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我们刚刚开始

时间:2022-07-02 08:42:34

智能制造,我们刚刚开始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2015年5月13日,一场工业自动化行业盛会――2015北京国际工业智能及自动化展览会在北京展览馆盛大开幕。展会为期3天,吸引了来自全球200余家先锋企业。在北京展览馆20000平方米的展出面积上,各家企业纷纷在连接器传感器、运动控制、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四大板块下倾情亮相,演绎了现代工业智能之美。

正如德国的“工业4.0”与美国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那样,“中国制造2025”同样是新一代制造理念,主要是为了指导工业制造业的发展,在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全球大环境下,拉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方向升级,从而满足未来市场更快速、更个性化的需求,并实现更低的制造成本。

随着德国“工业4.0”席卷全球,“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无疑引发了新一轮热潮。

与这次展会同期举行的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以“工业制造4.0与中国制造2025”为主题,第一次同时聚焦了两大热点话题,引发了行业内的全面关注。

前人经验

美国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提出较早,关注点在于信息技术的发明和使用,强调的是信息化、自动化对制造业的冲击和影响。美国的制造业领先企业也对制造业的智能化趋势进行了布局和研究,比如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mpany)提出的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Internet)概念,其方向侧重于将机器分析、行业洞察、自动化和商业预测加以连接。

通用电气通过产品服务化实现了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服务业的收入比例从1994年的不足40%提升到2000年的60%以上。

这一例子告诉我们,在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迅猛发展的大态势下,工业互联网将包括机器、设备和设施群在内的工业网络与先进的传感器、控制装置和应用软件相连,将服务整合在内延展到了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延展产业链的同时,服务带来了新的产业价值。

德国的“工业4.0”则是以“智能制造”为发展目标,建设“智能工厂”(smartfactory),通过信息技术、广泛互联、信息交互、流程再造等一系列手段,满足消费者差异化、定制化的需求,提高生产的灵活性,以及向管理者提供更佳的决策支持。

“工业4.0”在德国,被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保持德国的国际竞争力。制造业在德国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为26%,作为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战略发展方向,实施“工业4.0”是德国政府顺应全球制造业发展新趋势、推进智能制造新模式的客观要求。

为了避免被美国赶超,德国正在全力以赴。德国将工业4.0纳入《高技术战略2020》,工业4.0正式成为一项国家战略,而且,他们正在计划制订推进工业4.0的相关法律,即把工业4.0从一项产业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在短时间内,德国工业4.0得到了来自党派、政府、企业、协会、院所的广泛认同,并取得各界一致共识。

与“工业4.0”异曲同工,对于国内工业转型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早在三四年前,就开始规划一项未来10年制造业发展的计划,这便是“中国制造2025”。如今,这项规划将以德国“工业4.0”为启示,学习德国的智能制造,为我国的现代化工业强国描绘出清晰的路线图。

正如“工业4.0”更多的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非结果,“中国制造2025”也弱化了以往规划中对于时间的限制,规划年限扩展到2025年,更加注重中长期规划,目标围绕我国工业有待加强的领域强化,力争使我国在2025年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

竞争?合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路甬祥在本次论坛中提到,2014年中国装备制造产值占全球比重1/3,机电产品进出口额为2.16万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55.7%,已成为全球制造大国。但就整体而言,我国的发展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低成本优势,付出了沉重的资源与环境代价,仍处在价值链的低中段。

很明显,我们是制造大国,却并非制造强国。

近年来,从中国机械产业的高速增长中,德国看到的更多是“德国制造”自身的危机。

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一篇相关分析报告曾提出警告:“欧洲机械制造商必须意识到,竞争环境已经改变,必须对越发明显的威胁做出反应,否则他们将被来自中国的咄咄逼人的挑战者打倒。”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它的精彩之处便在于,各国在竞争的同时决不能忘记合作。

在其影响下,大到世界格局,小到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将被彻底颠覆。如果说,未来世界是一个“人体”,那么美国便是大脑,德国是心脏,中国则是四肢――是的,世界在加速一体化,因此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意味着谁被消灭,而是谁将在制造业不得不从属于他国。

中国制造的现状

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路径可以这样概括:工业1.0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工业2.0实现了“电气化生产”,工业3.0实现了“自动化生产”,而工业4.0实现了“定制化生产”。

谋划工业4.0,打造工业3.0,弥补工业2.0,这就是我们的现状。

中国工程院院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周济在论坛上提出,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在中国有着特色发展路径。

“一方面,中国面临极大挑战。当前世界,各大国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就像体育比赛换到了一个新场地,如果我们还留在原来的场地,就会更加跟不上别国进度。中国的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串联式’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德国已经实现了工业1.0、2.0、3.0,正在向工业4.0迈进。作为新型工业国家的中国,如果抓不住这次机会,就会在别人进行工业4.0的时候,还在为工业2.0焦头烂额――这意味着在科技创新的大赛场上落伍。如果是这样,就算我们实现了工业化,还是有可能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被远远甩在后面。”

“另一方面,中国面临极大机遇。我们的‘后来居上’决定了我们的发展模式是‘并联式’发展过程,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工业2.0、3.0、4.0同步发展。我们有更为宽广的技术选择,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使得我国工业化进程在时间上被大大压缩。”周济说。

工业4.0时代,中国的优势是什么?

其一,根据美国《纽约时报》的调查,中国工业拥有世界最完整的供应链条。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其二,中国政府强大的组织能力也是我们的一个独特优势,从《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到《“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从《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中国制造强国2025规划纲要》,中国政府正在对中国制造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们缺的是什么?对国际标准的虔诚贯彻、对科技工业的坚定信仰,以及创新的热情。而这,却是未来发展的最关键所在。

智能制造,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上一篇:“看见”声音科普展 下一篇:“错怪”脑瘫