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春出发,让台湾重新认识韩寒

时间:2022-07-03 08:20:50

从青春出发,让台湾重新认识韩寒

作为大陆的知名作家,韩寒的作品早在2002年就被引进台湾。至今为止,一共有六家台湾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八本作品,大部分为小说。2010年,新经典文化出版韩寒博客选集《青春》和《出发》,以全新的角度重新向台湾读者介绍韩寒。《青春》在台湾的成功,可作为大陆畅销作家作品引进台湾,获得口碑和票房的范例之作。

在与韩寒的经纪人路金波谈作品授权时,新经典文化总编辑叶美瑶被告知:“韩寒所有的小说都已经授权完了,我没有东西给你了。”路金波没想到的,新经典文化要做的,正是韩寒的博客文/杂文而非他的小说。“我们是逆向操作,我觉得韩寒的杂文集正是他这几年变得非常不一样的那个重点。”叶美瑶这样解释。

以杂文集重新向台湾介绍韩寒,新经典文化找到了台湾重新认识韩寒的最佳切入点。

重新发现韩寒

早在2003年,叶美瑶就注意到韩寒。那时他的《三重门》第一版已出版三年,非常畅销(这本书至今在大陆累积发行200万册)。2005年,她当时所在的时报文化,签下韩寒的另一本小说《长安乱》,也有几千本的销量。她很喜欢《长安乱》,觉得小说的故事特别有趣,“可是这本小说的写法使得韩寒不会被当成一个文学作家来看待,感觉上更像是一个新人写的很新的作品,出版社没有办法持续地以一个文学作家的方向来操作他。”后来,也有不少台湾同行出版韩寒的其他作品,不过销量平平。

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叶美瑶断断续续地看韩寒的文章,看他在博客上跟人打笔仗,笑经典名家,她形容看那些文章的心情就好像当初看《长安乱》一样,有趣好玩,可是总还缺了点什么。一直到在博客上看到《青春》时,开始意识到,韩寒不再只是一个聪明的作家,而将是这十年来最重要的华文作家之一。

“如果是年轻有趣,台湾有九把刀,有其他年轻作家,他们所写的青春故事更贴近台湾。在年轻一辈中,韩寒所讨论的议题很有共鸣。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我感受到那些议题的重要性,我不只是单纯地认为他在大陆会有影响力,而是觉得他谈的东西对全球的年轻人都有影响力,当然这跟中国大陆变得越来越重要有非常大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我选择他的杂文的原因。韩寒的这两本杂文在台湾出版后,有人讨论,台湾能不能有自己的韩寒,这就表示他们把韩寒杂文言论之于中国大陆的重要性看出来了。也说明我当时的选择是对的。”

青春韩寒

谈好作品授权后,新经典编辑团队从600多篇韩寒的博客文章中,选出71篇,分成“青春韩寒”、“创作韩寒”、“公民韩寒”三个部分,制作“韩寒30未满的青春纪事”,以时间轴梳理的韩寒重要历程,并在书末收入三篇韩寒接受《南都周刊》的独家采访内容。

《青春》是针对富士康员工的跳楼事件而写的一篇文章。“富士康跳楼事件”在台湾的影响力同样很大,有各种不同的声音分析这个事件。韩寒看待这个事情的角度,让叶美瑶非常感动,她说:“韩寒完全进入那些年轻人的感受,通过他的观点,我觉得这个时代可能需要改变。”

不同于台湾读者,大陆的读者看到的韩寒是完整的。从“新概念”时代就很有想法和性格的那个孩子,一直到玩赛车在博客上发言,他的言论变得越来越重要,有好几亿的点击量,他的一举一动都能成为新闻事件。可在台湾人眼中,韩寒只是一个很年轻很敢讲话的人。新经典编辑团队看到韩寒文章的多重面向,有些比较轻,耍嘴皮子很有趣;有些比较重,有很深的思考,在选编文章的时候进行分类。以《青春》作为整本书的第一篇文章和书名,并有单独的一个类别,她们认为这类文章是韩寒所有杂文中最“重”的,希望以这类文章作为台湾读者重新认识韩寒的开始。

配合新书宣传,新经典文化先做了“搜寻下一个可能”的BV,以在各种媒介搜寻韩寒文章却搜不着为主线,强调韩寒文章的重要性,让读者对韩寒及其作品产生关注和好奇。然后以“年少”、“敢言”、“幽默”、“坚持”四个面向介绍韩寒。“每一个面向单独看,都不会显得韩寒有多特别,比如台湾也有很幽默的年轻人,敢言也不会是台湾的一个焦点,但是他够年轻,够特立独行,够幽默,加上坚持不断地发言。这四个面向的集合是韩寒能够在这个时间点被台湾读者接受,能够被作为一个重要的新生作者被认真看待的原因。”

除了文案上的精心准备,新经典设计了四张韩寒超酷卡。卡上的文案分别为:他年少;他敢言;他幽默;他坚持。并配合书店,进行购书赠送韩寒海报的促销活动,在新经典文化的官方网站还提供韩寒主题桌面的下载。新经典文化以操作一个年轻偶像的方法包装韩寒。书籍的装帧设计则由台湾著名的设计师王志弘操刀。《青春》的书腰尺寸为全书开本的一半,图案为韩寒的半张脸,应和了此时韩寒与台湾读者的关系,有一点了解却还未熟悉。

出发韩寒

在韩寒成为美国《时代》杂志百大人物的加持下,《青春》一书的销量有了很不错的成绩。在书出版三个月后,新经典再接再厉推出韩寒的第二本文集《出发》。

阅读《青春》的韩寒之后,很多人好奇,他是怎么变成今天这样的人?“我猜韩寒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坚强、这么坚持自己的角色。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都需要一个过程。今天很叛逆所以说的话跟别人不一样,但是要持续这样十年,必须要有一个核心的东西,虽千万人吾往矣。我当然知道《三重门》很畅销,但是我不知道真正的源头是《杯中窥人》。”

《杯中窥人》是韩寒参加“新概念大赛”决赛时迟到,老师临时起意出题,他即兴而作的文章。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新经典编辑团队很激动,她们觉得韩寒从那个时候就很不一样,而且他还坚持不变质,就讨论再编一本关于他前面发展过程的书。于是有了后来的《出发》。

《出发》分成“学生韩寒”、“博客韩寒”、“敏感词韩寒”、“最初的韩寒”四个部分并附录韩寒笔战删文全记录。在“最初的韩寒”里收入韩寒未满20岁时的三篇文章:《杯中窥人》、《求医》、《傻子》。对于收入“最初的韩寒”里的三篇文章,韩寒跟新经典有过争执,他不希望在书中收入自己非常青涩的这些文字,但新经典编辑团队最终说服了韩寒,他勉强同意将青涩的自己展示给台湾读者。

她们说服韩寒的理由是这样的。“台湾的读者没有大陆的读者那么了解你,知道你整个成长过程,这样他们所知道的韩寒只会是片段的。所以陈文茜只看到你现在很红,以为你是讲一些很大胆的话才会引起多方的追捧,她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年轻人对你有那么强的感情,他们以你马首是瞻的原因是,他们看着你不改本色一路往前,他们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走。”

在对韩寒有了一定了解之后,除了延续之前的行销手法和定位,这次的书腰上用的是韩寒的侧脸照片。他与读者的距离已被拉近,他毫无保留展示最初的自己。所以,书腰上选择直接将韩寒展现于读者眼前。

前段时间,韩寒的《青春》出了大陆版。对于《青春》大陆版的出版,叶美瑶表示“正因为台湾对韩寒陌生,所以我们透过对他作品的喜爱,不管他在大陆的形象,找到一个适当的距离认识韩寒。我非常高兴最后韩寒认同了我们找到的编辑距离,决定也做一本简体版,那是作者对编辑的肯定,我们非常兴奋简体版出版,也盼望该版本在大陆受到欢迎。”

事实上,对比台版,虽然书名相同,作者相同,但因为编排手法不同,已然是两本书。两岸读者对于韩寒的知晓程度有着根本上的区别,这也决定了出版社在选编内容的出发点有着根本的不同。韩寒的杂文经过新经典的编辑,重新建立与台湾读者的联系,让他们明了,韩寒之所谓成为韩寒的原因。这种花在背后的功夫,正是编辑功力的体现,也正是这本书能在台湾获得口碑和票房的原因。

上一篇:王迪诗:香港的神秘与明媚 下一篇:书店 (空间) 的核心始终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