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有女》,未完待续

时间:2022-07-03 10:58:56

“我想坚持下去,当女儿出嫁的时候再制作一个短片送给她。”

去年年底,一个多媒体短片《吾家有女》在优酷上引起关注,这是一位摄影师父亲16年用镜头记录女儿成长的集成,浓浓的父爱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观者。这位父亲就是新华社摄影部非常优秀的图片编辑和记者刘宇。这里,他跟我们分享了他的所思所感,相信会对摄影人和为人父母者有所启示。

这是一部12分钟的短片,完成它却用了16年,更准确地说它还是“未完待续”的。记录我女儿成长的多媒体短片《吾家有女》()从2012年12月11日在优酷上线,在二十来天里被点击了35万次,观众的反响让我始料未及。

这是我第一部公开发表的多媒体作品。和多数家长一样,在我开始记录的时候,只是想给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留下一点回忆,并没有打算与别人分享。不过,摄影记者的职业习惯使我在拍摄时注意少拍摆布的纪念照,多拍生活中自然的状态。直到女儿开始学习长笛,我感觉或许可以做一个关于琴童的专题。我妻子就是一位钢琴老师,家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琴的孩子,从上幼儿园到上中学,其中的甜酸苦辣我都看在眼里。作为家长,对女儿学习音乐过程中的艰辛,我也更有切身的体会。不过在积累了一些素材之后并没有马上编辑成片。

女儿上初中后,课业压力、青春期逆反、哈韩情结等等接踵而来,每个经历过这个阶段的家庭都不会感到轻松,我们这个小家只是其中之一,而且带有典型性,这就有可能使对一个家庭的记录变得具有社会意义。那段时间我的工作重心转到了做图片编辑,并没有太多的机会拍照片了,但多年的摄影记者生涯让我无法放下照相机。而拍摄女儿是一个现成和可行的题材,如果我能把一个女孩的成长史用丰富的影像记录下来,这并不比我拍摄那些大人物和重大事件的意义小。每一个家庭都是社会的细胞,必然带有时代的烙印,各个家庭的历史集合起来其实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的一部分。那段时间,我相对系统地、有目的地进行了一些拍摄。

决定把素材剪辑成片缘于2012年初我参加了新华社举办的多媒体培训班,担任主讲老师的是曾在荷赛多媒体比赛中获奖的王磊。当时,他要求学员做一个不超过四分钟的短片作业。我与同事陈铎和张玉薇用我女儿的素材剪辑了一个小片子《家有中考生》。王磊在课上的肯定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家有中考生》并没有拿出来发表,因为当时剪辑只用了半天多时间,有很多地方可以改进。

当我决定着手编辑一个相对完整的短片时,深感拍摄是一回事,呈现又是另一回事。首先,我对于是否把女儿的生活暴露于公众之下心存顾虑。事实上,在她大了以后,记录本身已经变得很困难,她对镜头越来越抗拒,我只能尽可能地不让她意识到镜头的存在,更不想让我的拍摄增加她的压力,女儿的感受是我必须要考虑的。每个女孩都希望让大家看到自己完美的一面,但如果缺少了真实,我还有做这件事的必要吗?我相信她将来一定会理解我做这些的意义,感受到父母对她毫无保留的爱。其次,我发现仅仅是把16年来拍摄的素材整理出来就是一个相当大的工程。素材散落在Hi8磁带、小DV、胶片、5DMarkⅡ等各种设备中,把它们全部转成数码格式断断续续耗费了我数月时间。海量的素材如何取舍是另一个需要斟酌的问题。最后,我决定用“选择”作为主线来贯穿女儿成长的过程。就像我在片尾说的:“每个家长都会设想孩子的未来,希望他们按照自己想象的那样成长。但是,每一个生命都是个体,是无法设计的。孩子们往往会有自己的选择。我想,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正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这也是我的肺腑之言。

片子发表后,在1700多条回帖中说得最多的是“感动”。尤其让我欣慰的是,很多年轻人表示要更努力地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更多的家长表示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同时拿起照相机记录孩子的一点一滴。有网友说:“短短12分钟的片子,承载了12万分的父爱,我们感慨这对父母对于孩子无微不至关爱的同时充分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女儿选择了自己的梦想并坚定不移地为之努力!”“其实巧巧是中国大多数九零后孩子的缩影,不过他们是幸运的,现大多数家长都学会了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让他们有营造自己梦想的机会,这是中国的进步。”网友们的肯定也让我感到了温暖。我想,我们是很普通的小家庭,讲述的是很普通女孩的故事。无论是父母和孩子都不是完美的;我也不认为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方法都是对的。之所以能引起共鸣,是因为他们从中看到了自己。我想,这正是时间和真实的力量。

拍摄一张照片可能只需要百分之一秒,但很多时候,照片的质量和所花的时间成正比。人们常常重复卡帕的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我想再加上一句,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花的时间不够多。经过时间酿造的影像终会成为佳酿。最离奇的事和最寻常的事,最伟大的人和最普通的人都有记录的价值,同样能够打动人心。作为记者,我们关注生活的变化,却常常对生活的常态熟视无睹——以为今天是这样,明天仍会如此。直到有一天突然发现,许多司空见惯的场景,再也不会重现。而那些可能恰恰是最反映生活本质的时代缩影,我们每天为之奔忙的很多所谓的新闻反倒那么易碎。

这个片子限于早期用的都是家用摄像机,有些影像素质很低。再加上有些素材当初只是随性拍摄,从技术的角度看也有很多不足。但有点出乎我预料,并没有观者对此挑剔。现在来看,有些影像正因为少了一些刻意,反倒感觉真实自然。摄影记者干长了,会觉得按快门变得越来越难:光线不好不拍,构图不好不拍,瞬间不好不拍。也许正是在我们的踌躇中,精彩从眼前溜走了。其实,从影像的功能来说,记录是比技术更重要的东西。我一直记得几年前看过的一个纪录片《姐妹》,讲述的是一群在深圳发廊打工的洗头妹的故事。摄影师跟拍了几年,到最后几个女孩完全忽视了摄影师的存在,甚至能拍到闺蜜们躺在床上一起说悄悄话。生活本身已经足够精彩,摄影师只要不动声色地记录下来就足够了,不需要被摄者在镜头前表演,更不需要摄影师在旁导演。最好的摄影师是空气中的一只蚊子,它时刻盯着目标,但人们不会注意到它的存在。

这部短片实际上是集体的创作。没有潘超越、陈铎、施鳗珂、曾毅等同事的帮助,它就不是一个成品。图片摄影师转型创作多媒体作品,使我深感后期的重要。多媒体作品的优势在于影像、声音、节奏、美术等等多种元素的综合运用。我在参与编辑的过程中学到很多,如果懂得更多后期技巧,在拍摄时就能更加有的放矢。短片播出后,也得到一些专业人士的建议。王磊看到这个片子后给我发了一封长长的邮件。在肯定之外他提了三点建议:1.除了要得到家长们的共鸣,也要从孩子的视角加强孩子内心世界的情感表达;2.“父亲”用自述方式独白,已经很好地拉近了家长与观众间的距离,但当“母亲”出现了正式采访时,会让刚刚培养起来的亲近感有所疏远,因此孩子母亲的采访可以去掉;3.叙述对故事应该起到“铺垫”、“转折”、“提升”的作用,要区别于“解说”,多留给观众一些思考的空间。我觉得他的意见非常有建设性。片子还有好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受限于时间,也有很多素材忍痛割爱。好在,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我考虑再剪一版长片,希望对不足有所弥补。况且,我还可以再拍16年。

上一篇:24小时:妈妈能量复活计划 下一篇:浅谈数码照片后期的基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