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施工企业效益下降的原因

时间:2022-07-04 06:29:26

浅析施工企业效益下降的原因

随着改革的深入、建筑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施工企业面临严峻挑战,经济效益滑坡,有的甚至发生巨额亏损危及企业生存。究其原因,除了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外,不少企业内部管理松懈、采用高投人低产出的粗放经营方式来管理企业,成为施工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建筑企业如何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加强内部成本管理,走内涵发展的路子,向管理要效益,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1 当前工程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成本观念淡薄。目前不少企业从自身或小集体个人利益出发,领导法制观念淡薄,对工程成本有意无意地进行随意调整。

二是会计人员素质较低。有的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强,不熟悉相关财经法规,没有系统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在办理有关财务手续时起不到把关的作用,让一些不该计人成本的费用挤人工程成本,造成工程技术不实。

三是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是准确进行成本核算的前提。如材料物资的采购、计量、验收、保管、领退、盘点制度;工作人员的出勤情况统计;台班数量的统计;定额的制定与修订等等,这些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成本计算的正确性。

2 加强成本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2..1 进一步完善成本会计制度

尽管成本会计制度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对成本的内含和外延并没有很明确的界定,企业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不少问题。因此,要通过对成本会计制度的完善,进一步明确成本核算内容范围和成本项目准确界定成本开支范围或应负担的费用比例,增强可操作性,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

2.2 做好成本核算的各项基础工作,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成本定额管理制度。定额是成本量化管理的工具,有了明确的定额,才能据以考核各项费用支出是否合理、是否操支。近年来,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出现,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先进合理又切实可行的定额,是正确计算过程成本的一个基础。

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制度。原始记录是直接记载和反映施工企业活动中各种成本费用发生时间、地点、用途、金额的原始凭证,是进行工程成本核算的直接依据。因此,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制度和确定科学合理的原始凭证传递流程是保证工程成本核算真实准确的必要条件之一。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结算价格制度。进一步划小核算单位,科学合理的考核各责任中心的业绩,充分调动各内部核算单位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全民成本管理的综合效益,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在企业内部制度统一的内部结算价格。

2.3 加强内部经济责任制,推行责任成本制度

施工企业应从施工成本管理入手,将分公司作为成本中心,实行工程成本控制管理。即把成本作为中心的管理目标,相应建立一整套奖惩制度和组织系统。在施工中,对每一个过程项目都要明确成本控制目标,制度成本计划,规定成本限额,并建立经济责任制,与成本效益和各部门的经济效益挂钩,严格奖惩制度。具体实施步骤如下:①规定成本内容。根据目前财务成本核算的构成项目,以制度的形式进一步调整、明确各类费用的成本归属项目。②制定计划成本。兼顾预算定额和费用的实际发生情况制定计划成本,作为进行成本控制的标准和依据。具体说,人工费中职工及合同工按定边人数计算,季节工按高峰期人数计算;材料费在数量上按预算定额计算,单价按实际购买价格;机械使用费中属工区自有设备,参照上一期的折旧,大修、维修费的实际发生额计列,租入的施工机械台班量按预算定额,单价参照当期市场价格确定。这样编制出的计划成本,既体现了社会平均定额水平,又兼顾了费用的实际发生情况。③实际成本核算。实际成本是计划成本的衡量对象和考核目标,各工区和成本核算中心应严格按国家和单位自己指定的成本核算制度严格把关,及时、准确地核算工程成本。④年终考核。按责任会计的一般原则,对于成本中心只考核其可控成本。对于各成本中心根据计划成本的完成情况进行相应考核,节约部分可以采用比例分成的方式予以奖励,以调动基层单位降低工程成本的积极性,超支部分由各责任中心自行负担,起到奖优罚劣的作用。

通过上述措施的制定实施,公司可以从结构和总体水平上来掌握实际成本的情况,据以分析成本升降原因,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这对目前施工企业走出困境,无疑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上一篇:浅析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应用 下一篇:探索经济管理现代化及其发展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