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吉本香蕉与渡边淳一小说中死亡意识的特性

时间:2022-07-02 02:13:45

试论吉本香蕉与渡边淳一小说中死亡意识的特性

【摘要】在当代日本文学界,很少有人比吉本香蕉更集中、多元地涉及到死亡意识。吉本死亡主题的两个方面:一是从死亡反观生命的情感表现;二是面对死亡不屈不挠的生存哲学。渡边淳一是日本当代“中间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主要以中年男女的婚外恋情为主题,表现他们在家庭责任与婚外恋情冲突下的人性的真实。渡边淳一的死亡意识,是一种“向死而生”的人生哲理。死亡作为一种手段,并非对生的毁灭,而是对生之永恒的保存形式。这两位作家同样地表现了人物的孤独、彷徨和虚无,但是在小说中所展现的死亡意识又有所不同。

【关键词】吉本香蕉;渡边淳一;死亡意识

说起日本作家,我们会想起很多。他们多以创作风格细腻、唯美、敏感而别具一格。吉本香蕉和渡边淳一也不例外,作为时下最为流行的畅销书作家,虽然他们的作品无可避免地带上了商业社会的气息,但日本作家所特有的敏感与细腻却是一致的。在日本“芭娜娜现象”、“失乐园现象”这些词汇也被固定了下来。吉本香蕉的处女作《厨房》凭借她奇特的笔名“banana”被世人所熟知。她的作品基本以家庭、死、孤独为主题,主人公总是处在死亡的阴影中。渡边淳一的小说风靡中国、日本,乃至全世界,他独特的风格也引起了世人的注目。关注中年人的情感与婚姻生活,表现人到中年时面临的精神危机、情感困惑,是渡边淳一作品一个重要主题。在他的作品中,始终流淌着一种激情与感伤,对人生与生命的感悟,以及对生与死的深刻思考。

一、吉本独特的死亡观和丰富感性的死亡情结

吉本的作品基本以家庭、死、孤独为主题,主人公总是处在死亡的阴影中。吉本的代表作《厨房》描写了女大学生樱井在失去唯一的血亲祖母后与田边雄一及其母亲(实为父亲)共同生活的故事。在这个模拟家庭中,樱井孤独的心灵逐渐得到慰藉。在这篇作品中,吉本香蕉显现了她丰富的感性和借助平凡的日常生活表达主题的能力。

从整体上看《厨房》这部作品,作者以独特的感性描述着孤独的感觉和青春及人生的体验。作品中的主人公遭遇很多打击、艰难,一步步走向死亡,也走向“生”之路,我们几乎从吉本的每一篇小说中都能体会到“死”的阴影的笼罩。可以说,凝视死亡、追问死亡成为吉本小说的基本主题;也可以说,死亡是吉本艺术地把握世界、认识生活的一种独特方式, 在她的作品中都深深地潜藏着一种死亡情结及与之伴随的生命悲剧感。“死亡、孤独”是她切入现实、品评人生的一个独特视角。在她的每一篇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她的这个“独特视角”在审视着故事的进展。

在西方现代主义作品中,死亡不再是仅仅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而是与 “生”的过程始终相伴随的。海德格尔认为,人从诞生之时起,就具有了 “向死性”特征。弗洛伊德在强调生的本能时,认为人的潜在内心世界有一种死亡本能。吉本作为一个二十四岁的年轻女作家,之所以篇篇作品不离死亡,固然有很多社会的、个人成长环境的因素。她把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有限放在一个平凡的环境之中。一次感情的波动或失败,一场疾病, ,一段热烈的情恋,甚至一次误会,一个疏忽都可能造成死亡。为爱情而死,因苦闷自杀,因偶然的失误造成车祸而死,因莫名的误会而被刺身亡,不明缘由的蒸发,自然的生老病死。他们的死没有崇高,也没有深刻的阶级、历史、文化原因。关于生死的思索也自有她的表达形式, 或浅豁或深刻,或淡远或执着。幽幽的哀感与朦胧的暗示,有分离、永别、不忍弃绝之意,这样就在读者的心灵投入一缕悲思,顺着这一缕悲思的引领,身不由己地赋与人物命运以真诚的同情,一起悲愤,一起感伤。在这些作品中或著或微、或隐或显地表现了吉本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对当时社会的认识。

死亡情结常常不是死的悲哀而是生的寂寞。主人公们或在人生苦短的感喟中表达出热爱生命,肯定现世的合理要求。或在生之寂寞与孤独中透露出向往平凡、温暖的家庭生活的渴望。吉本的长处在于描写这些平庸有趣的人物,并通过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和“死亡”磨砺和感情冲突,使这些飘荡在高楼大间的彷徨孤影逐渐变得成熟。

吉本笔下的生命在浩瀚世界、茫茫宇宙中同任何动植物的生命一样,或自生自灭,或遭践踏、杀戮,一切都那么自然而平凡,人之死亡犹如落叶,既是人生的终结,又是人生的开始。面对死亡,任何人都有忧伤、怀想、留恋等各种复杂情感,而坦然和欢愉也包含在这些情感中。这坦然与欢愉就是对有限生命的超越。

二、渡边淳一“向死而生”的死亡意识

死亡(情死)是渡边小说的一个主题。渡边小说常以死亡结局,也是他小说的一个突出特征。如《失乐园》中久木和凛子在情爱的巅峰吞下了氰化钾;《魂归阿寒》里少女画家纯子消失在冰雪覆盖的山坡上。这样的结局透露出作家对死亡的感悟―美丽的虚无感。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岩松看日本”节目中,中央电视台记者白岩松对渡边淳一先生进行了访谈。渡边淳一明确表示,久木与凛子爱到极致的死并不是虚无和一切的毁灭。并且,在日本文化中,死亡并不是消极的,而是强烈、精彩释放自己生命的“积极方式”。

死亡是对生的毁灭,同时也是生命的新的开始,对死亡的理解体现了作家对生的看法,是指导其文学创作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思想土壤与哲学基础。情爱是人类得以繁衍生存生生不息的源泉,对情爱的描写是渡边淳一小说一个突出特色,也是引起读者争论的一个因素,他描写了人们在情爱旋涡里的矛盾心态与人性真实,是人类现实的生存状况的表现,以热烈的情爱对抗未知的死亡,是连接热烈的生与壮烈的死亡之间的纽带。生命的毁灭与创造,在他的作品中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毁灭是为了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命,这种独特的生死观表现了渡边淳一关注情爱、张扬人性的现代生命意识,也表现了一个作家对现代人生存状况的现实关怀精神。这一精神是贯穿其整体创作的一条主线,也是其创作的出发点。

渡边淳一对死亡的理解,是一种“向死而生”的人生态度。死亡并非生的终结,而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生的延续。死亡作为一种手段,也并非对生的毁灭,而是对生之永恒的保存形式。既然死亡只是人类存在的另一种形式,甚至是具有永恒性意义的存在方式,因而,他对死亡的处理具有一种非常唯美的倾向。体现于渡边作品的是一种对“永恒爱”与“永恒生”的追求。这种追求,不仅表现为对死亡的亲近,更是通过死亡来实现生命价值“永恒”之目的。“在高潮时死去,就可以永远地在一起了”(《失乐园》)[4],因而,在渡边作品中,当生命的尊严受到疾病、世俗、庸碌等威胁时,死亡往往被认为是它最好的归宿。

三、吉本香蕉与渡边淳一各自不同的死亡意识

死亡哲学具有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意义,是人生哲学的深化和延伸。生与死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不能深刻地理解死亡,就不能深刻地理解生的意义与价值。吉本香蕉在其作品中展现了生与死是必然相伴随的基本观念。“日常性”的死亡是吉本香蕉的死亡意识的突出特性。而渡边淳一正是基于对生与死的双重肯定,主张人生价值的可实现性,人生应该极尽完美,在爱无可爱,进无可进的情况下,死亡成为了一种手段,是生存价值永恒化的唯一的方式。也就是说“向死而生”是其在作品中展现死亡意识的哲学基调。

【参考文献】

[1] 殷惠娥.“世界中的吉本芭娜娜”东京研讨会侧记[J].外国文学评论,1994(4):78.

[2] 周阅.吉本芭娜娜的文学世界[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183.

[3] 加藤周一.日本文化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342.

[4] 渡边淳一.失乐园[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488.

上一篇:乔姆斯基及其《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评述 下一篇:谈项目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