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工程履约担保在招投标中的作用及现状

时间:2022-07-03 12:53:36

浅论工程履约担保在招投标中的作用及现状

摘 要:工程履约担保作为一种国际上通行有效的做法,正越来越被国内业界所认同,并呈井喷扩张之势,但它的健康发展却面临很多困难和危机。从工程担保经济理论的分析入手,结合在实践操作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招投标 工程履约担保 理论 法律 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8-156-02

2000年的《招标投标法》和2003年的《政府采购法》以及2012年国务院613号令的相继执行,是政府完善公正招标、公平采购的重要措施,然而,近年来招投标活动中的围标、串标、虚假招投标现象屡禁不止,工程建设市场不诚实、不守信用的陋习时有蔓延之势,因此,推行工程担保制度是规范建设市场秩序的有力举措,对建设和谐社会,防范和化解工程风险,遏制拖欠工程款和工人工资等有重要作用,特别是财政部从2012年1月1日起在部分省、市开展政府采购信用担保试点工作则更是适时之举。

1 不容乐观的现状

1.1 工程担保的经济学理论的片面性

经济学术界对工程担保的传统解释理论,主要有: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理论、信号传递理论、风险转移机制理论等,这些理论虽从不同方向阐述了对工程项目进行担保的机理,但在如何解决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不良后果、过于强调人对委托人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单一解决逆向选择的问题而无法解决道德风险的问题、对工程项目中担保人扮演的风险转向阀的作用认识不全面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和不足。

1.2 相关法律法规交叉、冲突、用词不统一

(1)《建筑法》没有关于工程担保制度的内容,同时《民法通则》、《合同法》和《担保法》中也没有履约保证金的说法,查阅类似子目,有对定金的规定,但定金是双向性的,而在《招标投标法》中对履约保证金的规定则是单向性的,即:中标人违约时,招标人可不予返还;招标人违约,中标人无权要求双倍返回。但在《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第85条规定:招标人不履行与中标人订立的合同的,应当双倍返还中标人的履约保证金,而《招标投标法》却无此规定,这在事实上造成了上位法和下位法的直接冲突。

(2)在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存在用词不准确、不统一的现象,如在中国工程咨询协会翻译的FIDIC条款中和2010年版的《标准施工招标文件》中,均是使用“履约担保”一词,在《招标投标法》中,则用了“履约保证金”等词,而在某些部门规章中,却使用了“履约保函”一词来代替“履约担保”,作为法律条款,用词不够严谨。

1.3 喜忧参半的工程担保市场

(1)据2011年9月26日的南方新闻网报道,近年来河南的担保业务呈疯狂发展势头,截至2010年底,河南的担保公司飙升至1640家,约占全国担保公司总数的1/4,担保业的繁荣适应了市场的需求,但它的另一面也暴露了相当多的问题,如虚假注册资金、放大倍数过大致风险失控、担保评审制度缺陷、专业人员匮乏等等,这些问题轻则引发民事纠纷,重则易造成社会的不安和动荡。

(2)在目前的市场实践中,履约担保普遍采用的是现金支票的形式,这种方式手续简单、方便,但弊端较多,如:1)冻结了中标人的流动资金;2)不能有效解决中标人的信誉问题;3)难以解决工程转包问题;4)中标人常有承诺以“进度款冲抵”的做法,这直接违背了政府设置履约担保的初衷。

2 对策和建议

2.1 建立制约平衡新理论

工程项目牵涉到众多的市场参与主体,他们之间通过签订合同而形成利益关连体,而保证他们之间合同的顺利履行是项目成败的关键,工程项目中最常见的违约行为有拖欠款项、非法分包、粗制滥造、拖延工期等,而这些现象的本质原因都是“德”和“能”的缺失,构建制约平衡新理论正是基于解决这些问题,核心就是利用事物之间的互相依托关系使系统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简单说就是在建设工程的担保领域,进行两个方面的制约,建立对“德”和“能”的制约机制,在各个参与主体简单的合同关系内引入担保人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利用三角关系的稳定牵制性,形成具有三角关系的新系统,增强各个主体内部和外部的相互制约,这在微观上表现为单个的“铁三角”关系,而在宏观上则表现为多个“铁三角”关系而形成的牢固平衡系统,这我们可仿称之为“生态平衡系统”。

2.2 完善法律法规的相应条款

(1)在《招标投标法》第46条中,“招标文件要求中标人提交履约保证金的,中标人应当提交”,由此可知,履约保证金是招投标法中的任意性内容而非强制性内容,这一点与定金一致,而根据定金规则的双向性,中标人也有权要求招标人承担相应责任,《招标投标法》对此既未肯定也未否定,按照“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法理,应允许招投标双方自由协商,或参考市场已成熟的定金法则,对履约保证金约定它的双向约束力。同时建议修订《建筑法》时,第4条增加“国家推行规范的工程担保制度”内容。

(2)在我国履约担保的形式有银行履约保函、履约担保书、履约保证金三种形式,所以履约保证金、履约保函其实只是履约担保的一种方式,统一准确的用词是保证法律法规严肃性的基础,在今后出台的法律法规及配套的条文解释中,用词应严谨一致。

2.3 内外结合,强化治理整顿

(1)从外部着手,提高担保公司的准入门槛,规定担保公司的最低注册资金和实收资本,设定担保限额,如规定担保公司的单笔担保金额不得超其净资产的50%等。加强对现有担保公司的治理整顿,河南原计划于2011年2月底完成对担保公司的清理整顿,但工作难度极大,最终延迟至5月底,到7月28日政府出台了对担保公司的管理暂行办法,才标志着这一轮的清理整顿初见成效。同时在日常工作中要强化对担保机构的监管,建立担保业务的阳光公示制度,健全担保业的自律组织,建议各地政府相关部门成立担保监督管理委员会,对成立条件、高管资格、内部自控制度的建立等进行规定,规范统一的担保操作流程。

从内部加强对从业人员执业能力的提高教育,培养从业人员对被担保项目风险评估的审查能力,提高担保机构从业人员的进入门槛,实行担保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严惩担保活动中的违规行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团队是担保机构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应进一步完善履约担保的制度设计,对于小型常规工程项目的履约担保可采用现金支票的形式(但要杜绝承诺以“进度款冲抵”的违规做法),除此之外宜首选采用保证担保,如:银行履约保函、履约担保书、同业担保等,这样若中标人违约,担保人就可以首先按照合同的约定完成工程项目,而不是简单的只赔偿一点钱了事,毕竟招标人的最终目的是得到合格的工程实体并使之产生经济效益。

3 结束语

建立健全工程招投标中的担保制度有着非常现实积极的作用,在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间、市场信誉度和诚信度普遍较差的状况下,推行规范的担保制度对于培育公平合理的工程担保市场,保证工程合同的顺利履行,建立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都具有十分重要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锐,周盛廉.工程担保操作实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邓晓梅.中国工程担保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 刘安,陈立文.建设工程保证担保的经济学理论新发展[J].商业研究,2011(07):54-57.

[4] 中国建设监理协会.建设工程监理相关法规文件汇编[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上一篇:浅谈火灾报警技术与火灾报警系统 下一篇:“零容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