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技术之技术理性的思考

时间:2022-07-04 05:09:30

【摘要】理性作为一个哲学反思的中心问题,实质是对自然或存在之本质的探究,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开始一直到后来许多不同流派、不同时代背景的哲学家都有过不同的解释和划分。康德提出了“理...

关于教育技术之技术理性的思考

[摘要]人们对新技术的过分热衷和盲目追求导致了在教育技术领域中出现了“以技术为中心”的片面的技术理性取向,具体表现为工具理性的过分张扬和对价值理性的遮蔽。工具理性占据上风会导致教育技术的发展误入歧途,教育技术需要大力倡导价值理性,使技术理性回到教育的本质上来,同时也需要与科学理性相结合的技术理性。

[关键词]教育技术;技术理性;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科学理性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2-0009-04

广义的教育技术是指“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的总和。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两大类。”“物化形态的技术指的是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物体中的科学知识,它包括从黑板、粉笔等传统的教具到电子计算机、卫星通讯等一切可用于教育的器材、设施、设备等以及相应的软件;智能形态的技术指的是那些以抽象形式表现出来,以功能形式作用于教育实践的科学知识,如系统方法等。”对于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定位和逻辑起点所关注的焦点是“教育”还是“技术”,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教育技术领域的未来将永远是与技术的发展纠结在一起的”,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一些新技术不断应用到教育领域中来,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在教育技术领域中普遍存在的盲目使用技术,过分的关注技术的功能和效用,唯技术至上等观念。这种被片面化的技术理性由于过于倚重技术的“工具性”和“力量性”而带上了明显的“以技术为中心”的色彩,从而缺乏了理性特征中最宝贵的反思精神和批判性。本文从物化形态的技术入手,思考教育技术需要什么样的技术理性。

一 “理性”和“技术理性”

理性作为一个哲学反思的中心问题,实质是对自然或存在之本质的探究,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开始一直到后来许多不同流派、不同时代背景的哲学家都有过不同的解释和划分。康德提出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黑格尔提出了“积极理性”和“消极理性”,后来马克斯。韦伯提出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但无论哪一种划分方式,“理性的意义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某些内在的张力――它既以客观真理为目标,又以人自身目的为出发;它既要理解客观世界,也要超越客观世界;它既有计算的、逻辑的工具特征,又有基于某些心灵信念的价值特征”。技术理性是人类理性与科学技术结合的结果,是科学技术理性化的产物,是一种追求合理性、规范性、有效性、功能性、理想性和条件性的人类智慧和能力。在教育技术领域,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有学者对教育技术领域中的技术理性也进行了批判,甚至认为技术理性等同于工具理性。

以不同的理性哲学观分析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结论,我们对于技术理性的反思,要回到著名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对理性的划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韦伯认为:“工具合理取决于对周遭客体和他人行为的期待,这些期待被行为者当作达到自己合理追求和计算目标的‘条件’或‘手段’,价值合理是为某些意识到的伦理的、审美的、宗教的或行为的其他形式的价值本身的信念所决定的行为,他与成功的希望无关。”从韦伯对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解释来看,工具理性是一种被限制于对工具而非对目的领域的理性,它追求工具的功能、效率,追求技术的最先进和功能的最强大,而拒绝考虑行为的目的和是否符合终极价值;价值理性是立足于信念,具体的行为有待于依据信念而做出取舍,他受信仰和理想等非理性因素的力量驱使,是那些客观存在而不受外界条件限制的终极关怀。但是在韦伯的学说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从未以纯粹的形态在现实中出现过,任何实际行动既包含工具合理性成份,又有价值合理性因素在内,因而,我们在探讨技术理性的本质时,必须克服将两种合理性片面化或对立起来的缺陷。

基于上述观点,技术理性作为人类理性的一种意识形态,它同样具有理性的两个维度: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也就是说“技术理性是既包含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又高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发展理性”。“在技术理性的起点,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都是以人为原点的,一个是面对人类当下的需要,一个注重人类存在的终极价值。一个希冀寻求更好的手段和方法解决人们的生存困境,改善人类的生命质量。追求的是以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大的目标;一个探寻人的生命价值及其意义所在,强调的是维护人类的基本价值观念。”技术理性突出地显露出工具理性的特征,因此许多人把技术理性等同于工具理性。事实上,不存在“绝对的理性”,技术理性本身是承载价值诉求的,只是在工具理性张扬和泛化的同时,价值理性被逐渐遮蔽。之所以有许多学者对技术理性进行无情的批判,本质上是对其显示出的唯工具性的工具理性的批判。

二 合理融合教育技术之技术理性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维度

科学技术的价值理性是以其基础特征和工具理性为依托和载体的,失去了工具理性,技术理性的价值理性也无从谈起,无法凭借现实的载体而得以实现,成为空谈。“技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是理性的两种维度,它们可以在技术理性中得到合理的融合。技术理性的片面化只是两种维度的比例和结构的失衡所导致的结果,故经过适当的调整和磨合之后。技术理性可以展现其人文关怀和价值意蕴,这里的关键是调整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在技术理性和技术实体中的比例和结构,在实践人类的各种实践目的和效用时,让技术负载更多的理性和人文内涵”。在教育技术领域,我们需要大力倡导教育价值理性,体现价值理性的主导作用,避免工具理性的张扬。

1 对工具理性泛化的批判

任何事物的泛化都意味着一种巨大的损失,因为它掩盖了其他价值。从技术理性的工具维度自身来看,它所依赖的功能、效率、手段和程序等原则是充分合理的,但如果工具理性一旦专制为技术理性唯一的维度,使技术理性等同工具理性并使之扩张泛化,其理性也就随之消失,就应该受到批判。技术的发展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变革着人类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我们无法回避技术理性,更不能全盘否定。我们对技术理性的反思和批判,本质上是对由于工具理性维度的过分张扬而导致技术理性唯工具性的批判,工具理性主要关心为实现那些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目的之手段的适用性。却不关心目的本身是否合理的问题,它的主要焦点是“关心怎么做,而不关心是否应该去做。它关心的是实用目的,认为使用信息技术应该会有好结果,排除思维的否定性和批判性,因此是单向度的思维方式”。“工具理性”的张扬使“价值理性”逐渐遮蔽,甚至使二者相互对立起来。

在教育技术领域,人们对实体技术的热衷屡见不鲜,许多人一味追捧先进的技术和过分关注技术的效用,而较少关注是否符合教育价值,是否能够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表现出唯工具论的倾向和工具理性的泛化。教育的本质在于人

的发展,教育技术的目的在于有效地促进人类的学习。工具理性的张扬从表面上看是技术服务于人,而实质上是人受制于技术,其产生的后果无疑是与教育技术的目的相背离的。正如李芒教授指出的“教育技术领域如果接受‘工具理性’的统治,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在教育技术领域盛行的“以技术为中心”的目的取向本质上是一种工具理性,这种取向以技术的功能为出发点,通常关注的只是技术和功能的最新发展。回顾历史,“以技术为中心的取向一般来说不能在教育中产生持续的促进作用”。从20世纪初电影的诞生到30年代的无线电广播技术,再到教育电视的产生,就像当今人们对新技术新媒体寄予期望一样,爱迪生曾经宣称“电影有可能用来教授人类任何一门分支领域里的知识”,人们无不对技术寄予厚望,但是结果却令人失望。包括上世纪90年代曾一度倍受人推崇的Blog、WebQuest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等,真正在教育领域中所起的作用也并非如人所愿,“人们对教育会发生飞跃、教育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预测并没有变为现实。”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理查德,梅耶在《多媒体学习》一书中说道:“我认为导致这些令人沮丧结果的原因就是在于倡导者们采用了以技术为中心的设计取向,他们不是让技术去适应学习者的需要,而是迫使学习者去适应这些最新技术的要求。因此,倡导多媒体教学采用技术的驱动力来自各种技术的强大功能,而不是来自为了促进人类认知的兴趣。他们关注的是给人们提供使用最新技术的方法,而不是通过各种技术支持帮助人们更有效地学习”。

人的发展应该是技术理性的终极关怀,没有人的现代化,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从理性的两个维度来看,工具理性的过分张扬势必会导致价值理性的隐蔽缺失。我们反思技术理性,并不是全盘否定技术理性,而是批判技术理性的唯工具性,我们需要既关注手段的合理性,更要关注目的的合理性。否则,就像丽塔・里奇教授曾经指出的“这个领域很容易被淹没在新技术的使用之中,而致使其在研究方面的努力几乎无立锥之地,这无疑将是灾难性的”。

2 倡导教育价值理性的主导地位

我们批判工具理性,并不是要拒绝工具,事实上只要科学技术继续存在,只要人类生存还需要继续仰仗科学技术,那么科学技术的工具维度就永远不会消失。理性和技术的结合展示的工具理性只是技术理性的一个维度,技术理性还应该包括价值理性。为了避免技术理性走向“工具理性主义”,我们要大力提倡价值理性,让价值理性主导技术理性,价值理性的本质是超越人类认识成就本身而直面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是那些客观存在而不受外界条件限制的终极关怀。“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终极价值判断是人的发展,是人的解放和主体性的跃升”。我们倡导教育价值理性就是对教育本质的关注,要使技术理性回归到教育的终极价值上来,以人的发展为最高目标,从对技术的过分关注转移到对入的主要关照上来。

在价值理性的主导下,面对新技术的出现,我们不会过度膜拜,而是从解决实际存在的教育问题为出发点,以促进人类的有效学习为目的而合理化地使用技术。技术理性本身负载着价值诉求,遵照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性,挖掘技术中的教育价值,可以防止技术的异化和技术负效应的产生,从而使技术更好地为人类的学习服务。

纵观技术在教育技术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技术理性也正在走一条价值理性回归的路线,从媒体技术观到认知工具技术观,再到信息生态技术观的提出,其观念映射下的研究视角是从知识传递范式到认知建构范式,再到分布式情景范式,体现的是从对“媒体工具”的关注到“人的活动”的关注。尤其是信息生态观指导下的学习,强调的是特定环境中由人、实践、价值和技术构成的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起核心作用的不是先进的技术,而是在一定技术支持下的人的活动,

技术理性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促进当代技术与人文和价值终极关怀的结合,让技术理性更趋合理化是可能的,关键是要发挥价值理性的主导作用,引导技术理性回归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上来。毕竟,“社会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物的现代化并不一定意味着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则一定是物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前提和结果”。

三 在教育技术中建立与科学理性相结合的技术理性

“科学理性以认知为其认识对象的根本方式,通过认知活动对对象进行思维加工,以便于形成概念、做出判断以及进行推理,从而构成概念、定律、理论等。它的成果是知识形态的东西,它的研究程序一般是将从观察实验中得来的经验事实,经过逻辑加工整理,形成假设,再经过反复论证、补充、修正,上升为理论”。科学理性的直接的和基本的目标是理解世界而不是改造世界。科学理性具有抽象性、批判性、真理性等特征。“科学理性与技术理性都属于人类理性,但从认识论层面看,科学理性属于人类的理论理性,技术理性属于人类的实践理性。”技术理性的思维方式是通过有目的的“设计”活动表现出来的,“科学理性就其本质是人对外部世界作理性的理解和说明,以认识成就宋表达其自身的现实存在”。在这里引入科学理性的概念,是因为科学理性为技术理性的“设计”提供了设计的科学依据、方法和理念等。科学理性与技术理性的结合,本质上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教育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学科,学科领域涉及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工程学和艺术学等,其中许多学科具有科学理性的特征。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建立与科学理性相结合的技术理性。“依据一定的学习与教学理念,开发和运用各种产品形态的媒体与技术,以提高学习与教学能力的系统化的实践知识”。“寻找并发现技术与各种学习理论的有效结合点,同时在两者的交叉中彰显新的学习理论并设计开发相应的新技术、新模型”。科学理性与技术理性的结合,一方面使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更加科学,减少技术使用的盲目性,更有利于挖掘技术中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教育技术界曾经有过关于“学习与媒体大辩论”,“这场辩论的实质是对一种机械的教育技术观――‘从媒体学习’的清算和批判,对另一种有机的教育技术观――‘用媒体学习’的鼓呼和捍卫”。这场辩论的背后体现的是技术理性和科学理性的结合,即“信息技术与认知科学的迅速发展与深度整合已经逐渐弥合了论战的争端与分歧,从而使我们创建一种新的学习与媒体研究范式成为可能”。我们需要从科学理性中汲取有价值的理念、方法和理论,进而创建促进有效学习的学习环境,以从根本上改变学习方式、学习文化以及相应的组织方式与学习关系。

尽管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的有效结合产生了许多新的学习范式,但是在教育技术领域由于科学理性的缺失而导致技术理性泛化的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盲目和肤浅地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现象比比皆是。正如理查德,梅耶指出:“并没有强力的证据表明学习者依据计算机辅助动画学习的效果比一组文本插图要好”,因此,“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应该继续向着科学化前进,使得理论能够依据数据得以检验”。“这种科学理性是否定精神和实证精神的相结合,它可使我们在小心求证的同时,还坚持那种反思、怀疑的否定精神,不会轻易陷入轻信、盲从的境地,并把追寻真理、创新科学作为更高目标”。

四 结束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技术活动中包含着价值合理性与工具合理性的统一,技术理性也应当是这两种属性的统一。教育技术所需要的技术理性,首先是要合理融合技术理性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维度,避免以技术为中心的唯工具理性的张扬,要大力倡导价值理性主导下的技术理性,彰显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性,技术的运用要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上来。其次,技术理性需要与科学理性的结合,这样才能使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避免盲目和肤浅,从而更为科学合理,真正促进人类的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7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社,1990:3

[2]尹俊华,庄榕霞,戴正南,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2:66

[3][14]郑旭东,魏志慧,丽塔。里奇对教育技术学若干问题的思 考p)。开放教育研究。2009,(6):8。

(4)L26]李咏梅,技术理性的实证主义根源及困境IJ),浙江学 刊,2006,(4):69―72

上一篇:信息技术在与外语课程整合中的地位与作用解析 下一篇:南国农先生电化教育人学思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