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城镇居民教育消费增长探析

时间:2022-07-02 06:52:09

安徽城镇居民教育消费增长探析

提要安徽城镇居民教育消费自九十年代以来快速增长,目前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影响因素除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外,还有高校扩招、民办学校的发展,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以及居民教育消费的价值取向。教育消费的迅速增长在宏观上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但也会对居民的其他消费产生挤出效应。而且过度的教育消费可能导致结构性过度教育,影响教育机会公平等社会问题,应该注重教育消费资源的管理,规范教育市场,引导居民进行教育消费,使教育消费尽快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安徽城镇居民教育消费水平现状

近年来,安徽城镇居民的各项消费支出保持全面增长,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消费结构也由原来的生存型和温饱型向发展型和服务型升级。其中一个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城镇居民教育消费支出快速增长,已成为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增长最快的项目。

1992年―2003年安徽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支出增长了2.91倍,而同期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分别增长了2.75倍和2.33倍,人均消费支出的增幅略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说明人均消费倾向是有所下降的,但居民教育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快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从而使得教育消费支出在居民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指标从1992年的5.1%上升到2003年的5.9%,上升了0.8个百分点。根据国际统计资料,该指标在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地区)为5%~7%,高收入国家(地区)为8%~9%,安徽目前已处在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二、居民教育消费增长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安徽国民经济稳定发展以及居民收入的增长,是居民家庭教育消费水平持续提高的物质基础。全省GDP自1992年起已连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2003年全省人均GDP达到6455元,比1992年增加5060.4元。居民收入水平也增长迅猛,1992年安徽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807.84元。但是到了2003年,安徽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却有6778.03元。从而可知,安徽居民消费模式地实现了从生存型和温饱型向小康型和发展型转化,用于食品和衣着方面的支出比重下降,而用于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文化及居住的支出比重上升。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型,消费模式的顺利提升,为居民增加教育消费创造了条件。

(二)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民办学校数量的增加。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对各类人才的大量需求,国家自1999年以来开始大幅度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使以往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居民享受到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接受教育人数的迅速增加,成为居民教育费用大幅上升的重要因素。另外,自1992年以来,安徽民办教育也得以较快的速度发展。由于民办和公立转制学校收取的学费大大高于公办学校,客观上也造成了居民教育消费的迅速增加。

(三)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自20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实行教育收费制度之后,义务教育和义务教育收费都逐年上升,尤其是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远远超过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上升幅度。根据1999年安徽教委公布的收费标准,一般高中学费900元,上升幅度为50%,普遍高校一般专业每年学费5000元,上升幅度为31.58%。民办小学、初中和高中学费均有较大幅度的上涨。

(四)居民教育消费的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学历人才受到重视,高学历高技能在就业和晋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各收入阶层居民的消费观念中,子女教育都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教育收费制度改革以后,居民更是将子女的教育观念作为储蓄的首要目的。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安徽居民家庭储蓄中有将近一半是准备用于子女的教育支出。可见,居民在教育消费方面的价值观是支撑其教育消费不断走高的主观基础。

(五)居民教育消费中的非理性因素。居民教育消费中还存在着超越自身经济条件和其他能力(智力和体力)的盲目攀比,过度消费的非理性倾向,也大大增加了居民教育消费。主要表现有:(1)盲目请家教、上补习班、提高班。使得教育投资 的支出增大。(2)支付高额择校费与其他费用,以求得进入名牌学校、重点学校、尖子班或高校热门专业。(3)盲目追求高学历和多证书,忽略了其中高昂的机会成本和隐形成本。(4)花费巨资,倾其所有甚至不惜高额负债出国留学。

三、居民教育消费快速增长影响分析

(一)教育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居民教育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近年来社会关注、讨论较多的热点问题。不少专家学者乃至政府决策部门都已将教育产业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国际经验,教育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一般不低于4%,在发达国家可以达到6.7%。1992年人均教育消费支出额为77.05元,而2003年人均教育消费支出额为300.98元,全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总额在5064.34元以上,占当年GDP总量的4.66%,可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确实不容小视。

另一个角度来看,增加教育消费,可以提高社会的受教育程度和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全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利于全省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二)扩大居民教育消费对其他消费的挤出效应。从理论分析可以判断在居民总消费支出既定的情况下,居民教育消费的增加会对其他消费支出产生挤出效应。通过对安徽城镇居民1992~2003年的八类消费支出,进行计量分析,得出各项消费支出对人均总消费支出的回归模型。根据整理数据,用Eviews软件得出各项消费支出对人均总消费支出的回归模型:

食品Y1=411.6822+0.371175x

(12.31228) R2=0.938116

衣着Y2=85.9105+0.093107x

(10.4543) R2=0.916172

家庭设备Y3=64.72976+0.046196X

(5.060049) R2=0.719133

医疗保险Y4=-161.6902+0.081983X

(6.217482) R2=0.79448

交通通信Y5=-186.0146+0.121427X

(9.059923) R2=0.891401

娱乐文化服务Y6=-24.74692+0.046424X

(7.65308) R2=0.854163

居住Y7=-110.6638+0.113874X

(13.88179) R2=0.950667

杂项Y8=-8.557058+0.039518X

(8.588445) R2=0.880613

其中Y1~Y8分别为居民人均项支出,X代表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

上述各回归系数在显著性水平0.05下,均为显著的,说明各项消费支出项目明显地线性依赖于消费性支出。从各项消费项目与消费性支出的相关系数可以看看这一点,它们之间是高度相关的。

假定2003年居民人均教育消费增加100元,在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不变的情况下,其他消费项目相应减少。对上述模型的回归参数标准化B=1×(A/∑A),A为回归参数即边际消费倾向。(如表)

可见,居民教育消费增加会对其他消费产生影响,假定居民收入和支出不变,居民要扩大教育消费,就要削减其他消费支出。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和消费总支出也随着增长,但教育消费过快增长,特别当其增长速度高于收入和消费总支出的增长速度时,势必影响居民其他各项消费,具体表现是其他各项消费支出的比重有所下降;而对于低收入的家庭来说,这种影响可能不仅反映在相对数上,甚至会造成必要生活消费支出的绝对下降。

(三)教育机会公平问题。目前我国收入差距日益加大,安徽最低收入户的人均实际收入是平均水平的49.34%,只相当于最高收入户的37.74%。这部分家庭几乎已经没有扩大教育消费的空间。但是由于教育收费的标准是单一的,一些低收入家庭具有良好天资、学习努力的子女,很可能因为无法支付高昂的教育费用,而不得不放弃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如此社会就无法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机会均等的教育现代化原则。

四、规范教育市场,引导安徽城镇居民进行理性教育消费

(一)加大对教育资金和政策的投入,推动非义务教育产业化。要把教育视同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加大对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教育消费的政策引导,推动非义务教育的产业化,使教育投入尽快转化为人力资本,形成国家财富和综合国力。可以采取政府财政投入和发行国债的办法筹集资金,用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下岗职工转岗培训和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支援;可以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的做法,使教育改革朝着公办为主体,公办、民办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方向深化。

(二)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建立能够体现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劳动适龄人口就业前的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不断扩大青少年就学比例。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完善业余教育和终身教育系统。在普及和夯实基础教育的同时,调整好教育的横向和纵向结构,使劳动力供给尽可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当前尤其要重视大力发展各类成人教育,以尽可能满足成年人对教育的需求,缓解就业压力。

上一篇:包头郊区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 下一篇:我国信托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