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两性的和谐发展

时间:2022-07-02 11:11:45

论我国两性的和谐发展

[摘 要]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源泉,故男女两性持续性协调发展是社会持续性发展有根本动力。要实现两性持续性协调发展,就必须打破传统的两性不平等秩序及不和谐的领域,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关键词]两性 和谐发展 秩序

自古以来,人类历史都是由男女两性共同推进的。但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无论是阶级社会,还是无阶级的原始社会,两性平等的话语秩序都没有真正实现过,更谈不上两性的持续协调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科学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性别原有秩序越来越被披上“人权”、“民主”、”“平等”的外衣。然而,经济全球化带给人们的并不是真正理想的和平、富足、公正民主以及妇女全面参与政治经济活动、消灭种族主义、环境保护等,取而代之的是贫富差距的拉大、生产资料社会资源越来越掌握在少数富人手中、大多数人的利益被盘剥、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种族主义、民族纷争愈演愈烈这样的现实,两性平等的对话也似乎越来越难以实现。但是人类始终是要进步的,不论是直线的,还是迂回曲折的,终究要实现和谐的社会,而在这漫长的历程中,落在当代人身上的任务将是如何缩小各方面的差距,包括两性的不平等话语秩序的打破,推动社会进步。

纵观人类历史长河,谁征服世界更多,历史记录的便是谁的霸权话语,谁就占主导地位。男性阶层更多地扮演了这种角色,实施着对世界的统治以及对女性的奴役,从而使女性遭受着更多的不公正的待遇。而要实现两性持续协调发展,两性不平等的秩序就必须打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必须打破男权意识对女性意识的控制与统治

当今社会女性主义讨论最多的莫过于女性主体意识的确立,男权秩序对女性迫害最为深重的也莫过于对女性意识形态的控制与统治。从传统的文化视角分析,女性按照男性霸权设计的标准去实现自己,女性往往生活在男性视野中,一切努力是为男的。男性是主体,女性是客体。两性不是平等对话关系,女性只是男性征服世界的“战利品”,附属于男性。男性为巩固其霸权地位,最主要是通过对女性意识形态层面的控制实现的,使女性在实践与失败交替中将男性意识逐渐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男性总是夸大男女性别的生理差异,将男性定义为强壮、彪悍、一副征服世界、保护者的形象,而女性则被定义为柔弱、怯懦、一副依赖、需要保护的形象。这种对女性群体的弱化,自然降低了社会对女性群体的期望值,使女性群体心甘情愿从社会主流活动中退出来,占据更少的社会权力资源,从而也实现更少的社会利益,扮演典型的“女性角色”。同时,这种男性主流文化也帮助男性阶层的优势和特权逐渐合理化、社会化。就如英国作家布赖恩・特纳在《社会理论指南》一书中所说:男人的能力之所以为男人所特有,只是借助了社会对女人的排斥,而不是男人身体本身的特殊性。而从健康视角分析,这种以男性为中心的两性关系是违背健康准则的。健康新概念即包括躯体的、心理的、社会适应上的完美状态,同时也包括道德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男女两性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健康问题。男性中心主义侵害了女性思想意识,侵占了女性利益,从道德标准上说是不健康的;而女性未能从主体意识上确认自己、甚至附属男权意识,以及在社会上缺乏竞争意识和竞争力,是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不健康。

虽然女性在现代文化的熏陶下,主体意识也有所增强,但也只停留在浅层次上,在自塑过程中存在反复与不确定性。田泥在“倾听女性自己的声音”中分析道:“女性在现实中遭遇到了反叛与回归、自塑与他塑的矛盾纠缠,在现实中处于自我分离的状态,即身体与思想的分离、行为与准则的分离”。因此,要改变这种男性霸权统治的现状也许需要数代人的努力。我们除了改造当代人的观念外,最关键是如何从青少年一代开始重塑两性社会角色,从一代代人的交替中逐渐更新认识。就目前来讲,性别定型观念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仍是一个被忽略的教育盲区。“而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也必将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 。

当然对儿童性别意识的正确引导需要各个方面的合作,教科书、教师、家庭、新闻媒体、文化艺术的导向作用等都会对儿童的性别角色意识的树立产生影响。就拿文学艺术作品来讲,学生容易受到作品里面人物或者作者一些两性观点的影响,而作品或作者的两性观如果只是一些传统落后的两性观的话,那么就可能促使儿童效仿传统的性别模式,将性别的社会差异延续下去。就像李玲“想象女性――男权视角下的女性人物及其命运”中所阐述的:“中国现代文学在有限度同情女性苦难遭际的同时,仍然十分顽强地维护着男性为具有主体性价值的第一性,女性为只有附属性存在价值的第二性这一不平等秩序”。这势必会影响儿童少年性别角色的塑造。因此完善文学作品的性别意识领域,以及各类文字工具包括教科书在内的性别不平等领域,应是首当其冲的任务。

二、 必须打破两性经济地位隔离、资源垄断的不平等格局

相当多的女性之所以还无法摆脱对男性精神上的依赖,无法树立与男性平等的主体意识,经济地位在其中起了最主要的决定性作用。

中国妇女在几千年“男主外,女主内”、“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传统封建意识支配下,几乎不参与社会活动,就算是封建上流社会的“大家闺秀”、“豪门才女”学习琴、棋、书、画也是为迎合男性的“胃口”,为嫁一个好婆家服务。女性在家庭中相夫教子,照顾老人,料理家务这些劳动成果不能转变为直接的经济价值,自然也被忽略了其社会价值,女性也就无从占有经济地位,没有独立经济来源,女性始终走不出对男性的依赖与屈从,只能被动地或者自愿地充当“家庭主妇”的角色,无法解放身体与思想,成为没有主体地位的牺牲品。

现今社会,国家虽然有法律、法规维护妇女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但是相对传统承袭下来的一贯“男权势力”相比显得苍白无力,只能是表象中的鲜花、实质下的辛酸。最典型的现象莫过于职业性别的歧视与职业性别隔离。从赵瑞美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性别隔离状况研究”中的我国职业性别隔离变化及特征中得知,我国职业性别隔离程度有所上升,虽然不同时期有些波动,但总的隔离程度较改革开放前呈加重趋势。其中最典型的男性职业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2000年时的性别比为497:100,而这些职业社会地位、职业声望高,对女性却有着较强的排斥性。女性则主要从事第三产业等非正式部门的工作,经济待遇、安全卫生、劳动环境等都比较差,社会地位自然也比较低,同时收入也低下。

即便是同一行业中,女性收入也达不到男性的水平。从而导致男性总体经济水平与女性总体经济水平差距的拉大,使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和社会资源控制在越来越少的以男性为主的富人手中。在全世界15亿穷人中,妇女占70%,足以说明这一问题。就算是经济全球化的当今,带给女性的也不是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地位的提高,而是女性贫困化的恶性循环,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女性主要从事于非正式部门以及第三产业为主的行业中,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削弱了政府对公共服务行业体系的投入,导致妇女恶劣的劳动环境及待遇。

经济地位不提高,女性的政治、社会、家庭地位也只能滞后发展。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女性在遭受到不公正待遇达到一定程度时,女性的反抗与反叛可能就会发生,这种反抗主要表现为从增强自身素质出发的一种理性反叛,因为这才是进步与文明的象征,所以全球化经济既给妇女带来了无限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一些机遇,如就业机会、就业渠道增多,就业结构日趋改善,人力资本的投入逐渐增多,因而挑战与机遇共存。

三、必须打破出生性别比与老年死亡性别比失衡的不协调现状

要构筑和谐社会,就必须构筑和谐的性别结构。两性要协调发展,就应将女性的地位提升到与男性平等的高度上来。这种提升不可能光靠决策机构制定制度来完成,女性自身的自我完善起着决定性作用。女性不仅要从“男性霸权”的圈套的内化中跳出来,还要从武装自身出发,提高女性包括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技术素质等在内的自身素质,迎战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重塑女性社会性别角色,将女性价值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与男性优势互补、弱势相消,从而实现两性的持续发展。

目前,性别数量比例的失调阻滞着健康和谐社会的构筑以及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一)有效控制出生性别比是当务之急

当今,出生比例与死亡比例的不协调阻滞着两性的持续协调发展。按国际常用的“正常”出生性别比域值应在102-107之间。中国是一个出生性别比存在严重不协调的国家之一。从有关资料知,80年代起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就突破了传统的正常域值107,并出现持续攀升态势,即便是在生育率急剧下降的情况下,这种现状仍未改变。从相关调查统计中可知,二孩及以上性别比“异常”升高导致了我国出生性别比的异常升高。传统的男孩偏好是性别失衡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尤其是农村这种偏好情结尤为深重。虽然出生地性别比的失衡在短期内不会对社会造成太大影响,但长期持续下去,就会使婚配年龄失衡以及随之带来社会不稳定。所以尽早解决出生地性别比不协调问题是当务之急。这有赖于政策干预、公民性别平等意识提高、摒弃男孩偏好传统观念等共同作用。

(二)改变死亡性别比、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就目前来说,死亡性别比与出生性别比形成了明显的反差与对立。女性寿命普遍长于男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既是一个男性的健康问题,也是一个老年女性丧偶后有关生存质量的问题。我国在80年代以来几次大规模老年人口抽样调查都表明,城市70-74岁组女人中约有一半以上丧偶。即便在发达国家,象美国、加拿大、英国、瑞士、法国等国家男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也比女性低5-7岁,这种现状势必影响两性持续协调发展。

男性寿命之所以短于女性,既有生理上的原因,也有社会因素。从生理上看,女性为什么比男性寿命长还没有定论,有理论认为女性两性染色体是同性的,而男性两条染色体是不同而相斥的,因而抵抗力要低些;还有观点认为女性遗传物质多些,因此身体抵抗能力及免疫能力强于男性;还有的认为男性更多从事重体力劳动有关。拿抵抗疾病的能力来讲,女性有比男性更强的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抵抗以及对肺癌的抵抗。其中心脏病发作平均年龄比男子大10岁,而心脑血管疾病是当前国际社会“致命性”疾病之首,故对男性平均预期寿命的缩短起了重要作用。而从我国大部分省市监测结果来看,女性老年人体质比同一年龄阶段男性老年人体质好。这些理论或是现象都是两性差异中女性生理强势,从这个意义上讲,扩大两性生理差异,将女性定义为“弱势群体”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

另外,社会因素对男性身体的影响可以说是“男性中心主义”、“男性霸权”的产物。因为男权意识将女性定义为“弱势群体”,因而男性更多地参与到社会活动或社会竞争中去,从家庭角度来讲,往往也承受着更大的社会压力。为缓解压力而派生出各种各样不良的生活方式,如过度饮酒、吸烟、体力活动过少、饮食作息不规律、心理压抑等,从而容易导致致命的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心身疾病。这是否也是男权意识形态下的一种悲哀呢?因此,在女性意识受到男性强权意识的侵入和排斥、控制的同时,男性自身的发展也将受到阻碍。要实现两协调持续发展,关注男性健康、提高老年女性生存质量是长久之计。

综上所述,打破传统的两性不平等秩序和不平等领域,并不是将“男强女弱”的性别秩序改造成“男弱女强”的格局,而是实现两性平等对话,构筑两性平等的和谐关系,推动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泥.倾听女性自己的声音-关于“女性.社会焦点问题报告”丛书的思索[J].妇女研究丛论,2003

[2]曹海峰.反传统性别定型观念[J].甘肃社会科学,2004,4

[3]李玲.想象女性―男权视角下的女性人物及其命运.

[4]桂世勋.关注男性人口的健康长寿[J].人口研究,2002,26(3).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体育学院)

上一篇:利用Internet获取商业信息的方法 下一篇: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成本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