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潘多拉的盒子

时间:2022-07-03 02:55:13

1997年8月1日,美国推理作家劳伦斯・布洛克(Lawrence Block,台湾译为劳伦斯・卜洛克――编案)代表作《八百万种死法》(Eight Million Ways to Die)繁体中文版上市。

倏忽十多年过去,截至目前为止(2009年2月),布洛克在台湾一共出版36本小说、一本非小说(《布洛克的小说学堂》,Telling Lies for Fun and Profits,写作书);期间获得英国犯罪小说作家协会(Crime Writers' Association)颁赠代表终身成就肯定的钻石匕首奖(Diamond Dagger Award),2005年还曾与妻子琳(Lynne Block)造访过台湾。

在这十多年的光阴里,犹如当年脸谱出版社总编辑唐诺写在《八百万种死法》一书中的导读标题“潘多拉的盒子”,整个台湾推理出版与阅读市场像是被掀开盒盖般,发生极剧烈的变化──

我们不妨就来边对照推理出版与阅读市场的十年变化,边谈谈一路下来在编辑布洛克作品所发生的点点滴滴。

推理出版与阅读市场的快速改变

1997年,远流出版成立“谋杀专门店”书系;1998年,麦田出版既有的侦探推理小说系列、企划丛书与运动家丛书被独立出来,成立脸谱出版。

在此之前,有不下50家大大小小的出版社出版过推理小说,但绝大多数缺乏书系经营架构与概念,不是包裹在一批大众小说中零星出现,就是不断重复挑选几部文学史上经典之作,例如福尔摩斯、亚森罗苹探案故事,阿加莎・克里斯蒂(台湾译为阿嘉莎・克莉斯蒂――编案)、松元清张等人的代表作云云,虽然林白、希代、远景、皇冠、星光等出版社曾大量译介英美日推理作品,综观整体出版阅读市场来说,仍欠缺系统且属小众规模。

然而,由詹宏志主编的谋杀专门店书系,以“101推理经典俱乐部”为号召,推出101本经典推理小说的举措,在邮购阅读盛行的年代抓到一批读者(封闭型俱乐部形式,精装出版品仅限会员购买,市面不售;2006年推出市售平装本,因部分书籍或被其它出版社取得版权,或收入远流其它作家书系及其它因素,目前只推出36本),对欧美推理史知之甚详的詹宏志,利用小说开头的导读文字深入浅出介绍作家作品,使得读者较过去开始有了不一样的阅读经验,有机会一窥这类舶来文学的全貌。

脸谱出版则是采取了另一个角度,以人(作家)为名,相信“整体阅读”有其乐趣和意义,对作家做长期而持续的追踪。在脸谱自麦田独立出来之前,就以此概念推出了古典推理大师艾埃勒里・奎因(台湾译为勒里・昆恩――编案)与劳伦斯・布洛克的作家作品,这样的概念至今仍是脸谱维系的传统之一。彼时总编辑唐诺亦为一整个书系或单书撰写导读,不过与詹宏志不同的是,唐诺多以“阅读作家、阅读小说”为着眼,借题发挥,辞意常溢于推理之外,个人风格浓厚。

换句话说,远流采取贯串整个欧美推理史的杰作选概念,脸谱则走长期作家经营路线,两种不同的出版策略在接下来的10多年中广受继起的出版社模仿采用,进而培养出相较于其它类型小说出版忠实度更高、社群性更强的一批核心读者,以至于推理小说的整体出版量从过去一年不到50本(1997年以前),增至一年超过200本(2008年共出版了210本)的盛况。

推理出版与阅读市场的快速改变可从规模扩大与销售数字提升等指针中得悉,然而进一步细腻的变化则与编辑工作息息相关,也与个人之所以踏入出版这一行有着小小关系。

网络・阅读社群・出版工作

诸多讨论近十年来台湾推理发展变化的文章中,虽有不少曾提及因特网(internet)对阅读社群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但鲜少人与出版工作合而一谈。

计算机软硬件的持续更新与因特网的快速普及,不仅提高许多出版工作的效率与多元性,在推理小说的阅读社群经营上,也开启一些新的面貌。

推理小说读者在网络上的串联与讨论,从一开始利用电子布告栏系统(BBS)或简易留言板,进入到个人网站经营(homepage,website),近几年博客(blog)成为当红的接口,豆瓣、羽毛、aNobii等网络社群网站也日趋热门。这种接口从简单变得复杂、从群组到个人又回到群组的风格转变,时间点恰好与台湾推理阅读的勃兴一致,于是一群当初在网络上相识的推理迷兴致昂然地与出版社开始有了良性互动,甚至进一步参与了出版工作、踏入出版业界,而我就是其中的一位。

除此之外,网络也是坐在办公室里、鲜少直接接触读者的出版从业人员,与读者打交道的一个更为方便、简易管道。从一开始出版社专属官方网站,到单一书系、单一图书甚至是编辑个人博客,在这几年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博客的经营,拉近、消弥出版工作者与阅读社群间的距离,使其从耕耘者摇身变成同乐者,从意见回复到各种分享交流。尤其可从部落客试读等企划宣传活动的热烈回响中得到验证,就目前阅读市场类型看来,活络度应仅次于漫画与轻小说。

就这一点回过头看2005年台北书展期间,布洛克来台举办签书会与座谈会时,推理相关讨论区的留言数量与内容之丰富,全然出乎脸谱同仁事前的预料,只可惜当时博客还不够普遍,要不然预期强度应会更加惊人。

布洛克在台湾:一段筚路蓝缕的历程

我们回头来谈布洛克小说的编辑工作。

首先是布洛克与台湾读者见面的时间。

前述1997推理出版的概况时,虽略显缺乏系统但不至于毫无认知──读者是懂得辨识的、是明白其属性的。但在《八百万种死法》初上市时,台湾过去从未出版过他的作品、从未详细介绍过这位作家,更遑论在整个欧美的推理史当中,当时他所扮演推理小说子类别“冷硬派”(Hard-Boiled“重要的接棒者角色”),我们却连他的前导者都还不够熟悉(如雷蒙德・钱德勒勒[Raymond Chandler,台湾译为雷蒙・钱德――编案]、达许・汉密特[Dashiell Hammett]、罗斯・麦唐诺[Ross McDoanld]等)。

在此之前,脸谱只推出埃勒里・奎因这位古典推理作家书系──他还好,对读者而言不算陌生,过去曾有几间出版社零星出过他的代表作,反倒还有一种终于等到大量出版的惊奇与喜悦。不过才用一位作家书系告诉读者脸谱的选书编辑方向,第二位登场的作家竟就是个全然的陌生客。

当年推出《八百万种死法》──这书是挑选过的,没有从系列的第一个故事《父之罪》(The Sins of Fathers)做起,而是从布洛克最脍炙人口的代表作,故事数一数二精彩、书名也最耐人寻味的一本当首发书──配合了大量的营销宣传,总编辑亲自参与活动谈书,要让读者认识劳伦斯・布洛克这个作家,还有名叫马修・斯卡德(台湾译为马修・史卡德――编案)的酒鬼私家侦探。

在书籍的制作上,以马修・斯卡德为主角的系列封面只用一个颜色,上头露出一双眼睛,大大的书名,显示出某种冷冽、纯粹,在书店里一眼就能抓住读者的目光,辨识度相当高。5年后,脸谱推出第2版封面,以重制过的纽约街景影像,为全书系注入新的城市氛围。2000年出版的雅贼系列则融合上述两者风格,封面色彩以黄色调为主,斗大的书名加上纽约一景,营造出过去推理小说鲜少呈现的驻市印象──虽然这在欧美冷硬派私探小说中十分常见。

也因为布洛克的作品与城市黏贴得如此紧密,从与台湾读者打招呼的第一本书《八百万种死法》就点明“纽约,有八百万个故事,有八百万种死法”,所以在往后每一本布洛克小说出版时,从编辑端到营销端,始终紧扣着“纽约犯罪的行吟诗人”这个概念而逐步扩延──故事发生在大苹果纽约,一座由美国推理作家协会票选出来高居第一的谋杀之都(favorite cities for murder),作家带你漫游,听他以如诗话语诉说城市故事。

布洛克小说在台湾的编辑出版模式,正是以前述“以人(作家)为名,相信‘整体阅读’有其乐趣和意义”的精神,鸭子划水般逐步培养阅读人口,利用每一本书、每一次营销企划的机会,展开长期工作。坦白说,这是极为辛苦的,却也是滋味甜美的。

在我的编辑工作经验中,难得有这么一位作家,是经手过的每一位编辑、营销、业务同仁,甚至是译者、美术设计等相关合作者,一同深深喜爱的。

这份累积我十多年的热情与感动,将持续进行下去。

上一篇:揭秘杨红樱千万册畅销的背后 下一篇:两岸财经图书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