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天水经济区宗教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2-07-03 04:57:57

关中-天水经济区宗教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宗教文化产业是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区内宗教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分析,提出关中-天水经济区宗教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关中-天水经济区 宗教文化产业 发展对策

一、 关中―天水经济区宗教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处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战略要地,辖区总面积7.98万平方公里,人口3000余万人。2009年6月25日,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正式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这一战略决策的实施,为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协作基础和战略支撑。

近些年来,陕西省、甘肃省的各个中心城市在宗教文化产业开发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使宗教旅游业成为陕西省、甘肃省内多个城市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突出成就如下:

1、宗教旅游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宗教旅游产业规模日益壮大。

近年来,位于关中―天水经济区内的西安、宝鸡、天水等市区,依托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强力推进宗教旅游业发展,共同呈现出从政府主办向市场化运作、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从宗教旅游城市向城市宗教旅游转变的良好态势。区内宗教旅游业迅猛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品牌战略基本形成,部分地区亮点突出。

关中―天水经济区内的西安市是全国的旅游大市,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资源闻名于世,它以鲜明的主题、醒目的标识以及系列策划活动和营销的多元组合,打造成中国的旅游大市。以法门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产业开发更为区内的宗教文化产业开发和保护提供了丰富经验和有力实证。

3、客源市场逐步扩大,游客构成呈现多元化。

随着区内各宗教旅游景点知名度的提高,海内外客源市场开拓力度不断加大,游客构成趋向多元化。游客由过去以中、长线旅游观光为主的团队及散客为主,变为会务、商务、休闲度假、康体健身和旅游观光等短、中、长线多种形式同步增长的团队、散客、自驾等多类游客共同组成,尤其是海外游客增速较快。

4、城市旅游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旅游环境更加优化。

区内各主要城市美化、亮化、畅化、净化工程取得成效,增强了城市的魅力。旅游班线车、游客集散地、旅游交通标识牌、旅游购物、城市旅游厕所等城市服务功能能够满足不同游客需求。城市旅游环境的优化,将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人前往领略关中―天水地区的文化景观。

二、关中―天水经济区宗教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关中―天水地区的宗教旅游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取得了较大成绩,奠定了进一步开发的有利条件,但是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制约着宗教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区域发展不均衡。

关中―天水经济区所辖市区较多,文化产业开发程度差别较大,这种不均衡将制约经济区的整体发展。例如,甘肃省由于资金短缺等多方面客观条件限制,近年来“以敦煌为龙头,以兰州为中心,以天水为突破口”发展旅游业,致使对平凉的宗教文化旅游重视不足,在甘肃主要旅游目的地和线路中经常被忽略,至今得不到充分发展。

(二)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不适应现代旅游发展。

经济区现有的多数宗教文化旅游产品为初级产品,多停留在浅层次的旅游观光上,对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和创新不足,参与性能、娱乐性、体验性不够,旅游线路创新组合产品少,结构单一,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三)宗教文化旅游业整体宣传力度不够。

旅游业的竞争已不仅是旅游产品的竞争,而是逐渐演变成城市综合实力的竞争。目前许多旅游城市都加大了对旅游城市整体形象的宣传,形成旅游城市形象化、形象品牌化、品牌产业化的格局。而关中―天水经济区内的许多旅游城市的宗教旅游还没有形成统一化、规范化的宣传载体,品牌化宣传建设机制不完善。

(四)旅游业管理体制不顺,经营理念有待改善。

旅游业的关联性极强,但由于旅游资源所属行政管理部门的不同,多年来部门分割管理、多头管理现象普遍,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纵向之间和同级相关部门之间旅游管理的责、权、利不一致,使得旅游相关部门合力优势发挥不够。这种做法,与当前大合作、大效益的管理经营理念尚有较大差距。

三、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注重品牌打造,满足消费需求。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许多宗教文化遗产是其他旅游接待地区所没有的独特文化资源,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宗教旅游资源的核心竞争力。关中―天水经济区应该抓住机遇,围绕经济区规划的黄金线路,注重优质旅游品牌的打造,逐步形成品牌优势。利用宣传造势和科学营销,多角度、多层次吸引消费者。

(二)优化资源配置,依托现有品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优化资源配置,按照“中心―边缘旅游互动模式”,依托区域内现有品牌景点,积极推动其周边特色景点的建设和宣传,延长关中―天水经济区宗教文化发展产业链,带动周边景点的发展。如距法门寺十公里的扶风县,可以依托法门寺的成熟的旅游路线进行有力补充,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提供新的项目和服务,促进该县宗教文化的发展。

(三)落实国家政策,加快市场化运作。

关中―天水经济区有关单位要加快落实国家政策,制定长期发展规划,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加入宗教文化产业的开发和运营,加快市场化运作,形成政府与企业相互推动、生态发展与旅游相互促进、文化发展与旅游联动发展、交通规划与旅游交互发展等模式,促进区域宗教文化产业跨越式大发展。

(四)加快结构调整,推动宗教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旅游+城市”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成熟模式,为此要加快区内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优势产业发展,弱化产业结构 “刚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通过企业的聚集做大文化产业集群,做长产业链,培育大集团,深入挖掘宗教文化资源,把宗教旅游资源通过文化演绎、文化创意的方式转化为文化产品,形成特色品牌,推动宗教文化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M].国家发改委,2009年6月

[2] 陈祖祺.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3] 续庆慧,邓琼飞.民俗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意义[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年4月

上一篇: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初探 下一篇:用激励机制促进人力资源的管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