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流动视角下的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

时间:2022-07-03 04:11:33

社会流动视角下的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

[摘 要] 经济增长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与政治环境中,稳定的社会结构是经济健康增长的前提,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保证。在社会流动的视角下考察了社会结构的构成及不同阶层的行为特征,从而构筑了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合理的社会流动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激发企业家精神的发挥,在市场参与者主动、积极的创造作用下,外部性不断得到内在化,交易费用得以降低,分工和专业化得到深化,经济增长作为结果而发生。根据我国当前实际情况,可以考虑转向社会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以此带动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经济增长;社会结构;社会流动;企业家精神;市场主体

[中图分类号]F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11-0007-04

一、引 言

伴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历了连续的高速增长,新时期下政治、社会和经济等领域逐渐显现出新的特点。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国内社会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但这种社会结构变迁并非全方位适应经济增长而同步发生变化。近来,社会结构越来越呈现僵化的趋势,对经济增长也开始表现出负面影响。在中国特有的社会控制体系下,由于社会结构相对经济的快速增长缺乏适应性调整和变革,造成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过大,因此而发生的冲突与摩擦也渐趋频繁。那么当冲突和矛盾日益尖锐化并逐渐成为一种常态时,它就将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埋下隐忧。僵化的社会结构将深刻改变社会个体的预期和对未来的信念,抑制企业家精神的发挥,从而不利于持续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将不可避免的丧失微观基础上的动力。

二、社会结构及不同社会阶层的特征

(一)社会结构的构成

静态地看,社会结构总是作为当时社会制度与特定文化影响下的社会层面的体现。社会结构建立在共同的社会规则系统之上,分享共同的制度与文化,并据此引导社会中个体的行为及其与其他个体建立互动关系,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其是限制还是激励社会创新与发展[1]。一方面,社会个体理性的依据社会规范以及内嵌于社会规范中的文化和规则从事社会活动和进行互动。另一方面,个体作为理性的行动者也会试图利用所掌握信息采取相应的行为,以改变社会环境,推动社会规范、规则和文化的变革。具体的,人们通常不是独自行动,而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形成组织,以团体的形式采取行动。社会中各种具有相同利益的人们形成各类利益集团,随后通过采取各种形式的有针对性的策略对社会法规、政策或者文化、习俗等其他非正规制度施加影响。

动态地看,社会结构包括精英阶层、中间阶层以及平民阶层。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层次上的个人或组织不断强化自身而发展壮大,试图向更高层次流动。同时一些能力较低或不掌握关键资源的个人或组织也将不可避免地向下流动。这种流动过程也表征了一个正常、健康社会的运行常态。然而一定时期内,社会结构呈现相对稳定状态,即使原有的优势地位丧失,个人或组织仍然可以进行相应的改变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可见,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社会阶层的流动并非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而是伴随争取和抗争的曲折过程。作为社会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社会阶层在整个社会中扮]的角色不同,社会地位不同,所掌握的信息、资源也不相同。合理流动的社会阶层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僵化的社会结构则会中断这一进程,进而阻滞经济增长的持续进行。一般认为,合理的社会结构应该是一个中间阶层占绝大部分的橄榄形。显然,特权阶层如果数量过多或被固定下来,势必影响社会的正常流动。郑杭生和李路路(2005)指出社会阶层结构的重要性在于它决定了社会关系、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分配的核心机制。社会阶层结构作为社会结构的基础,影响社会平等以及社会认同、社会行动,许多社会矛盾和冲突也正是产生于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与整合过程。[2]Daron Acemoglu和James A.Robinson(2008)认为中间阶层对于平衡政治稳定与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陆学艺(2006)认为按职业分类,按占有资源数量为标准,当前中国社会可以分成十大阶层,各阶层的次序基本确立,难以发生巨大的变革,重要的是如何促进各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4]根本的目标还是培养壮大社会中间阶层,形成“橄榄形”的社会阶层结构,以优化各种资源的流动和配置。

(二)不同社会阶层的特征

通常,社会阶层结构可以从社会关系、社会行动和社会冲突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本文主要从社会行动这一方面阐述社会结构如何对不同阶层产生行为预期,以及对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最终又是如何传导至经济增长绩效。社会阶层结构决定社会的共同认知并指引个体的行动准则,不同阶层的个体对其社会地位以及对社会资源的分配等有着截然不同的主观认知。对于精英阶层而言,该阶层往往拥有直接参与政治活动的权力,因此对政策制定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也就可以通过推动制定并实施保护本阶层利益的法规政策,从而掌控社会利益的分配。例如奥尔森(2007;2005)认为代表精英阶层的利益集团可以通过游说或直接制定政策等方式, 设置壁垒和管制,以此保证该阶层长时间的在社会分配中处于有利地位。另外,精英阶层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技术进步或产业升级的问题上态度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如果产业升级将降低税率,该阶层利益集团通过税收而获得的收益就会减少,又或者产业升级一旦降低中间品的需求和价格,而这些中间品又恰恰掌握在他们手中。精英阶层预计到这类产业升级和转型将带来何种结果,那么他们必将阻碍或者延迟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进程。毫无疑问,对于整体经济而言,精英阶层利益集团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的行为将严重损害经济绩效。对于平民阶层而言,该阶层如果人数过多,规模过大,那么将不可避免地造成共同目标对个人而言过于模糊,甚至缺失,那么相对于集体利益,该阶层中的个体将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对此进行协调和激励也将因为集团规模过大而不可行,与此同时,集体产品的公共性质也会催生“搭便车”现象。现实中,平民阶层虽然人数众多,但是由于难以有效地加以组织,也无法加以协调各种私人利益以激励个体团结起来朝着共同的集体目标努力。[5-7]

三、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

(一)经济增长的主体

关于经济增长的主体似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品生产者构成了市场的供给方,以消费者为主体的产品消费者构成了市场的需求方,双方在政府制定的法律制度以及传统文化和习俗、惯例的框架下展开交易,参与市场过程,共同构成完整的市场体系。然而在探索具体的经济增长过程中,人们往往将注意力放在增长的客体,即经济体系本身,包括各个产业和行业部门。通过追踪和分析经验证据,归纳经济增长的经验规律。这就在根本上忽略了增长的主体,实际上,构成增长主体的市场参与者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禀赋特征。这种异质性决定了将生产者和消费者分别以代表性厂商和代表性消费者进行概要表征是很不准确的,往往导致分析中错将结果当作原因,造成同义反复。因此,本文认为必须从根本意义上,即经济增长的主体,自身特征和行为出发,据此探索增长的本源。

从增长主体的角度出发,市场参与者必定具有独立而鲜明个体特征,他们在增长中积极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市场参与者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展开与其他主体的互动,并在与其他人交往中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认识和判断能力,期望更有利地参与互动,甚至在交往中占据主动。这种积极追求获得更大利益的特征在本文中被定义为企业家精神。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主体不满足只占有当前利益,他们通过敏锐的观察,发现当前交易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努力寻求新的交易方式或交易手段、工具,目标是通过更高效地进行交易,攫取更多的交易租金。在这个过程中,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市场参与者获得更多的收益,交易方式也不断得到改进,交易效率不断提高,市场分工和专业化程度就会逐渐提高,从而引致经济增长。

(二)经济如何嵌入社会

经济增长又从来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现象,而是发生的具体的、历史的环境当中,包括政治与社会环境。之所以说经济增长嵌入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中,是因为经济增长的主体,人,存在于一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中。如前文所述,处于不同阶层的市场参与者具有不同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从而在不同的主体间产生了不同的信息来源和资源禀赋,进而决定了交易过程中不对等的权力归属,最终导致特定的交易合约,或者平等,或者不平等。以上构成了社会分化的具体内容和本质。不同类型的市场参与者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并且追求对长期利益的索取和保障,依据自身禀赋,他们在一定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下寻求对特定权力的控制。对以上过程进行技术性描述,也就意味着,不同的市场参与者具有不同的效用函数;其次,每个市场参与者不仅作为经济人而存在,同时还是社会人、政治人,他们生活在真实的社会和政治过程中;第三,效用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参与者的个人行为,结果由行为的互动产生,即利益获得是社会交往的结果,因此必须要考虑个人行为对其他人行为的影响。这就描述了经济增长如何通过存在于特定社会环境的参与者行为及其互动而发生。[8-9]

(三)社会流动视角下经济如何增长

前文分析了经济增长如何伴随着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深化而发生,分工的深化又是由市场参与者选择相应的行为及其互动产生的结果,那么在选择相应行为之前,人们首先需要对其行为及交易者做出清晰判断以形成确定性预期,这样才可能对交易的收益和成本加以准确比较。显然,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市场参与者对交易的预期通常是不同的,同一阶层内部之间的交易也会因为参与者成长环境,个人具体的禀赋特征,而产生不一致的预期。为了扩大交易范围,为分工和专业化创造条件,就必须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市场交易环境,不同阶层之间以及同一阶层内部的都需要具备稳定、安全、公正、高效的制度环境,交易才能发生。另外,分工和专业化的深化不仅需要维持现有的市场交易体系,还需要不断拓宽和加深交易范围,这就需要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市场参与者主动、积极地参与改进交易,不断产生新的部门,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交易服务。这类参与者也应当因此获得更高收益,以及向更高层次社会阶层流动的权力。显然,僵化的社会结构将中断这一进程,企业家精神被抑制释放,市场分工无法深入,经济增长也将因此而停滞。

四、引致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合理建议

综上所述,合理的社会流动是市场参与者形成激励性预期和创新动力的条件,同时,频繁而剧烈的社会流动也是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它将不可避免地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过分冲击。因此,在制订政策促进社会流动和鼓励企业家创新时应坚持审慎原则,避免过分和不恰当的政府干预扭曲正常的激励,反而为部分利益集团寻租创造了条件。

(一)有步骤地、渐进地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三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大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我国经济开始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时至今日,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越来越难以持续,经济转型同时面临巨大困难。一方面,既得利益阶层掌握社会和经济部门关键资源,竭尽全力阻挠改革的深入;另一方面,广大平民阶层又无法有效地组织起来争取自身的合法权益,廉价的劳动力长期被过度使用,影响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及未来价值。当进一步的经济体制改革暂时难以有效推进,继续改革的边际成本越来越高,而改革的边际效益越来越低时,有步骤的,渐进的加强社会领域改革,使更多的社会团体高效组织起来,依靠社会资本等非正式制度应对高昂的市场交易费用。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可以逐渐培育成熟的市民社会,强化人们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参与力度,又可以形成强大的中产阶层,优化社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

(二)激发更多市场参与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释放企业家精神

经济增长的本质在于分工,经济持续增长则有赖于分工和专业化的持续深化,分工和专业化的深化一方面以交易费用的降低为条件,另一方面市场规模的扩大将为分工创造更多的预期收入激励,市场规模又以有效的市场参与者积极参与为条件。所谓有效的市场参与者指的是真正通过辛勤努力和付出获得收益,并积极创新以获取更多潜在利润的参与者。因此,无论是正式的政策、法规,还是非正式的社会习俗、文化等,都需要积极营造宽松、包容和容忍失败的氛围,鼓励更多的人们参与到市场中来,发挥创造精神,主动地将外部性内部化,降低交易费用,促进分工和专业化的深入进行。

(三)严格约束和规范政府干预及监管,防止强权政治干预市场正常运转

由于不确定性和外部性的存在,市场失灵的发生在很多情况下难以避免,难免造成资源的错误或低效配置。传统的经济理论通常开出依靠政府干预解决市场失灵的药方。但各国发展经验已强有力地证明,依靠强力政府干预往往将危机和矛盾延后,而积聚的矛盾往往更加难以处理,对经济和社会造成的损失也更严重。事实上,外部性和市场失灵是一种正常的市场现象,市场的深化和分工也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它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市场参与者创造新的机会以攫取更多的潜在收益,暂时的市场失败也将为后继者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让市场参与者更多地发挥主体作用,是市场成熟的必要条件。因此需要严格限制并规范政府干预和监管行为,适当发挥辅作用,纠正市场本身真正难以修复的错误,维持市场的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 [瑞典]汤姆·R·伯恩斯.经济与社会变迁的结构化——行动者、制度与环境[M]. 周长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 郑杭生,李路路.社会结构与社会和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2):2-8.

[3] [美]达龙·阿塞莫格鲁,詹姆士·A. 罗宾逊.政治发展的经济分析:专制和民主的经济起源[M]. 马春文,等,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4] 陆学艺.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发展趋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28-35.

[5] [美]奥尔森.国家的兴衰:经济增长、滞胀和社会僵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 [美]奥尔森.权力与繁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 [美]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格致出版社,1995.

[8] 姬超,颜玮.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视角下的经济内生增长[J].理论导刊,2013(2):15-19.

[9]马宇.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4):12-15.

Entrepreneurship and Economic Grow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Mobility

Yan Wei1,2

( 1. Department of Economics,Minjiang University,Fuzhou 350108,China;

2. Research Center of China's Special Economic Zone,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 518060,China)

Abstract: Economic growth occurs in specific social and political environment. Stable social structure is the premise of healthy economic growth, and reasonable social mobility is the guarantee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In this paper,we analyze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from which we build the microscopic foundation for economic growth. Rational social mobility can optimize the resources allocation and inspire entrepreneurship. Through the active and positive role of the market participants, externality could be internalized,also the transaction cost could be cut down,and the division and specialization of labor forces could be deepened. Thus,economic growth would occur as a result. Considering China's actual situation,we could take social reform as a breach to realize the proportionat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Key words: economic growth;social structure;social mobility;entrepreneurship;market entity

上一篇:变压器运行常见故障诊断及处置措施分析 下一篇:区域人力资源竞争力组合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