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创作要体现创新精神

时间:2022-07-02 12:08:41

文艺创作要体现创新精神

所谓“创新”,就是在求异的情况下,发现前所未有的规律,发明前所未用的技术,实施前所未有的举措,创造前所未见的事物。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艺创作同样要体现时代精神,体现创新精神。

一、文艺创新的必要性

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既取决于经济的实力,同时也取决于文化的实力。“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推进文化创新的目标,指出文化创新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五年规划,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未来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出口最多的产品不是别的,就是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其中美国的电影产品占世界电影市场的80%。正如一位美国前总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政治和经济联系由于美国文化对全世界的吸引力而得到补充。这是一种我们可以利用的力量。”美国一位专家也评论说:“中国的软实力中文化的吸引力还相对较弱。相比较于美国的电影、音乐和其他文化产品,中国似乎没有一个突出的享誉世界的文化品牌。”这让我们看到了差距,在“十二五”期间,我们的文化创作必须遵循文化发展的新目标,努力适应群众文化需求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创造出更多优秀文化作品,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这是这个时代对文化创作的新期待。

二、文艺创新的途径

首先,文艺创新要立足社会实践,体现时代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实践是文艺创新的源泉,离开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文艺创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作为文艺工作者,应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生活,经过创新,把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优秀文化作品奉献给广大人民群众。当代沪剧名家、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活跃舞台几十年,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积极吸取其他剧种的精华,上世纪八十年代,首次把极富江南丝竹韵味的沪剧紫竹调搬上春晚,带到全国观众耳边,让人耳目一新。目前,她正带领上海沪剧院老中青三代演员,进京演出精心打磨的“百年曹禺,百年沪剧”系列大戏,这是沪剧经典魅力和最新创作特色的一次集中展示。拥抱生活激发了艺术家的灵感,也雕凿出艺术家的慧眼。“沪剧的命脉在于创作,创作则生,不创作则死。这是上海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市民审美特点决定的。我们既要保存沪剧的经典味道,又要有很强的现代感”茅善玉这样说。

其次,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拨”,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新文化的过程。2009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等联合摄制的影院动画片《马兰花》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充分吸纳中国民族文化元素,在民族理念、民族形式的表达上日趋成熟,有关专家评论说,影院动画片《马兰花》是用一颗民族心、中国心,来讲一个符合全球语境价值观的故事。该片票房突破1000万元,成为近年来中国动画界的由一里程碑式的作品。

再次,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世界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文化创新必须以优秀世界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央民族乐团立足于传统民乐,结合西方和现代流行元素,推出了《我的祖国》《天路》《台》《天鹅》等十余部风格多样的新编曲目的民族音乐会《江山如此多娇》。音乐会以民族管弦乐时代风貌为创作点,对《我的祖国》《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台》《万马奔腾》《天路》《二泉映月》等一批经典曲目进行了重新编配。音乐不仅有琵琶、马头琴、古琴、笛子、筝、二胡等传统民族乐器,同时还融入了西洋乐器,如钢琴、大提琴、萨克斯等。为广大群众奉献了一场时代感强、旋律优美、形式高雅的民族音乐会,充分体现文艺创新的精神。

总之,时代呼唤创新精神,文艺创作更应如此,我们应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落到实处,力争多出精品、出新品,奉献给广大人民群众。

上一篇:以“农村大舞台”为平台丰富农村文化 下一篇:新疆和田维吾尔族民居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