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新见 第6期

时间:2022-07-02 10:54:29

学术新见 第6期

商业价值不能取胜文学价值

路艳霞在2007年12月18日《北京日报》上发表《80后:商业价值取胜文学价值》一文认为,和以往作家很是不同,80后确实更多展现出他们的商业才能而不是文学才能。他们配合出版商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包装、炒作、推销自己。他们通过团队组合产生出的销量惊人的杂志,让人们看到,文学作品的出笼已经从手工坊变成流水线生产。与此同时,在以销量定成败的今天,动辄百万的图书印数更使老一辈作家望洋兴叹。要论印数,要论畅销书排行榜,要论图书市场人气,80后是不折不扣的胜者。但是,定下神来细琢磨,80后的一派热闹有多少是跟文学有关的呢?如果一定要让80后的文学价值与商业价值相互比拼一把,倒是商业价值占据了绝对上风。

拒不道歉绝对不能原谅

李美皆在《文学自由谈》2007年第6期上发表《当非80后遭遇80后》一文认为,郭敬明抄袭事件是在挑战一个社会的理性和良知,影响极为恶劣。社会舆论对此却那么无能为力,令人黯然和无奈。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著名的作家们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跃而成为郭敬明粉丝团的龙头。即使郭敬明抄袭可以原谅,拒不道歉却是绝对不能原谅的。无论如何辩解,一些人的举动都包含着对这件事情的表态,至少表明,一些人不在意郭敬明拒不道歉的死硬态度,也不在意这件事情的恶劣影响。客观上,这对郭敬明的错误是一个鼓励。

判断与相伴

曾繁仁在《文艺争鸣》2007年第11期上发表《是“判断先于”,还是“判断与相伴”?》一文中认为,看康德“判断先于”的美学观念,还是一种西方古典形态的美学观念,没有跳出“高贵的单纯和静默的伟大”这种古典的静态的形式的和谐美。它实际上是一种保持相当距离的静态的审美评判。而当代,以现象学美学为代表的美学理念则强调一种主观的能动的构成作用。因此,康德的这种静态的保持距离的美学理论不仅不适合各种当代大众文化形态,而且对于日间勃兴的生态美学观也不适应。因为,当代生态美学强调人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生存,强调眼耳鼻舌身等各种感官都参与审美。因此,美国著名当代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力主一种“参与美学”,就是对于康德的古典的静观美学的反拨。总之,无论从西方美学的历史发展来看,还是从其自身的合理性来看,康德的“判断先于”这一美学观念都是有着明显的局限性的。让我们改造这一命题,提出“判断与相伴”,从而使审美的内在张力与魅力进一步突显,也使理论的阐释力进一步增强。

上一篇:“让获奖作品经得起考验” 下一篇:“稻田”里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