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品格培养的氛围支撑

时间:2022-07-04 11:59:25

诚信品格培养的氛围支撑

摘 要 现实中的诚信教育往往停留在对诚信内容的灌输和倡导上,却缺乏诚信氛围的支撑,这成为学生诚信品格培养实效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需要完善诚信制度,让诚信美德拥有安全的“居所”;需要增进师生互动交往与辨析,营造富有感染力的诚信之“家”;需要通过培养自律意识与践行诚信的能力,让师生成为诚信之人。

关 键 词 诚信品格;诚信氛围;制度;交往;自律

作者简介 鞠玉翠,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教授,博士

美国心理学家和道德哲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在许多情况下,道德教育的最好方法是努力改进个人做出道德决定时的道德气氛。”[1]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托马斯?里克纳也同样认为:“我们希望学生成为这样一种人,即使他们为堕落的道德文化所围困时,也会做正当的事情。但是,在一个诚实、正派和关心的道德环境下,培养那种品质更为容易。”[2]现实中的诚信教育往往停留在对诚信内容的灌输和倡导上,却缺乏诚信氛围的支撑,让学生觉得虚伪不实,反倒为学生树立了伪善的榜样,这可能是诚信教育失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因如此,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是诚信教育的应有之义,是培养学生诚信品格的重要方式。

一、制度规约,让诚信有其“屋”

人类经验和既有研究表明,缺乏制度规约的诚信是极其脆弱的,内在美德的脆弱性需要外在的规则提供保障和支撑。诚信制度建设是诚信氛围营造的“基础设施”,是保护诚信美德,让它免受凄风苦雨的“房子”;而跨出诚信之屋的不诚信者则要受到相应的惩处。诚信制度不完善、不合理,就好像“房子”无法遮风挡雨,便随时可能倒下伤害规矩地守在房中的诚信者,而逃出诚信之屋的不诚信者反倒安然无恙,于是诚信美德失去了住所,失去了基本的保障。

与我国社会整体诚信制度不完善的状况相应,学校中也缺乏完善的诚信制度。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完善诚信体系,建立、完善诚信信息系统以及惩罚机制。学校中现有的考试制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渗透着一些诚信的内容,但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也缺乏比较严格的惩处措施,难以落实到日常行为中。诚信制度作为普遍性的规则,对学校中的全体成员都有制约作用,管理者也不能例外。管理者、弄虚作假、朝令夕改、言行不一、形式主义是对诚信规则的严重侵犯,是对诚信之屋的践踏。诚信制度也要约束和规范教师的行为,如杜绝教师在公开课中的作假行为,杜绝考试中教师纵容的舞弊行为。

当前某些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检查制度中尚有一些不合理因素,如重视可编码的结果(如分数、获奖数、排名、汇报材料等),而对于难以编码的学生道德发展等方面以及达成结果的漫长过程比较忽视,表现出一定的急功近利和形式主义色彩。这就好像一座大厦的主体框架存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每个单元房——学校诚信制度的建设,对于营造学校诚信氛围起了负面的作用。应当紧紧围绕学校教育的核心使命“学生真实健康的发展”来反省和改造相应的制度,不断完善诚信之屋。

二、交往辨析,让诚信有其“家”

诚信制度提供了保障诚信美德,保护诚信者的“房子”。要让“房子”变成温暖的“家”,让诚信氛围浓郁、活跃,就需要有家人之间的真切交流与互动。学校教育要致力于推动从规则到美德的转化,学校成员的交往是核心载体。

《傅子》有言:“故人君以信训其臣,则臣以信忠其君;父以信诲其子,则子以信孝其父。”[3]那么,在师生交往中,“教师以信诲其生,则生以信敬其师”。这要求教师忠于职守,处处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共同保持物理环境整洁、有序、安全,是教师的日常工作,而不是为应付检查去突击形成一尘不染;教师把每堂课都当成公开课一样去打磨、提升,把每堂公开课都当成家常课一样“去虚取实”,真正为学生发展服务,这本身就体现了最质朴和本真的诚信精神。当然,为了突出诚信氛围,日常生活中,师生可以共同参与学校和班级环境布置,张贴学生书写的有关诚信的书法作品;黑板报经常甚至定期出现以“诚信”为主题的内容,材料可以由教师和全体学生轮流提供。这样的师生交往会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诚信的价值。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勤于观察和思考,善于感悟诚信情境,共同检视学校中各种不诚信表现,分析讨论其影响因素和发生机制并寻求解决之道。[4]在真实的人际交往中感知和应对诚信情境,才能让师生对诚信产生切身的积极体验,感受家的安全和温馨,也增强了建设诚信家园的责任。其实,学生生活中遇到的真实诚信情境很多。他们可能跟从他人的诚信行为而做出跟从性承诺或失信。这可以用“别人对我(不)讲信用,我对他也(不)讲信用”的句式来概括。学生也可能主动采取诚信的做法,以换取他人的诚信、友谊或互利关系。即便小学低年级学生也会说:“他们不借给我东西(不讲信用),我就借给他东西(我讲信用)。他们才会借给我东西。”[5]经过师生的交流辨析和教育者的鼓励与榜样作用,可以期待,学生的主动诚信行为会增加,而失信或盲目跟从行为将减少。

三、自律践行,成就诚信之人

人的诚信行为离不开他律与自律的共同制约。当一个人自律意识与能力发展起来的时候,“做人坦荡,不受良心谴责”的内在力量成为有力的制约,自觉不去追求与自己付出不符的收益,诚信行为才能趋于稳定,较少受不良环境的侵扰。

诚信要求慎言笃行、知行并进。慎言笃行的道德要求包含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内容。知行并进则要求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相互促进、并行发展。这要求人们对所认识和掌握的道德理论与道德规范要自觉地付诸行动,忠实虔诚地坚持实行,而不要只在口头上夸夸其谈。这样的做法注重道德实践,要求人们自觉地将人的认知上升到道德实践阶段。[6]而这个自我道德修养的过程本身就是在历练诚信的品格。

同情心以及建立在同情心基础上的义务感和道德良知在自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想到“我”的作弊行为会使得整个学校蒙羞,会伤害那些没有作弊的人,甚至伤害整个教育系统,“我”就要诚实地对待自己的学习。正是这些通过同情作用所产生的内心“不安”构成强有力的内在约束,有效而持久地阻止人们做那些不诚信的事情,甚至在没有外部监督的情况下也一样。[7]同样,因诚信而产生的自豪感、踏实感,因不诚信而产生的内疚感、羞愧感等情感体验,也是诚信自律的重要维护力量。

上一篇:抚慰孩子脆弱的心灵 下一篇:尽精微以致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