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时间:2022-07-04 12:01:04

如何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学生阅读的范围越来越大,已经跳出了课本,走进了网络,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扑面而来,令中学生目不暇接。采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培养他们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势在必行。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读、写、听、说基本能力的提高,而且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对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语言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呢?

一、整体感知

文学作品具有具象性和整体性有机统一的特点,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抓住作品所描绘的生动具体的艺术画面,进入到具体的情境之中,初步感知作品的整体艺术形象,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

例如,的《沁园春・雪》是一首气势磅礴,充满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词作。学习这首词时,我先引导学生整体性阅读,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的形式让学生整体感知词作的意境和伟人的胸怀。然后,我引导学生理清词的文脉,抓住其情境与形象画面,感受鉴赏。词的上片,―个“望”字领起七个句子,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冰封雪飘、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作者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通过动词“封”“飘”“舞”“驰”所描绘的北国雪景图,赞美了如此多娇的大好河山。下片由―个“惜”字。统领以下七句,句句含情,皆为惋惜之意。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触景生情,下片则是议论为主,末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点明主旨,表现出作者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通过整体感知,培养了学生的感受、鉴赏能力。

二、联想与想象

文学作品具有蕴藉性,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抓住文学作品的这一特性去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文学作品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纵横驰骋,展开联想,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学生能够再造想象,就会很快进入作品的意境;学生有了创造性想象,就能体会作品的“言外之意”,感受作品“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如,教学《,你在哪里》时,我让学生大声诵读,细心品读,然后为这一首诗进行画面设计,“想想:诗中写道‘他大步向前不停息’,该句可叠印哪些画面?‘大地’‘森林’‘大海’又可叠印哪些画面?”学生在诵读时感知的是的事迹与崇高精神,它是通过哪些画面体现的,很多学生没有去想象。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原作中的四幅画面变成了近乎二十幅画面。学生所知道的总理事迹,通过想象能分类地叠印在不同的画面中,学生的思维开阔了,画面的内容丰富了,的事迹通过画面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学生对的缅怀之情也就更浓烈了。联想与想象,让师生进入到最高的审美境界。

三、激感

情感是文学创作的“根”,根扎得愈深,枝叶才会愈繁茂。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包涵激情的,情愈浓,包涵的思想愈丰富。鉴赏这些文学作品就要从情入手,情是鉴赏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这些作品的语言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的丰富感情。教师要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对作品感情的把握,引导学生正确审美。教师要善于以自己的感情撞击出学生感情的火花,引起学生对作品的感情共鸣。激发学生情感的方式很多,教师可以通过有表情的朗读、诵读,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对作品人物的关注深情。如学习《,你在哪里》一课时,课前教师可先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录像,创设课堂教学氛围,然后教师饱含深情地朗读,让学生沉浸在对怀念的感情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背景材料介绍引发学生的情感。比如,学习的《沁园春・雪》,此诗写于1936年2月初,率部到达陕北清涧县黄河边的一个小山村袁家沟。在那儿,他冒着大雪,爬上山梁,亲自视察那里的地形。面对绵延起伏的山峦,远眺祖国的壮丽山河,展望革命的美好前景,顿时激情满怀,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诗。教师引导学生与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了交流,产生情感共鸣,才能加深对诗的理解,得到美的享受。

四、品读精神

古诗词中有一些诗句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广泛传诵,成为千古绝唱,不仅是因为语言精炼、含蓄,更重要的是能够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感情,用最通俗的语句表现深刻的哲理,细细品读,回味无穷。如《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千古名句劝诫青少年要珍惜韶华,发奋努力,不虚度光阴。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感人肺腑,直抒胸中正气,引导学生品读,自然能够纯洁心灵,陶冶情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指出凡事要实践;“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常用于赞扬新一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于这些意蕴丰富、哲理性强的诗句,在教学中学生要反复读,直至朗读成诵。学生反复读,不断品味,心灵受到启迪,情感受到熏陶,自然会尽享其中的精神美食。

文学作品的鉴赏是一个过程,需要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鉴别欣赏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语文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也离不开教师的不断引导,潜移默化。

(责编 张翼翔)

上一篇:浅谈如何培养幼儿对学具的兴趣 下一篇:音乐课堂教学策略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