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碑学与帖学义正

时间:2022-07-03 01:20:53

【内容摘要】清代乾嘉以来,中国书法的格局发生了重大转变,即帖学由盛转衰,碑学则日渐兴盛。帖学的主导地位被打破,逐渐形成了碑学与帖学双峰并峙的局面,由此展开了延续至今近200年的碑学与帖学的争论。文章通过梳理分析,对争论的核心问题——碑学、帖学的含义与概念进行界定,并廓清康有为所尊的“碑学”,实质是“北碑”,而所抑的“帖学”,实际是“阁(刻)帖”。

【关键词】特指性 北碑学 阁(刻)帖学

清代书法碑学兴盛,大有“乘帖学之微,入篡大统”之势。在理论上,阮元首倡《北碑南帖论》开碑学先锋,包世臣的《艺舟双楫》确定了碑学的理论框架,而碑学理论集大成者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使碑学获得“正统”地位。在碑学兴起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碑学与帖学的争论,但是,在诸多关于碑、帖学的论著中对碑学、帖学含义的界定模糊,概念的使用混乱。

一、碑学、帖学概念运用的历史与现状

在碑学与帖学的争论中,不管是碑学派、帖学派还是中立派,在对碑学、帖学概念的运用上各自常以时间界限、形式载体和风格特征等方式加以演变与延伸,这样使各自所指的“碑学”与“帖学”都有不同的特指性,所以经常出现名相同而意相左的情况。

(一)碑学概念运用的历史与现状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尊碑》篇中说:“今日欲尊帖学,则翻之已坏,不得不尊碑。欲尚唐碑,则磨之已坏,不得不尊南北朝碑。”①在这里,作者将唐碑排除在外,同时也不包含秦汉碑刻。另外,又在时间与地域上加以限定,指“南北朝碑刻”,即“北碑”。

现代高等书法教育先驱之一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把篆、隶分别单列,但在“碑学”一节加上副题后专门说明“通常谈碑学,是包括秦篆、汉隶在内的”。②在书体和时间上加以确定指“北碑加篆隶”。

文字训诂学家、书法家及评论家马宗霍在《书林藻鉴》卷第十二综述中说:“嘉道以还,帖学始盛极而衰,碑学乃得以乘之。……碑学不囿于唐、魏,而能远仿秦篆,次宗汉分,斯则所谓豪杰之士,固将移俗而不移于俗者。”③马宗霍把唐碑与秦汉篆、隶书一并纳入其中,所指的碑学应是“北碑、唐碑与秦汉篆、隶书”。

(二)帖学概念运用的历史与现状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尊碑》篇首句即说:“晋人之书,流传曰帖,其真迹至明,犹有存者,故宋元明人之为帖学宜也。”④指晋人之书迹(墨迹、真迹)。同时,康有为接着又说:“故曰所传诸帖,无论何家,无论何帖,大抵宋明人重钩屡翻之本,名虽羲、献,面目全非,精神尤不待论。”⑤又如章太炎在《论碑版法帖》中说:“法帖自《淳化》以后,虽转经传刻,其失真犹未若是甚也。”⑥他们指的是北宋《淳化阁帖》之后的阁帖或刻帖。

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将“帖学”一节标明“以晋唐行草小楷为主”的副题,⑦表明沙孟海的“帖学”是指晋唐以来的行草、小楷。

从以上分析情况来看,对碑学、帖学概念的运用是不统一的。众说的“碑学”与“帖学”指向性都不一样,缺少共同“语言”,此为其一;其二,在以上具体的运用中,任何一种特定的含义都具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和范围的区域性,但它是局部的、狭义的,都无法涵盖广义碑学与帖学的整体概念。

二、关于碑与帖的本义

碑学、帖学概念在使用上的混乱,问题的关键在于“碑”与“帖”含义太大,又有各自不同的指向性,同时又相互交织,显得复杂。要准确地探讨碑学、帖学之间的关系,界定它们的含义,笔者认为有必要理清其本体,即碑与帖的本义,这样才能正本清源。

关于碑与帖的本义。碑帖的本义是指作品的存在方式。唐代杜甫有诗云:“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恨失真。”他将枣木传刻与原石本这两种作品的存在方式进行比较之后,称原石本为碑。

沙孟海在《碑与帖》中说,“碑,最初在庙里是扎放牲口的石头,在墓上是安卸棺材的石头,……最后凡是刻字的石头都叫碑。”又说:“帖,本来是指帛书,后来扩大范围泛指一般笔札,包括书信及其他小件帛书和纸书……五代以后公私汇编历代名家书迹摹勒上石,以广流传,称为法帖,也简称为帖。”⑧

另外,中国书法家、书画鉴定家启功把书法的存在类型划分为法书墨迹和碑帖两大类,他说:“法书墨迹和碑帖的区别何在?法书这个称呼,是前代对于有名的好字迹而言。墨迹是统指直接书写(包括双钩、临、摹等)的笔迹,有些写的并不完全好而由于其他条件被保存的。以上算一类。碑帖是指石刻和它们的拓本。”⑨在此基础上又对碑帖加以区分:“‘碑’和‘帖’这两个‘词’,是书法范围中常见的两项内容:碑是刊刻名山、庙宇沿革以及名贤、显宦的事迹;帖是一些著名文人、书家给朋友的书札甚至便条,后人为了欣赏他们的笔迹,把它刻在石上以广流传,所以碑的名称是指石材,帖的名称是指纸张。由于后人为了保存,常常把碑、帖的拓本裱成卷、册,以便于展观和临习,又统称之为‘帖’,这是碑、帖原名之外的第三种名称了。”⑩

为了能更准确地了解碑、帖的含义,我们可以看《汉语大字典》对碑、帖含义的训释:

碑:《说文》:“碑,竖石也。从石卑声。”bēi《广韵》彼为切,平支帮。支部。(1)竖石。①古时竖在宫门前测日影的石头。②竖立在宗庙庭院内拴牲畜(牛、羊、猪)的石头。③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的木柱,后用石。(2)刻有文字或图案,竖石以作为纪念物或标记的石头。如墓碑、神道碑、界碑、里程碑、纪念碑。

帖:《说文》:“帖,帛书署也。从巾,占声。”(一)tiè《广韵》他协切,入帖透。

1.写在帛上的书签称“帖”。见《说文·巾部》。

2.铭功纪事的石刻称“碑”,书疏称“帖”。如晋王羲之《姨母帖》《兰亭帖》。又指石刻、木刻的拓本,书画的摹临范本。如字帖。

3.联语;对联。明文震亨《长物志·室庐》:“两旁用板为春帖,必随意取唐联佳者刻于上。”?通过《汉语大字典》对碑、帖含义的训释以及启功等人以上论述的情况,关于“碑”与“帖在书法领域里的概念,我们基本可以界定出它们的范畴与含义:

碑:1.指凡是刻有文字的石头(包括碑的拓本)。

2.指石材(与纸张相对)。

帖:1.指墨迹或真迹。即启功先生说的法书墨迹(包括双钩本、临本、摹本等)。如陆机《平复帖》、王峋《伯远帖》、坡《寒食帖》、神龙本《兰亭叙》等。此外还包括朱书、墨书,如朱书陶瓶,以及一些写而未刻的墓志、墓砖,如吐鲁番出土的《中兵参军辛氏墓表》等。

2.阁(刻)帖、北宋《淳化阁帖》之后的官、私刻帖,即沙孟海先生所说的“五代以后公私汇编历代名家书迹摹勒上石,以广流传,称为法帖,也简称为帖”,在书法史上称阁帖或刻帖。如北宋《淳化阁帖》、宋代《大观帖》、清代《三希堂法帖》及私刻的米芾《宝晋斋法帖》、文征明《停云馆帖》等。

3.字帖指碑石以外可以作为书法临摹与学习的范本。

4.指纸张(与石材相对)。

三、关于碑学与帖学的含义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界定出碑与帖的范畴与含义,进一步延伸为碑学与帖学之后,都具有广义与狭义两层含义。广义的碑学亦称“碑版学”,是研究考订碑刻起源、体制及新旧异同等学问。狭义的碑学,指清代阮元、包世臣提倡北碑后,学书崇尚碑刻风气大盛,遂有北派碑学、南派帖学之分。同样,广义的帖学指崇尚魏晋以下,如钟繇、王羲之、颜真卿等书风体系的学派,以区别于碑学。狭义的帖学指研究考订法帖源流、版本优劣、字迹真伪的一种学问,指向性是刻帖。

四、康有为碑学、帖学概念的特指性

在清代兴起的碑学理论中追根溯源,自阮元与包世臣提倡北碑后,学书崇尚碑刻风气大盛。但是阮元只是在碑、帖的风格特征上进行了大体的区分。如在《南北书派论》中说:“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减笔至不可识。北派则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同样,包世臣的《艺舟双楫》也只是确定了碑学书风的理论框架,只有在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里才明确提出了“碑学”与“帖学”的概念。虽然他在概念上用法也比较混乱,但综观全篇,我们还是基本可以得出其概念。

(一)康有为尊碑抑帖的矛头并非是指向广义的帖学,即王羲之等书风体系,反而对以王羲之为代表的魏晋书风推崇有加。他在《广艺舟双楫》(宗南第九)中说:“书以晋人为最工。盖姿制散逸,谈锋要妙,风流相扇,其俗然也。……盖隶、楷之新变,分、草之初发,适当其会;加以崇尚清虚,雅工笔札,故冠绝后古,无与抗行。”?

(二)康有为在论述尊碑的原因时明确提出两点理由,一是广义的帖学书风原迹流传至清代已凤毛麟角;二是宋代《淳化阁帖》之后的刻帖经反复传刻至清代已面目全非。《广艺舟双楫·尊碑》篇:“夫纸寿不过千年,流及国朝,则不独六朝遗墨不可复睹,即唐人钩本已等凤毛矣,故今日所传诸帖,无论何家,无论何帖,大抵宋明人重钩屡翻之本,名虽羲、献,面目全非,精神尤不待论。”?

(三)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尊碑》篇中接着又说:“今日欲尊帖学,则翻之已坏,不得不尊碑。欲尚唐碑,则磨之已坏,不得不尊南北朝碑。”?显而易见,其所批判的是“阁(刻)帖”,所推崇的是不包括唐碑的“南北朝碑”,即简称“北碑”。

如此以来,我们可以把清代康有为所提倡的“碑学”,实际上有时间的前提,就是研究考订南北朝碑刻起源、体制及新旧异同等学问,简称为“北碑学”。而其所批判的“帖学”,实际上是指崇尚魏晋以下钟繇、王羲之、颜真卿等书风体系过程中形成的独特载体——北宋以来的“阁(刻)帖学”。

五、北碑学、阁(刻)帖学范围界定的合理性

自清代碑学兴起以后,其间争论不断,而许多的争论是在不同层面展开的。将清代兴起的碑学、帖学笼统概念落实到具体的“北碑学”与“阁(刻)帖学”,可以抓住争论核心问题的实质,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可以说,康氏对帖学“二王”宗师是怀有虔诚之心的,其所批判的是唐宋而下的《阁帖》。既然碑学提倡者批评的对象是“阁(刻)帖”,那就不是否认以王羲之为代表的魏晋书风,可以免去广义“帖学派”对碑学的种种批判。

当然,站在今天的立场来看,碑学与帖学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碑学派书风追求的是质朴之美、刚健之美和雄强豪放之美;帖学派书风追求的是飘逸之美、潇洒之美和妍媚之美。笔者以为,今天的书法学习者应汲取各方面营养,兼顾吸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书法艺术,并使之发扬光大。

注释:

①④⑤????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756,754,755,630,804,755,756.

②⑦⑧沙孟海.沙孟海论书文集[M].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52,44,515,517.

③马宗霍.书林藻鉴[M].文物出版社,1984:193.

⑥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C].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771.

⑨⑩启功.启功书法丛论[M].文物出版社,2003:21,134.

?汉语大字典(简编本)[M].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6:1135,353.

作者单位: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心理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下一篇:中国语境下的设计文化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