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教学行为,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具实效

时间:2022-07-03 11:37:31

更新教学行为,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具实效

【摘要】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了自己的经验与感想:一、联系生活,增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二、放下师道尊严,跟学生一道打造“学习共同体”;三、循循善诱,导之以“思”,培养问题意识;四、搞好数学实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模型。

【关键词】教学行为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学习共同体 问题意识 数学实验活动

笔者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数学教学实践告诉我,教好数学课,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不仅仅是以学生考试取得了高分来衡量的。如果老师一味地盯着分数不放,大搞题海战术,以此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收到的效果将是事倍功半的,也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厌恶。笔者认为数学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去合作探究,通过思考与探究来活跃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思路,进而让学生体味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增进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情感。

一、联系生活,增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衡量一节数学课的优劣与否,不仅要看知识的传授是否到位,还要看学生在学生知识的过程中思维能力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发展。笔者执教苏教版数学教材,感受到好多教学内容都是相互关联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与组合,可以整体把握数学知识。于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做到科学地分散教材的知识内容,瞄准知识形成的结点,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有效地重构组合。每当教学完一个知识点,我都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学习过程当众畅谈自己的感受与体会,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经验。譬如,对于“升”和“毫升”这两个概念,虽然学生经常喝一些瓶装或罐装饮料,接触过一些墨水瓶或在实验课上使用过一些容器,但仍没有多少生活储备,感觉欠缺,多数学生感到很陌生。因此,教学这一内容,我贯彻了“生活教育”思想,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让数学学习充满生活味儿,努力将数学学习的场地拓展到课外,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增进对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中,我布置学生去搜集盛饮料的瓶瓶罐罐及家里色拉油油桶,了解上面标注的容量及单位,学生接受任务后兴致勃勃地开展了调查与观察,还有的学生跟家长一起动手操作实验,制作量器、估算容器容量,不断进行验证。最终,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对概念的理解,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了“升”与“毫升”的概念,从而使抽象的容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积累中有了鲜活的意义。

二、放下师道尊严,跟学生一道打造“学习共同体”

数学教学活动,离不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这种动态的信息交流,其内容应该是广泛而丰富的,包括知识、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这种信息交流的好处是能够将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起来。师生或生生之间互相合作的这种形式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体中的每位成员会互教互学,共同进步,实现共赢与发展。比如在一年级关于加减法的相关内容的教学中,笔者为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领会加法的内涵,精心制作了“快乐的花园”教学课件,并有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图片内容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是怎么想的?……学生通过思考圆满地回答了我提出的问题,懂得了加法的含义,学会了列加法算式。对学生圆满的回答,我总是适时地给予肯定和赞许。教学过程中我还坚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小组其他成员共同解决,教师深入小组倾听交流,从而在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打造了一个有力的“学习共同体”,实现了师生思想的沟通与交流,同时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也会彼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循循善诱,导之以“思”,培养问题意识

教学的艺术,从某种程度上看就是引导的艺术、启发的艺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索,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喜欢让学生自己来提问,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回答同伴提出的问题,这比单纯的教师提问,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拨动学生思维的神经。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就会被激活,认知冲突就会被引发,使学生进入一种探究状态。于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消灭了头脑中产生的一个个“?”,问题意识得到了培养,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如在教学“直线和线段”时,我投影出示了一些线段,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给它们分类。不同的分类方法通过学生的思考一一呈现,此时我相机追问:为什么这样分?你的依据是什么?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纷纷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发展的能力,问题意识得到了培养。

四、搞好数学实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模型

兴趣对于学生学习数学来说,好比火车的车头,在它的牵引下学生的“数学学习专列”才能在快车道上顺利前行,一路驰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运用数学实验活动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发展空间观念。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很容易找到特点与规律,品尝发现的快乐。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我为学生准备了若干组圆柱和圆锥体学具,每组中的圆柱体和圆锥体构成了一个“组合”,这些组合中或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或既不等高也不等底、或既等底又等高。学生运用这些“组合”进行盛水实验。通过实验学生豁然开朗,明白了圆柱体和圆锥体建立起联系的前提条件就是等底等高,不是“等底等高”的组合是不存在什么联系的。于是借助圆柱的体积公式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体积公式,并能够在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又如,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点,笔者让学生利用比较硬的白纸等材料及相关工具制作若干个长方体,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真切地感知了长方体的面、棱及顶点所具有的特征。总之,数学制作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验,建立真实的表象。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摒弃旧的教学思想,弘扬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行为,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具实效

参考文献:

[1]王丽杰,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2]陈从梅.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J].小学教师培训.2010年第6期.

上一篇:浅议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下一篇:新课标课堂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