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领导慰问”新闻的一点看法

时间:2022-07-03 06:11:08

对“领导慰问”新闻的一点看法

逢年过节,媒体上各级领导慰问特困户的报道总会多起来。综观这类报道的套路,无非是某某领导十分关心特困人群的生活,在百忙之中还要抽出时间,冒着凛冽的寒风亲自到特困户家中进行慰问,了解特困户的生活状况,并送去现金、粮食、食用油、棉衣等生活用品。特困户感谢领导,感谢政府,感动得潸然泪下,甚至作揖、磕头……

长期以来,对媒体的这类宣传报道似乎很少有人提出疑义,似乎认为这很正常。但是,在依法治国已成基本国策的今天,对这类新闻报道就有必要用宪法的精神来审视了。

首先,特困人群接受政府的救济并不是接受某个领导的施舍或恩赐,而是享受宪法赋予的权利。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既然是公民享受宪法权利,就没必要对某个领导感恩戴德。当然,作为特困户在接受慰问和救济时,说一些发自内心的感谢之类的话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媒体在报道时过分渲染就不符宪法精神。

在电视新闻中,我们看到国外的政府在救济灾民和难民时,他们的表情都很木然,很少看到被救助者说一些感谢之类的话,当然更少流泪、作揖、磕头之类的场景。因为他们知道,作为纳税人(几乎所有的公民都是直接或间接的纳税人),在遇到困难和灾难时有要求政府救助的权利。

值得一提的是,特困户之所以贫困,原因是复杂的,并不都在贫困户身上。只要了解国情的人都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国的经济一度出现了过热,导致了之后的“治理整顿”及企业减员增效、下岗分流,使得一部分下岗职工陷于贫困。在农村,长期以来农民负担过重,农村基层政府的“三乱”,也使一些本不富裕的农民家庭滑向贫困。

其次,地方领导代表政府去慰问、救济特困户,到特困户家中了解情况,本是领导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公民“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在大多数情况下要通过政府的工作才能得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地方政府的扶贫济困工作是宪法要求他们去做的,是政府工作的“底线”。作为领导把自己辖区内的贫困人群的生活安排好了,是尽到了职责;反之,就是失职。媒体在报道这类新闻时对此应该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应当说,媒体报道政府对特困户的慰问和救济本身没有错,但要把握好“度”,不能抛开宪法而随意拔高、美化领导,贬低百姓。

上一篇:儿子孤独的小学生活 下一篇:解读美国媒体的庭审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