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王三表的DV片

时间:2022-07-03 02:29:01

煞有介事的玩弄感

尽管王小峰本人说了:怎么评论无所谓,咬着牙不理这些评论,这些评论就一点力量也没有了,但这个事儿的本原还是一个DV片,他弄片这个事儿就像请大家吃一桌饭,饭怎么样可以不重要,大家吃了觉得如何不重要,反正他把大家给弄来吃了这顿饭。这其实和王朔的一个基本态度是一样的,北京人说话的一种方式:把自己姿态放低,你看我自个儿根本没拿自个儿当回事儿,你说什么都无所谓了。这只是个策略,用这个语言方式来说话办事的人,王朔、王小峰,这俩老王家的人,都有不错的语言文字内容,有干货,用这种语言方式反而让他们的表达效果更强势,我也用这种方式说话,就没人关注我。光摆态度没有内容,态度就是废物。

具体说到这部DV片《十面埋妇》,从看过一些电影或者DVD的人的角度看来,的确是粗糙,灯光、剪辑、拍摄、表演等,都和一般的学生作业如出一辙,谈不上什么电影语言。有意思的就是演员的台词和故事,基本上是把他博客上的态度和语言文字,编了一个故事放进去了,看起来不时哈哈大笑。不知为什么我看的时候,一直觉得片子有一种煞有介事的玩弄感,就像电影是个特正经或者说假模假式的姑娘,被认真地调戏了一下。哈哈大笑的时候,有一部分是在笑影片的业余和粗糙,但不是嘲笑,而是觉得这么搞很有意思。故事中的人物也基本上就是一些小白领什么的,这些事情在如今这些人当中并不少见,起码看起来这些事情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不高雅也不低俗,尽管看上去有些火车站文学的特色,但起码跟现实是有关系的,这让观众感觉很亲切。观众对大导烧着巨款制造出来的苍白无力,脱离现实、充斥暴力荒淫的电影充满了厌恶,基本上在一些观众眼中,国产大片跟“没劲”或者“狗屎”是画等号的。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王小峰的DV片,观众是谁?

谁在看王小峰的电影

以前坐办公室上班的状态是:泡上茶,点上烟,看看早上的报纸,基本上呢,上午就过去了。如今坐办公室不看报纸了,点开浏览器,从收藏夹里面点开几个日常的网页看一看,登录MSN与人闲扯几句,上午就过去了,这已是常态。在我从办公室的工作辞职之前,身边的朋友中,有一些人看了《十面埋妇》,也有一些没有看过,总体上有三五个人说他们看过,他们都直接间接地看过王小峰的博客,可以看出来大家都没什么事儿干,其中更有几个,是直接把他的博客Ctrl+D进了收藏夹。那么基本上可以说,这部分人是王小峰DV片的主要观众,哪些人呢?每天上班离不开办公桌,离不开电脑,离不开网络。小白领,小媒体,小文青等,基本是这类人,下班后看看《三联生活周刊》,上班时看看王小峰博客,通过网络又看到他的DV片。

经营博客这块自留地

把王小峰拍DV这个事儿整个看来,不是单独的一个DV片这么简单。整个片子的过程:从前期计划,到招募人员,海报设计,网络等诸多步骤,都在他自己的博客上了消息,而且都是用他自己的语言方式发出的消息,他的博客有固定的,而且是在不断扩大的关注人群,本身已经成了一个媒体。他本人在强势的传统媒体任职,自己又拥有了新的媒体,内容和形式都是新的方式,更加个人化。对媒体的内容形式以及运行方式的了解,使他经营起自己的博客这块自留地来,更加得心应手。他拍DV片,看起来首先是个人玩儿的行为,同时把他的博客看成一个媒体,又相当于一家媒体在整一个事儿,比如比赛评比什么的,不过它更显得个人化,没传统媒体那么虚头巴脑。他的身份和拥有的资源就能把这么个事儿整得有声有色,但是很难复制,当然也没必要复制。这些拥有火热个人博客的人,都拥有自己的特色生产力,借助网络,借助博客这个新的个人化媒体,把自己的内容用什么方式给攒起来,都会有效果。内容仍然是关键,个人特色是关键,线下活动是关键,扎钱行为都要在线下进行,就和搞对象一样:线上甜言蜜语不亦乐乎,线下还是要见面才能接吻上床。长相如何,是否有车有房,这些才是干货,好酒加上好货郎,买卖才能活络起来,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真不容易。

在他博客上留言的人,都被他归类为黑猩猩了,废了半天口舌,我荣幸地成为了黑猩猩的一员。

上一篇:英国东方电影节一分钟短片及展映作品选 下一篇:无论如何,他们曾经是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