者、版本及体例研究:曾枣庄《〈西昆〉十题》(《国学研究》第四卷,北大出版社1997年版)对《西昆酬唱集》的版本和历代刊刻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考察;祝尚书《〈西昆酬唱集〉二考》(文献,20011)对作者数及作品数进行了新考证;陈植锷《西昆酬唱诗人生卒年考》则对西昆酬唱诗人的生卒年进行了详细的考订;曾枣庄《论〈西昆酬唱集〉的编年》(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31028)对《西昆酬唱集》的编写体例进行了考证分析。

发生学研究:探析西昆体发生的原因是西昆体研究的一个重点。在梳理西昆体盛衰轨迹的同时深入探析其成因:科举制度原因、时代风会原因、文学发展自身原因等展示了研究者努力的方向。这方面的论文有秦寰明《西昆体的盛衰与宋初诗风的演进》(南京师大学报,19891)、田耕宇《论西昆诗盛衰因由》(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4120)、张鸣《从“白体”到“西昆体”――兼考杨亿倡导西昆体诗风的动机》(《国学研究》第三卷)、张明华《北宋进士科举考试与西昆体的兴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830)、冯伟《北宋初期科举文化与西昆体》(中国韵文学刊,2007615)、赫广霖《论西昆体盛衰与北宋科举制变迁的渊源》(社会科学辑刊,2007715)、段莉萍《对“西昆体”之名的辨误及西昆体产生原因再探析》(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215)、许琰《西昆酬唱集》编选原因探究(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815)等。

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研究:曾枣庄《〈西昆酬唱集序〉的思想倾向》(《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二辑)、段莉萍《对〈西昆酬唱集〉中杨亿诗思想价值的再评价》(乐山师院学报,2006630)等文对杨亿西昆诗歌的思想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反驳了杨亿诗歌缺乏思想价值的片面观点;储泰松《〈西昆酬唱集〉的格律特征》(中国韵文学刊,2005625)则偏重于艺术形式特点的分析。

价值研究:杨旭辉《西昆体的形成及其对宋代诗风的开创意义》(吴中学刊,19950215)、张明华《西昆体与欧王苏黄》(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1015)、张小燕、刘德清《出入西昆 走近宋调――浅谈欧阳修早期诗歌创作》(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430)、田甘《欧阳修肯定西昆体及其意义》(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9420)、傅蓉蓉《论西昆体对义山体的渐变及其诗学价值估定――以咏史诗为例》(湖南社会科学,20091128)、王丽珍《论“西昆诗”的进步地位》(青海师专学报,2009710)、白贵、高献红《西昆体诗之传播与接受》(河北大学学报,2009625)、慈波《〈西昆酬唱集〉与宋诗演进》(浙江学刊,2010115)等文章都能够看到西昆体在唐音向宋调转变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价值。在今后研究中,这条线索是否可以再往前推至中唐,从而与“中唐乃诗歌转变的关键期”这一论断吻合?有待研究。

此外,还有整体性评述西昆体的论文,杨牧之《〈西昆酬唱集〉刍议》(读书,19824)、朱大刚《读〈六一诗话〉评西昆诗》(华东师大学报,19833)、肖瑞峰《重评〈西昆酬唱集〉中杨亿的诗》(文学遗产,19841)、金启华《西昆体评价》(齐鲁学刊,19853)、滕振国《浅论西昆体》(江西大学学报,19871)、张展《“西昆体”浅谈》(文史知识,19885)、莫砺锋《西昆诗派》(古典文学知识,19894)、吴小如《“西昆体”评议》(文学评论,19905)、曾枣庄《怎样读〈西昆酬唱集〉》(古典文学知识,19962)、方智范《杨亿及西昆体再认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6)、梁永青、吴长庚《西昆体再认识》(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828)等为西昆体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3关于杨亿散文的研究工作。

整体看来,对杨亿散文的研究力度要远远小于对诗歌的研究,甚至诗歌与散文研究之间失衡的程度要远远大于诗歌内部《西昆》和《武夷》研究的失衡程度。就笔者目前掌握的材料,关于杨亿散文的专门研究只有湖南师范大学刘彦的一篇硕士论文《西昆之首,时文之冠――杨亿骈文研究》,其他往往是研究杨亿诗歌或生平时捡拾出《武夷新集》中的相关散文作为论据而已,并无研究之意。另外就是仅有个别文学史提到其大略情况,如郭预衡在《中国散文史》中提出“对于杨亿其人其文,颇有值得具体分析之处。”谢无量在《中国大文学史》中认为:“杨刘之重于当时者,不仅在诗,其制奏刀笔之属,亦为后进所效,虽沿骈俪之词,在宋四六中,尚是偶有清警之句者。”都是点到为止,没有展开论述。可见杨亿散文研究是其诗文研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四、杨亿研究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杨亿研究整体上存在着研究视野过窄、研究深度不够的缺憾,这说明杨亿研究工作还没有真正铺开和深入。

就杨亿研究的视野来看,杨亿的创作有诗词文赋等多种文学样式,其文学风格非西昆一体所能涵纳,清代梁章矩说:“昆体,特文公之一格,《武夷新集》具在,未尝尽如《西昆》”(祖之望《西昆酬唱集跋》引),所见亦如此。相对于《武夷新集》600篇左右的诗文数量而言,仅仅局限于对《西昆酬唱集》中75首杨亿诗作的研究怎么能还原杨亿文学创作的全貌呢?何况杨亿不仅擅长诗文创作,还精于史学、晚年常礼佛,在政治上有着独立于皇权之外的政治品格,已经初步展示出宋代文人集学者、名臣于一身的复合型特点。四川大学曾枣庄教授《西昆派的文论主张――读杨亿〈武夷新集〉》(四川大学学报,1993年)、张明华先生《从〈武夷集〉到〈西昆集〉》(文学遗产,2002年)让我们看到了视野开拓的希望,但是这仅仅是起步,相对于300篇左右的西昆专论而言,杨亿研究的片面性特点还是比较突出的。还有杨亿研究中最为基础的笺注工作失衡的现象也需要提及:《西昆酬唱集》的笺注本有清代康熙周桢、王图炜合注本、郑再时笺注本、王仲荦笺注本这三个本子,为研究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武夷新集》目前尚无笺注本,而且仅仅是《武夷新集》中诗文的篇数至今也存在575、637乃至于663篇的多种说法,可见《武夷新集》的整理和笺注工作还是阻碍杨亿研究深入的瓶颈,需要有人下大力气才行。另外八卷本《杨文公谈苑》虽非杨亿亲自主笔,但出于其口述的这本杂谈也是我们了解杨亿文学观、创作观的一个窗口,作用不可小觑。

就杨亿研究的深度来看,抛开西昆体研究,对杨亿其人其文甚至其才学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前面提及的刘彦《西昆之首,时文之冠――杨亿骈文研究》、田景丽《杨亿生平与交游探究》、丁仁武《杨亿诗歌研究》是目前仅有的3篇论文。刘文系统探讨杨亿骈文创作的文化背景,分析其思想内容、艺术特征并评价其文学史地位;丁文对杨亿现存诗歌佚作、数量进行了考辨,从分类和诗法两个方面展开研究;田文把杨亿一生分为两期,对前后期的生平及诗文创作做了梳理和评价,并重点考查了杨亿与王禹、寇准、王旦、丁谓、王钦若五人的交游状况,三篇文章在不同的维度上为杨亿研究打开了窗口,是十分可喜的现象。刘文和丁文属于杨亿诗文的微观研究,深度上尚需更进一步;田文属于杨亿生平交游的宏观研究,大概是篇幅所限,与杨亿同修《太宗实录》的钱若水、与杨亿一起唱和的刘筠、钱惟演、与杨亿关系微妙的真宗皇帝以及僧侣遵式、雄道人等重要人物没有涉及。同时该文没有把杨亿所处时代大环境与个人生平作很好的结合,未免遗憾。综合三篇文章来看,杨亿的宏观研究思路不够开阔、微观研究尚需进一步挖掘,而且这两个方面不应该割裂开来。

基于这一研究现状,学界若能把杨亿的身世生平、性格志趣、交游考证、作品考证、文学风格等与宋初特定的时代环境结合起来做一视野开阔又内容翔实的研究,并由此促生一部杨亿研究的专著问世,则可谓宋代文学研究的一大幸事了。

参考文献:

[1]郑再时:《西昆酬唱集笺注》,齐鲁书社影印本1986年版。

[2]陈植锷:《西昆酬唱诗人生卒年考》,《文史》第21辑1983年版。

[3]曾枣庄:《西昆酬唱集诗人年谱简编》,《北宋文学家年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

[4]李一飞:《杨亿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5]王仲荦:《西昆酬唱集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6]祝尚书:《宋人总集序录》,中华书局2004年版。

[7]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998年版。

[8]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巴蜀书社1988年-1991年版。

上一篇:《周易大象解》注释(续三) 下一篇:国际河流共享性的法律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