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香椿的造林技术

时间:2022-07-03 06:37:07

阐述香椿的造林技术

香椿属楝科,是我国人民熟知喜爱的特有树种,栽培历史悠久。

香椿是速生用材树种,材质红褐色,有光泽,纹理顺直而美观,坚重富有弹性,干后不宜变形,耐水湿,耐腐朽,有“中国桃花芯木”之称。其木材可供建筑、船舶、车辆、家具、农具、三弦琴腹板、烟盒等木制品之用。树木成林后树冠庞大,枝叶茂密,树干通直,可用于“四旁”绿化。幼芽嫩叶具有香味,营养丰富,可作蔬菜用,树皮及果实可入药,有收敛止血、去湿止痛之效,种籽含油率达38.5 %左右。

1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达25 m,树皮呈灰褐色至飘香竭色,且呈不规则的条状纵裂,片状剥落。枝条红褐色或灰绿色,叶片生长为羽状复叶,互生,长25~50 cm,有香味,小叶10~22个,对生,矩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8~15 cm,先端尖,基部圆形,不对称,叶缘有锯齿或近全缘。花两性,白色有芳香味,圆锥花序顶生,萼短小,花瓣5个。蒴果狭椭圆形或近卵形,长1.5~2.5 cm,5瓣开裂,种子一端有膜质长翅,花期6月,果熟期10~11月。

2分布及适生环境

香椿在甘肃省天水、陇南、甘南等地区栽培,香椿的中心乡土区域为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之间,在甘肃省小陇山、康南等林区有天然分布。垂直分布最高海拔在

1 600~1 800 m之间,但大多在1 500 m以下的山地和广大平原地区。

香椿的耐寒性和耐旱性较差,在年平均7.9 ℃,最低气温-27 ℃的地区,地上部分易冻死,在较寒冷而又干旱的地区,早春幼树容易枯梢,随着树龄的增大,抗寒抗旱能力逐渐加强。

香椿喜深厚肥沃湿润的沙壤土,对土壤酸碱度要求不甚严格,酸性、中性、微碱性(pH值5.5~8.0)的土壤上均能生长,在石灰土壤上生长良好,习性喜光照耐庇荫。

3造林技术

3.1采种

一般7~8年生香椿树木开始结果实,采种应选生长健壮的15~30年生的母树,荫果成熟时,由绿色变为黄褐色,应及时采摘,如果迟则荫果开裂,种子飞散,难以采到,采用后应晾晒数天,取籽时应去掉杂物,然后密封干藏,种子约6.4万粒/kg,发芽率40 %~50 %。

3.2育苗

苗圃地要选在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方,播种前要对土壤进行深翻,多施有机肥料作底肥。

3.2.1播种育苗最好优先选用本地乡土树种的种子或邻近地区的种子,播种期因地区而异,一般在3~4月为宜,播种方法为条播,行距25 cm,播种量37.5~600 kg/hm2,覆土厚度约1 cm,播种前种子可用温水浸泡15~20 h,再用清水浸泡10 h,捞出催芽,室内温度控制在20 ℃~25 ℃,待种子裂嘴后即可播种,苗木出土后要特别注意前期的中耕除草,苗高9~10 cm左右时应进行间苗,间后的苗木株距控制在15~20 cm,苗木在7~8月间生长迅速,需肥量大,以施氨肥为主,结合松土除草,并适量施磷钾肥,出苗量约19.5~22.5万株/hm2。

3.2.2无性繁殖使用埋根和留根育苗的方法简便,成活率也高,苗木质量高、成本低,采集种根以1~2年生苗根为最好,健壮母树的侧根处可利用,一般采根在3~4月为最好,采集根应及时剪截,长度15~20 cm,小头剪口应斜,大头剪口要平,随采随育,育苗量30 000~45 000株/hm2,为了使苗木生长整齐,应按种根的粗细度进行育苗,为防止种根愈合组织在圃地中腐烂保证地温,一般播种后可不浇水,如遇干旱时可在行间开沟浇水,浇水和栽后应及时松土,苗高10 cm时,应及时抹去弱芽,留壮芽一个即可。

3.3造林

多采用人工植苗造林。造林地块应选择阳坡的土层深厚的地方,苗木采用1~2年生壮苗。造林季节在春季树木发芽前进行栽植,用材株苗木2 550株/hm2左右,株行距2.0 m×2.0 m,若以采摘嫩芽食用为目的,则可以营矮林,栽植时可适当加大造林密度。也可在“四旁”广泛栽植,此外,可进行分蘖栽植的截干造林。

3.4抚育管理

造林后要及时除草、松土、追肥、灌溉、除萌条。如果以蔬菜树培养,应在枝芽萌动前,摘去顶芽或在1 m左右高处截干,抑制高生长,促使多萌侧芽,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3.5病虫害防治

香椿病虫害有叶锈病、白粉病,云斑天牛,危害部位为叶片,发病初期用0.2~0.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喷洒,每半月喷洒1次,并在冬季将林地内的枯枝落叶扫除烧掉。根腐病多在夏秋季阴雨天和排水不良的圃地或林分内发生。应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进行育苗造林,种苗应健壮,造林时先用5 %石灰水或0.5 %高锰酸钾溶液浸根15~30 min,再用清水洗净后栽植,在圃地成造林地块中发现病株应及时挖除,并用生石灰处理根穴,对发病的树木可用50 %代森铵800倍溶液浇根。

上一篇:舟曲县玉米大小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下一篇:青杄优良外生菌根真菌筛选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